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心理学,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想到的就是晦涩难懂,一堆专业术语,拆开来,每一个字都认识,组合到一起,就不认识了。
但是当你读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下简称《蛤蟆先生》)这本书后,可能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看到书名,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好像是一个童话故事,没错,故事的主角就是经典童话《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们,在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戴维德再次把这些小动物们请到了舞台上。
作为英国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维德用他多年的工作心得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这本书也被当做是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我”丢了
原本活力四射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郁郁寡欢,在朋友们的“逼迫”下,蛤蟆先生参加了苍鹭医生的心理诊疗活动。
蛤蟆先生告诉医生,朋友们希望他来接受治疗,并且医生让他如何做,他都会配合,但是苍鹭医生告诉他,他们的关系是“合作”,双方都是主动的参与者,没有谁可以代替我们做决定。
蛤蟆先生讲出了自己的不快乐,他觉得自己总是要迎合朋友们的喜好,而且,更严重的是,身边的獾总是像严苛的长辈一样教训他,甚至羞辱他,久而久之,他觉得失去了自我,在别人眼中,自己好像一个滑稽,一事无成的废物。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作为公司的实习新人,我事事顺从,不敢反驳,有意见也不敢提,对于别人的“穿小鞋”选择默认,导致了自己的不快乐,每天只会跟男友抱怨,传递负能量。
为什么会丢
接下来的对话中,我们了解了两个不同阶段的状态,一个是儿童自我状态,另一个父母自我状态。
提到孩子,我们想到的就是天真无邪,开心就是开心,愤怒就是愤怒,悲伤就是悲伤,这样的状态我们称之为自然型儿童状态。
但是孩子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父母,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依靠,是力量,所以孩子需要适应父母的喜怒无常。我们称这种状态为适应型儿童状态。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
我们的蛤蟆先生也不例外,他有一个控制型的父亲,权威至上,要求蛤蟆凡事听他的,而他的母亲又选择不作为,这样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之所以看到獾,总是想到自己的父亲,其实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他以为自己没有沿袭父亲的形象,成为挑剔型的人,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其实他一直在自我批评,极度缺乏自信。
因此,我们的蛤蟆先生,在适应型儿童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之间徘徊,失去了自我。
如何找回自我
《原生家庭》中这么说:“我们除了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更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向父母妥协也没什么错,只要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无论做什么,都要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所以,成年时期的我们,很多情绪反应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介于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之间,还有一种叫成人状态,成人状态更多的是理性地承担责任,而不是责怪。
就好像前不久的热播剧《余生,请多指教》中的林之校,她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大提琴手,而父亲希望她考研,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父亲的顽固,或者是勉强顺从,而是通过沟通,最重要的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向父亲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最后,我们的蛤蟆先生也能勇敢地直面过去,和自己深入对话,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
用一句熟悉的话结束今天的分享:“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