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庄村
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年),王氏族人由曹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命村名西王庄,沿用至今。
西王庄村位于柳林镇的东南部,东与前陈楼村为邻,北邻柳丰河,西与柳林村相连,南与王水坑接壤。
全村总面积公顷,其中耕地公顷,企业占地12公顷。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棉花、小麦、地瓜、苹果,是全县具有名的棉花、苹果生产专业村。
交通便利,紧邻柳丰(柳林—万丰)公路,是投资办厂的黄金地段。
年,全村共有户,总人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现有王、陈、黄、李、夏、任、张、高8个姓氏,均为汉族。
年,全村经济总收人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元,工业收入45万元,畜牧业收入30万元,林业收人20万元,其他收入约5万元,人均纯收人元。
大事记
年,连续数月未降雨,造成黄旱,蝗虫遍地,糟塌良田18顷。为降低灾害损失,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捕打蝗虫,把蝗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年,抗日战争时期,在该村建一个小型兵工厂(那时叫枪炉),修配制造枪支,不久迁人微山县。
年7月,王贵君以优异成绩考人北京钢铁学院,属该村第一个大学生。年12月,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全村用上高压电。
解放初期,粮食亩产80公斤,皮棉单产30多公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愈来愈大,多元化立体种植模式迅速形成。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为0亩,皮棉单产首次突破了公斤,创历史之最。其他经济作物面积亩,亩效益均超过0元,真正实现了科学化管理、机械化作业。
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二、三产业迅速崛起。截止年,建养殖场1处、豆腐坊2处,商店4处,维修店3处,建筑队2个,饭店2个二、三产业收入达5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元,从业人员达到了人,初步呈现出百业兴旺,村强民富的良好发展势头。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占3‰。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资10多万元对村小学进行2次扩建,目前已达到国家"六配套"办学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有22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研究生2名,大学本科5名,大专6名,中专9名。举办科技培训班余期,参加培训的群众达人次。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农村实行责任制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年人均纯收人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元,住房由土草房换成了砖瓦房。全村拥有农用机动车辆,摩托车20辆,汽车、面包、小轿车4辆,程控电话80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台(其中彩电50台),家庭电脑、组合音响30台。
年,该村村民黄起修、王金风、陈瑞明、陈允帮4人在村南陈家墓地宜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李广西、李养存、王采兴人党。当时支部书记黄起修,组织委员王金风,宣传委员陈瑞明。党组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带领群众支援前线,抗日打土匪,打土豪分田地,组织站岗放哨,保护革命干部家属。年,支部书记由王金风担任(至年),党组织在这期间,带领群众恢复生产,走集体化的道路。年至年,支部书记由王良师担任。年至年支部书记由陈瑞法担任。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大搞水利建设,打井、挖渠、调整种植业结构,植树造林,招商引资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根本改变。
共产党在该村建立支部后,第一个村组织同时建立,村长由支部书记黄起修兼任(年一年)。年—年,村长由王金魁担任。年—年,大队长由王良田担任。年—年大队长由良师兼任。现任村委会主任王贵翻。
人物简介
王文彬年9月生,柳林镇西王庄人,大专文化。原巨野八中体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巨野县第一至第六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体育工作,年学校女排代表地区参加了省运动会。年,柳林公社男女排球队获地区排球赛第一名,并出席了省运动会。柳林公社被誉为"排球之乡",先后输送人才20多名。年个人筹建副食品经销点,共上缴税金约8万元,安排下岗职工12名。
黄起兰年8月生。年入伍,历任排、连、营、团参谋长等职,转业后,任北京海淀区供销总社党组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陈瑞法村委会主任王贵翻村文书王贵宽
-end-转发到“圈子”里,让老乡们也了解一下吧
各村史持续更新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