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生活中,你有没有像蛤蟆先生一样,一阵阵莫名地抑郁焦虑,不开心?有没有突然陷入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是否莫名的低价值感让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这具体是什么原因?应该如何走出抑郁,获得新生呢?其实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因,而这个成因绝大部分源于我们的童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告诉我们:童年的成长经历,儿童自我状态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弱小、怯懦,依赖,被伤害,逃避……恐惧,郁郁寡欢,总是被低价值感深深围绕,害怕面对他人……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故事中,苍鹭帮助蛤蟆回忆了童年生活、找到了童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的父亲母亲。苍鹭告诉蛤蟆,他现在的行为模式和童年时期如出一辙,所以要想治愈现在,必须要回顾童年。十次咨询,蛤蟆在苍鹭的帮助下渐渐打开心结……学会了解自己,理解父母(原生家庭)……提升情商,成长起来,独立起来,走出依赖、恐惧……找到自己的成人状态,走向自信、独立,获得新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身兼咨询师和心理学者两种身份,一方面拥有极其深厚的专业水平,非常深厚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又非常了解那些真正需要心理咨询的读者想看到的到底是什么?为了向大众普及心理学知识,告诉大家心理咨询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他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焦虑的情绪、讨好型的人格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原生家庭对人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健康地生活。
一、“莫名抑郁、焦虑”的原因,源于童年经历及原生家庭的影响,源于儿童自我状态。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今年暑假,一天早晨,玲玲起床后坐在母亲的旁边哭得很伤心!吓了母亲一大跳!母亲赶紧问她怎么了?玲玲说她可能得了抑郁症,说她感觉不到父亲的爱,她说她已经好久没有睡着觉了,说昨晚又一晚上睡不着。母亲又惊又忧,赶紧安慰孩子:好了好了,没事了!医院看看。玲玲为什么会突然在清晨哭泣呢?医院看了心理医生,测试下来,玲玲得了重度抑郁症。玲玲今年20岁,读大学二年级了,一直都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物质从来不缺,生活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同学关系也很好,之前她曾几次告诉家人说她抑郁,可是平常她又表现得很开心,爱闹爱笑,很活泼,好斗嘴爱说话,也爱学习。没有人觉得她会真抑郁,所以大家根本就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自然也就没有想到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是父亲一直对玲玲的学业要求很高,从小学的时候起,每晚都要陪玲玲学习到一两点才睡觉,父亲骨子里认为学习成绩决定命运,所以在学习上把玲玲押得很紧。父亲曾经还因为玲玲觉得自己感冒了不想去上学,大发雷霆,冲动地踹了玲玲一脚,以致于玲玲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幸好没有摔伤,但玲玲吓坏了,从那以后,玲玲再也不敢因为任何事情及身体不适耽搁学习,学习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后来高考毕业,孩子考上了专科,但是父亲和玲玲都认为考的不理想,父亲虽然没有很严重的责备,但是一脸严肃冷峻的表情,就足以让玲玲感觉到恐惧、愧疚、深深的自责,父亲要求玲玲复习,争取第二年考上本科,玲玲本身内心不愿意复习,可是面对爸爸却不敢反抗,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又复习了一年,考上的仍然是专科……唉……这种无形的精神压力深深压抑着孩子的内心,让玲玲在上大学后一点也不敢松懈,深怕辜负爸爸的期望,每天照常学习到很晚,经常打电话给爸爸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也拿到了学期奖学金,但她经常紧张焦虑得睡不着觉,晚上寝室一点点的声音也会惊扰到她,她总是会半夜惊醒,然后失眠,偷偷一个人哭泣……紧张的情绪让孩子被渐渐压垮了……产生了“抑郁”,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那么这段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玲玲本身是个开朗活泼的孩子,可是面对父亲的强势与控制,她压抑着自己的感受,一直在努力地顺从满足爸爸的期待……失去了自我,仿佛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太紧张,一点也不轻松,以至于在上大学的时候更加焦虑恐慌而抑郁。而蛤蟆先生在第(8)集,回忆了童年父亲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被父亲讥讽训斥,发脾气、控制,父亲不愿意抱着他坐在腿上……他永远达不到父亲严苛的高要求……而玲玲就像这样的蛤蟆一样可怜无助,悲伤又抑郁……那么玲玲要如何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呢?二、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1.了解什么是儿童、父母、成人状态,每个人都有这三个状态。从儿童自我状态成长到成人自我状态,强大内心,了解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不再批判自己,不再“同盟”批判自己当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就会产生快乐、深情,痛苦、恐惧、愧疚、顺从、焦虑……逃避等行为情绪,而玲玲就在面对父亲时,就一直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她今年20岁了,已经成年了,她的父母自我状态和爸爸的父母状态同盟了,严酷地审判着自己,觉得自卑、愧疚、恐惧、焦虑……她可以做到了解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不再审判自己、折磨自己。而如果玲玲理解了父母的自我状态,玲玲也可以理解包容原谅父母了,解除同盟,毕竟我们是爱着父母的,父母也是爱我们的。进入成人状态:我就是我,我绝不是父母的翻版!我们要成长起来,独立起来,强大起来,走出依赖、恐惧……走向自信、独立自主。
2.了解人生坐标,提升自己的情商人生的四个象限坐标:我好,你不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往往处于这个坐标,比如父母,特别是挑剔型父母,总是在批评指责孩子的不足。我好,你也好。认可自己,欣赏他人,比较和谐相处,像朋友一样,是最健康的人际沟通态度。我不好,你好,这种人比较容易愧疚、自责、自卑,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往往处于这个坐标。我不好,你也不好,感觉人际沟通处于破败边缘。总之,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处于“我好,你也好”坐标,提升自己的情商。
综上所述,要想摆脱抑郁、焦虑,我们可以这样做:1.了解自己,了解儿童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了解抑郁、焦虑背后的成因——我们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原生家庭;2.理解父母(原生家庭),原谅他们对我们的伤害.……父母并不是不够爱我们,而是以他们的方式在爱我们,我们要成长起来,独立起来,强大起来,走出依赖、恐惧……走向自信、独立的成人状态。3了解人生的四个坐标,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做到“我好,你也好”,提升自己的情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告诉我们:莫名抑郁焦虑其背后的成因,绝大部分源于我们的童年。年的成长经历,儿童自我状态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弱小、胆怯、懦弱,被伤害,被控制,逃避……郁郁寡欢,总是被低价值感深深围绕,总觉得问题不在自己,而在他人……我们必须要了解自我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挑剔型父母)、成人状态,理解原谅父母,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我们是我们自己!成长自己,强大自己,提升自己,走出依赖、恐惧……走向自信、独立,选择正确的人生坐标,提升情商,步入成人状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再抑郁,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