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柳林排灌厂12和平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记忆中的柳林排灌厂((—)

——献给每位排灌厂人

和平

一、写在前面的话

09年8月0日,以柳林县影剧院为标志的原柳林排灌厂西厂区压圈车间,因明清街改造的需要完成了搬迁处理。随后于8月中旬的某天,西厂区瞬间夷为平地。至此,诞生于0世纪中叶,经两代人艰苦创业的柳林排灌厂,在柳林城区中心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柳林排灌厂的前生柳林农具厂,是初创于五十年代的老字号企业,可以说是柳林工业企业的摇蓝,曾经为柳林县域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业企业由于技术落后,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陆续推出市场。柳林排灌厂就是在这样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局的。

作为以排灌厂为依托的工人,尤其是两代人艰苦奋斗付出一生的心血创办的家园,如今变的一无所有,再也看不到昔日工厂的影子,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我作为企业的第二代工人,每当从贺昌大街走过,情不自禁地从脑海里闪现出我们昔日的工厂、车间以及生产情景;每当与工厂昔日创业的老前辈擦肩而过,或者相聚与叙旧时,特别是年初创业,现今为数不多且步履蹒跚的几个创业先贤相遇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痛楚与愧疚。总想为他们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但由于自己人微言轻,同是下岗职工,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多年以来对排灌厂的叔伯父老和兄弟姐妹这份感恩情怀,还是久久不能辞怀。近年来,受老同学贾学武《运输社的前世今生》一文的启发,多少次魂牵梦绕,沉浸在排灌厂的历史与记忆之中。于是乎,萌生了一个想法,利用自己的拙笔,力所能及,为排灌厂叔伯父老和兄弟姐妹写一段创业史,回顾老一辈排灌厂人艰苦创业的故事,并希望载入柳林史册,也作为我对排灌厂人的一种感恩与回报。这就是我动笔草之的朴实初衷,旨在献给每一位可敬的排灌厂人。

二、排灌厂的历史沿革(一)初始创业的艰辛历程

柳林排灌厂初创于0世纪中叶,即年,距今已有65年的艰辛苦创打拼历史。创业人为锄沟翻砂社的社掌柜栗德成老先生。栗老先生是山西阳城县人,年逃难来柳林谋生,先是在锄沟给席璋师傅打工,后来在锄沟大寺院(现在锄沟钟楼山底选煤厂)买下了晋绥兵工厂搬走时留下的制造手榴弹、地雷等军工产品的化铁炉等翻砂器具,兴办了锄沟翻砂社。当时翻砂社的工人有杨保善、刘杰旺、栗小红、高正、王孝祥、张发栋、常新年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排灌厂铸造车间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0世纪50年代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栗老先生在柳林上南坪买下贺昌村的土地,将锄沟翻砂社搬到柳林,为柳林排灌厂创建了根据地。年在国家“一化三改造”的运动中,通过合作化的途径,翻砂社和柳林铁业社合并,组成柳林翻砂铁业社,成为了柳林排灌厂的前身。

当时的柳林铁业社是由刘绍业组织兴办的,主要由河南籍铁匠艺人组成。他们分别是常双奇、岳秀旺、郭兴栓、岳栓林、常银宝、郭贵礼、常文会、常有昌、刘应山(唯一的柳林籍人)等人组成。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厂、机械厂、电厂锻工技术骨干。两社合并以后,到年企业名称改为“翻砂铁业农具社”,原靠旧街上(职工王候元门口南面)那个圆形小门上的名称就叫农具社。年随着合作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名为“离石县柳林农业机械修造合作社”;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企业又改名为“离石县柳林农业机械修造厂”。年后和柳林水电站合并改为“离石县柳林农机厂”,成为县手工业企业。年开展引水上山期间,工厂以“四泵一机”为代表产品,主要为农田水利灌溉服务,到七十年代初,企业正式改名为:“柳林排灌机械修造厂”。

“排灌厂”名称的由来,据知情人士讲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柳林建县之初,县委、县政府(当时叫县革委,是军管期间)在筹建国营柳林农业机械厂时,沿用了我厂“柳林农机厂”的企业名称。当时我们厂的支部书记高国义和县政府相关领导说:“你们把我们厂的企业名称和牌子变更给新组建的县农业机械厂,那我们厂又叫什么呢?”县武装部王云生部长说:“政府在宝鸡考察时就给你们起好了新的企业名称,就叫柳林排灌机械厂,着重为柳林农田水利机械灌溉服务吧!”至此,我厂由政府正式命名为“柳林排灌机械厂”。

说道宝鸡考察是:在柳林建县之初,县委在筹建柳林机械厂时组织相关领导赴陕西宝鸡考察,我厂的白振电应邀参加了考察,在考察中于宝鸡街上看到了一个名为排灌机械厂的企业,负责考察的王云生部长就跟白振电说:“你们的企业就叫排灌厂吧!”。这就是排灌厂名称的最初动议。直到0世纪90年代初因工矿产品的生产需求,企业名称改为“柳林县工矿机械修造厂”。二十世纪末在企业改制中,柳林县工矿机械修造厂又改为“柳林明珠矿机有限责任公司”一直至今。

柳林排灌厂是柳林少有的老字号企业,一路走来,历经半个多世纪,凝结着两代人的心血,曾经享誉柳林,为了柳林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是柳林工业企业的摇篮。是排灌厂两代人艰苦创业的结晶。

(二)、企业生产的发展概况

企业在初创之前,翻砂社和铁业社的生产主要以生活用具和农业生产用具为主。当时翻矿社的主要产品有铁锅、炉盘、炉条、铁锤、火炉、敖则、铁铧等铸铁产品。铁锅生产系列化,最大的.尺,最小它,还有它0、它8、它6、它5等各种大小不等的铁锅。除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求之外,多数铁锅、铁铧产品销往陕北一带。铁业社的生产基本相似于翻砂社,也是以生活和农业生产用具为主。生活用具有厨刀、铁匙、灼子、罩连、剪子、屠刀等;农具有铁锹、锄头、鋜头、爬则,镰刀等。当时的生产能力水平也就是“生活农具型”,基本属于纯手工作业。进入60年代后期,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水平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年高级技师冯仲冀因右派下放我厂工作。对我厂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开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

冯仲冀,江苏省南京市人,兄妹8人,都是事业有成之人。其父为建国前的民族资本家,冯兄弟姐妹之所以成长出色完全得益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冯不仅在我们眼里,就是在当时离石县范围内也是众口皆碑的一代才子,尤其在工业技术领域可以算得上出类拔萃的引军人物。冯仲冀的到来对提升我厂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加速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年厂里派冯仲冀前往广西柳洲考察引水上山工程机械,回来后自行研制设计了水轮泵及其他农用机具系列产品。即:“06型”、“型”、“30型”水轮泵、自吸泵、离心泵等引水上山机械设备,以及平车圈等。该产品均纳入省级生产计划,产品技术质量通过省级鉴定为合格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当时我厂在冯仲冀师傅的技术引领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其中有枪械老钳工康毓林、老焊工杜如成、老车工高锦江、铸造技师贺子伟、热处理技师刘恩国等人组成了企业技术团队,成为了我厂的中坚力量,开辟了柳林排灌厂的一个鼎盛时代。那个时候我厂是人才济济,技术力量最雄厚,是企业最为强大的时期。可以说排灌厂的兴盛冯仲冀功不可没。从年到年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在冯的带领下,我厂从技术进步到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排灌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我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年因离石县新建化肥厂的需要,县里将冯仲冀调离我厂,这不能不说是我厂技术力量上的重大损失。冯在我厂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为我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厂干部工人众口皆碑的一代功臣。后来据说右派平反之后冯回了北京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离石行政区划的改制,7年新建柳林县,给我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快了柳林排灌厂的发展,企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从原来的生活与农业机具定位范畴,迈向水利机械、工矿设备、非标设备制作、机制铸铁水管、工矿铸件、煤矿井架制作、机械零件锻造等更为广阔的社会服务领域。其间贾家沟、康家沟、临县南沟等煤矿的井架、古交市焦化厂碳化室的炉门炉框,柳林铸造焦厂碳化室的炉门炉框及满足7个碳化室作业要求的推焦车,杨家坪预制厂的大型预制模具,都是我厂加工生产的。这些新项目拓展,新产品的开发,充分体现了我厂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的勤劳和智慧。我厂生产的机制铸铁水管及其上下水管配件,远销陕西、内蒙一带,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柳林工业企业的摇篮,建县后我厂先后为筹建柳林机械厂、柳林水泥厂、柳林电厂、柳林铁厂、柳林化肥厂,以及后来的柳林铸造焦厂输送过不少技术骨干,为这些企业的兴建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柳林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奉献了我们企业应有的光和热。一个花甲子,两代人奉献。这就是排灌厂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纵向生产发展的真实写照。

(三)、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名称及历任领导人员名录(参考)

序号

年份

企业名称

书记

厂长

备注

锄沟翻砂社

栗德成

当时叫社主任

柳林翻砂铁业社

刘绍业主任

栗德成副主任

3

柳林农具社

高国义

刘绍业

4

柳林农具厂

高国义

刘绍业

5

柳林农具厂

王吉昌

刘绍业

6

柳林农具厂

吉振厚

(任革命委员会主任)

7

柳林农机厂

白振电

8

97

柳林农机厂

高国义

刘绍业

9

柳林排灌机械厂

白振电书记兼厂长

0

柳林排灌机械厂

李健

成锡玉

柳林排灌机械修造厂

李健

薛云帮

柳林排灌机械修造厂

薛去帮

白振电

3

98

柳林排灌机械修造厂

白振电书记兼厂长

4

柳林排灌机械修造厂

薛世锦

党元明

5

99

柳林工矿机械修造厂

薛世锦

王和平

6

柳林明珠矿机有限责任公司

李胜利

杨志明

董事长

说明:

()此名录的整理,由于时间久远,没有任何书面资料可参考,且所走访的有关领导和职工,未能精准地忆记出时间分段和企业名称。因此,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名称及历任领导名录(参考)的整理只能依据各位走访人的记忆和一些收集到的照片来推断弹性确认而已。故这个名录只能是个大概和仅供各位参考回忆的资料。准确的史实应以有书面记载的资料为准,请各位对此理解包涵。

()在这众多的历任领导人员中,有几位具有根脉意义的企业领导人,他们分别是栗德成、刘绍业、高国义、白振电、党元明、薛世锦,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着不凡的创业守业展业之功。像薛世锦、党元明一生在排灌厂工作直至退休。排灌厂历任企业领导,多是柳林籍人,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我们作为曾经以排灌厂为家园,为生活依托的一员,理当应该记住他们为企业付出的心血和所作出的贡献。

(四)、文革时期的柳林排灌厂

在文化大革命中,排灌厂的生产经营没有因为文革而受到多大影响,因为排灌厂是个集体企业,俗话称“属鸡”的,“抱一把吃一嘴”。故而生产优先、经营为要的工作秩序基本没有打破,企业一直处于基本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也没有发生和参与过文革所及的造反与武斗。在文革期间,排灌厂有两点比较突出。一点好像是排灌厂发挥着兵团派在柳林的基地作用,社会上有这么个看法和说法。至于何以能够如此,我也说不清楚,就这个问题我走访请教了多位企业元老,也未能够道出什么合理的缘由,只是都认可这种社会的看法和说法;另外一点就是辛苦极致的枪械制造,文革中兵团派利用我厂的技术能力和机加工设备,安排在我厂机钳工车间曾生产试制过“五四式”、“六轮子”手枪和半自动步枪,听说只生产过两支;还有众说纷纭的“克林炮”,说也是我厂生产的,其实并不是事实,我厂从来没有生产过什么“克林炮”。只是我们个别人曾经参与过横泉北川兵工厂的手榴弹制造,这些枪械曾经还在晋中参展。文革中我厂之所以能试制出手枪和半自动步枪,一是得益于我厂的机械加工及修理的设备能力;二是得益于一些老工人的技术与智慧能力;三是得益于我厂有一位早年服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军工单位从事枪械修理的老钳工,他有一身过硬的钳工技艺。想必在技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革中枪械的制造,只是一个研制过程而已,并未涉及批量生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厂当时的技术能力的提高和进步,也说明我厂在动荡年代生产经营情况基本正常。现在回想在文革中我厂之所以没有发生动荡,不仅得益于我们是“抱一把吃一嘴”的自负盈亏企业,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当时的企业领导的领导有方,和坚定不移地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原则,做到了革命生产两不误”的功劳吧!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zp/97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