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份,真正了解它的人,都啧啧称奇

同城活动

周边游

旅行攻略

生活方式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省份。人们平时不太会想起它,而提起了,印象总是“煤老板”/“老陈醋”。

看到这两个关键词,你可能已经有了答案。没错,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山西。

八百里太行山从这里崛起,五千年文明史在这里沉淀,延绵的黄土高原与翻腾的黄河,成就了山西醇厚的人与镇。

山西,其实是一个会让你啧啧称奇的地方。奇在哪儿?从地理位置到风光人文,从方言到饮食……咱们慢慢说~

山西之奇从黄土高原说起

众所周知,我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以及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名称的来源,估计连小朋友都知道,因为黄土实在太多了。

很多黄土都是距今二百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

黄土高原并不是一座平坦的高原,用“千沟万壑”来形容黄土高原地形再恰当不过的。

由于几百万年来的雨水冲刷和黄河的冲击,黄土高原的土壤受到各种原因的侵蚀,形成了一个个的塬、梁、峁、沟。

为什么我们说,山西的奇,要从黄土高原说起呢?

因为山西最重要的“气质”——古建筑,正是由于黄土高原的保护,而得以保存。

这里地形多山、较为封闭,自唐代以后一直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也就难以入侵。自然条件为保护木质建筑提供了许多便利。

这些历经风霜仍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能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轮廓。

山西古建筑之奇

不同于黄土高原给人留下的初印象,山西古建筑彰显着这片土地低调的精致。

有言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文博界还有句话: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因为仅山西一省,就坐拥中国70%的面古建筑遗存。它是当之无愧的古建王国。

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年代跨度上看,山西古建筑都是毋庸置疑的全国之首。

山西目前已发现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座,其中唐代四座——也是国内仅存的四座,五代三座,宋、辽、金时期九十九座。

座意味着什么?全国已知的宋、辽、金(包括南宋)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一共仅有座,这其中位处山西的就占了72.6%——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

如果将历史的时针再往后拨动,山西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则有约座,明清两代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这里对古建筑做了一番巨大的调查和实测工作。

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人所知。

这片饱经沧桑的黄土高原,才终于告别了明珠蒙尘的日子,从此名扬天下。

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未经重修的古建筑木材开裂,壁画颜色脱落,大殿上的彩塑落满灰尘,看起来甚至有些破旧。

但只要你乐于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山西的古建筑一定足够震撼。

木结构建筑小知识

从上到下看,一座古建筑可以分为屋顶、斗拱、墙与柱、门窗、台基等等部件,每一个构件都经过精巧的设计和打磨。不过,中国古典建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采用木制框架支撑整座建筑,墙体只起到隔断作用,所谓“墙倒屋不塌”。

整体而言,南北朝时期,寺院建筑刚刚兴起,木结构建筑的技巧和形制都正在起步;唐制建筑雄浑而简朴,透露出开阔的盛唐气象;宋代的建筑偏向端庄秀丽,体量较小;到了辽金乃至元代,建筑外观则更加大气粗犷。

▼应县·木塔

▼万荣·东岳庙飞云楼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恒山·悬空寺

▼五台山·佛光寺

▼广胜寺·飞虹塔

▼大同·华严寺

▼卧虎山·黑龙庙

还有辉煌了五百年的山西商帮,留下的山西巨商们的恢宏宅院。

▼中西合璧的李家大院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

▼“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王家大院

▼后花园堪比御花园的常家庄园

▼皇城相府

▼处处充满故事的沁水柳氏民居

山西山河风光之奇

山西不止有建筑,还有数不尽的风光。

“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太多名山大川在这里巍峨屹立。

▼险峰幻叠、云海浩瀚的王莽岭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

▼“岩峦叠万重”的北岳恒山

▼“三晋第一名山”北武当山

▼见证沧海桑田的太行山大峡谷

而说到水:翻腾的黄河水,在这里演绎一曲大合唱;流淌的汾河水,孕育了无数耐人寻味的中国故事。

▼山西母亲河汾河源

▼黄河·壶口瀑布

▼以大禹命名的千年古渡大禹渡

这里还有累计总长0公里、多达处的长城遗址。

从战国延续至明代,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所有时代。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扼晋冀咽喉的娘子关

▼唯一宋代长城岢岚长城

▼长达米的广武明长城

▼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偏关长城

▼“天下九塞”之一的固关长城

山西方言之奇

说起魔幻的方言,大家都会想起温州话,但山西话,可也是能难哭了整个北方的程度。

能难倒北方人的北方话其实很少。因为北方方言区内部一致性很强。

根据一项实验,北京人,对济南话的可理解度平均打分6.33(满分10);对西安话的理解度也能打6分。对成都话的打分还有6.71。

不过,到对太原话的理解度打分平均只有2.67。况且,太原话还是山西话的异类,是最北京的山西话。

不光我们觉得难,多年前清朝人就领教过懂山西话多让人崩溃了。

当时一篇宣传官话的帖子《陈情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里也提到这一点,山西人和河北人,之所以互相敌视,视为异类...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方言差的太远了。

除了比北京话多8个声母,山西话的韵母也不太一样。

山西话的许多构词习惯也让北方同胞们震惊。比如分音词和逆序词。

分音词,就是把一个字音分成两个音,当作一个词读,听山西人说话,还要像拼图一样拼起来猜意思。

逆序词,比如普通话里“挣扎”、“讯问”,在太原方言就是“扎挣”、“问讯”。

山西话,甚至是山西人也听不懂的话。

山西境内晋方言分成并州、上党、吕梁、大包和五台五个片。

而每个片区又下辖许多不同的县。因此同一片区的人也不一定交流无阻。

山西话为什么这么特别?

山西话和北方方言这么不一样,是因为山西话本就属于晋语区,而不是北方方言区。

早在汉代,《方言》一书就有“秦晋语”的说法。而相传晋文公重耳走遍卫、鲁、齐等国,都是使用秦晋语交流,可见当时秦晋语的重要地位。

不过这并没持续多久。在宋代前后,晋语和北方话就分了家,而且越走越远。

晋语得以独立,还是得益于山西的地理环境。

自古以来,山西东是太行山,西、南边是黄河,北边又是阴山山脉,这一大块区域相当封闭。

《西行散记》记载,中原大战时期,娘子关外一片战乱,但进了娘子关就一片歌舞升平。

挡住了战乱和外来移民,也就保护了本地方言。

山西美食之奇

有人就说,山西人一日无面,十魂就掉了九魂。

这里有:刀削面、剪刀面、牛肉丸子面、抿尖、猫耳朵、剔尖、刀拨面、手擀面、河捞面、揪片……

排C位的当然是刀削面。精华在面劲道的口感上,而且是吃到碗底儿都有嚼劲的那种。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稍。”

对刀削面的描写,太像武侠小说了,不过,做面的师傅,的确个个身怀绝技!

一碗正宗的刀削面,面条呈均匀的棱形:两边薄中间稍厚,浇上肉臊子,撒上香菜提鲜,再加上几块豆干、一个卤蛋、一个狮子头,一碗面下肚,熨帖舒坦!

山西人的日常是,刀削面到面馆去吃,家里各种手擀面、豆角焖面,加上几瓣腊八蒜,阿肉一顿能吃一大碗。

山西还有不少杂粮粗粮面食:莜面栲栳栳、搓鱼鱼、蘸尖尖,猫耳朵,冲着这可爱的名字,我都要按头你去吃一遍。

除了面食,这里还有:

曹家熏肘、定襄蒸肉、吴家熏肉、晋中压花肉、太原头脑、解州羊肉泡、柳林荞面碗托、浑源凉粉、荣河汁芥末凉粉、永济牛肉水饺……无数令人垂涎的美味。

当然,不要忘记山西的醋。

山西,或许没有那么华丽、光鲜,那么时髦。

那些古城墙、彩塑、石刻,都被雨水腐蚀,也不复最初的艳丽。

但在山西,脚下迈过的每一步,都是五千年文明,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而秋天,可能是走进山西古文明的最好季节。

这个季节足够沧桑,足够静谧,气质里就像那些古老文明的余音。

是一种低沉的诉说,绵延千年,从未逝去。

是时候,该仔细端详下,这个美了五千年的省份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登山│露营│徒步│轻探险│慢旅行

更多旅行路线请扫描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fc/121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