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升学教育的模式中突围,农村学生为什么更

校长会推荐

素质教育是一个相对“应试教育”的概念,当我们谈到素质教育时,许多人联想到的场景大多与城市相关,那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农村学生更需要素质教育呢?

今天农村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就是国家已经把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所以我们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来开始振兴乡村教育。

杨东平教授认为,农村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模式中突围,真正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来。“校长会”邀请校长们一起聆听杨东平教授年7月在“田埂花开”大师课上的发言,共同思考农村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之路。

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大众化。而在农村,“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下一步的问题便是如何“上好学”。

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

关于如何让农村孩子“上好学”这个挑战,最先应该解决的是恶性的应试竞争。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开始恶性“内卷”。这个恶化是整体性的,包括城市和农村。但是由于农村的资源更少,它面临着比城市更严重的问题。我们通常说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但我们首先要意识到,社会发展其实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教育真正面临的挑战是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此外,我们未来的挑战是互联网和智能机器。当我们的孩子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所熟悉的职业岗位很可能都不将存在。我们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而我们要为不确定的未来培养人才。

国家政策文件

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国家主管部门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包括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以及最近“双减”的文件等等。这些文件的指向是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废除唯分数的评价,加强劳动教育、体育和美育。其中还包括调整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要求在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校的学生的比例相当。而这些举措,都指向了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应对,就是从应试教育突围。

农村教育的问题

在快速城市化的一个进程当中,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的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问题。简单地讲,也就是“城挤乡空”。义务教育不断的让学生大量地集中到县城和城市。到年的时候,城镇常住人口率是60.6%,但是小学生在校生城镇化率是75.8%,初中生的城镇化率86.5%。也就是说,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城镇化远远超过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

与此同时,农村教育问题(包括城区大班额、乡村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的乡村出现两个教育边缘化群体,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他们是全国的青少年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并且数量巨大。此外,我们的区域差距非常大,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最艰难的板块。西部农村获得了很多特殊的照顾,而比较而言中部的河南、河北的教师经费、资源以及教师工资,在很多统计结果中显示低于西部地区,造成“中部塌陷”的情况。最后,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科目上,造成义务教育很难开展,且教师的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过大。

农村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今天农村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就是国家已经把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所以我们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来开始振兴乡村教育。

农村教育改革进程

从先辈乡村教育家的经历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跟借鉴。晏阳初在河北普及教育的过程中,认为仅仅靠教育并不能救治农村。他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分为“愚、穷、弱、私”四项,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治理这些问题——用扫盲教育来治愚,用生计教育来治穷,用卫生教育治弱,用公民教育来治私等等。黄炎培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生计教育,提倡先富后教,只有解决了人的生计问题才有可能谈教育。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乡村学校要做乡村改造的中心,乡村教师要做乡村生活的灵魂。梁漱溟在山东的教育实践是按照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来复兴农村,通过政校合一的乡学制度,实现“社会学校化”的理想;通过使乡村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人成为学校校长和乡长,去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

农村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新的争论,是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些人说,农村学校应当复制城市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城市学校在应试教育轨道上一起竞争。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强调的主要是国家宏观的制度政策以及资源配置。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城市的教育和农村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教育在本质上必须是因地制宜、自上而下生长。就像生态的多样化一样,教育的生态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另一个争论,就是农村教育的价值到底是“离农”还是“为农”,“走出”还是“进入”?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农村的面貌和内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不再仅仅是具有农村户籍、原住民的生活村落,它正在成为不同人群生活的共同体。而且农村也不仅仅有农业的生产,还包括了工商业、服务业多种经济活动,所以需要电商、设计、文旅、创意、传播等多样化的不同人才。这种趋势,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已经越来越明显。农村面貌内涵已经非常丰富、多样化,所以农村教育不应当仅仅为升学服务,而应当为农村学生的个人幸福和社区发展服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展开过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其核心就是主张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强调教育与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即,农、科、教三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出现了很多农村教育改革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里面的老师不仅管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后他们还承担着农业技术员的功能,到农户家普及新的农业制度。前元庄实验学校也开展扫盲教育,成人课程活动,当时温家宝总理也对此作了重要的批示。

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今天来看,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农村教育需要发展和加强素质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国家对于教育的一个整体性的要求,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城乡都应该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单一的升学轨道和严重的应试竞争,对农村学生造成更多伤害。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发展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其次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农村的素质教育

但是在农村素质教育的实践当中,有另外一种特殊性。从衡水中学到其他学校,都在强调一种概念:农村教育就是为了高考、为了走出大山,高考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唯一出路。这话并不是事实。在我们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能够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是较小的一部分。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进城、走出大山了,他们在城市打工,见证了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大潮,难道说他们没有改变命运吗?和张桂梅齐名的陈立群校长,坚持认为高中的责任不仅仅是升学,高中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考、刷题,所以在高中里面安排了丰富的校园活动、社团活动。

我们看到,走出大山、走出农门满足了很多农村学生的升学要求。但是对于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升学教育是无用的。因为这种教育未能为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提供生产技能、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帮助。对于很多进城打工的初中生,我们经常指责他们是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但其实是因为农村教育没有提供能够改善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生命状态的任何服务。农村学生既缺乏农业技能、也缺乏进城打工的技能;既不能融进城市,又不想回农村生活,成为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人。单一的升学主义的宣传,单一的高考改命的宣传,体现出的其实是非常传统的“惟有读书高”这样的价值。但是这个劳动力市场正在慢慢通过市场来调节我们对于高学历不恰当的追求。数据表示,美团外卖的骑手当中,有20%是大专和本科毕业的学生。所以,农村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模式中突围,真正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来。基础教育的功能,应该是点燃大多数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zp/122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