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文
话说八百里秦川的西部边陲,有一个千年古镇——柳林镇。在这片方圆近三十里的土地上,不仅有秦汉祭天台的遗址,而且有秦王李世民西征时屯兵安营的屯头十三村。这里不但因盛产驰名中外的西凤酒而著称于世,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令人神往。
“柳林”名字由来说起柳林,人们不禁要问:这里缘何称之为柳林?此话得从秦朝初期说起。当时,秦人由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大规模东迁,建都于今凤翔。距秦都不足二十华里的柳林,自然成为西秦地面上东西往来的交通要道。那些朝廷官员,文臣武将,还有商贾贵客,凡遇东来西行者,总须有官人相送。一般宾客只需送到亭子头,而官高位显者则须送到柳林铺。宾主分手时还要折柳枝插于道旁,以示相互间的怀念之情。由于柳枝具有耐旱、易活、适应性强的特点,这些插在道旁、地边的柳枝,经阳光雨露的浸润,竟然生了根,发了芽,长了叶,成活了起来。
到后来,插柳送别这一官方礼仪传入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乃至延续了好几个朝代。插柳送别的人越来越多,柳树也就越来越多。这些柳树由小变大,由少增多,从道旁延伸到四野,绵延五、六里路之遥,形成了一片连一片的柳树林,遮天蔽日,蔚为壮观。至此,柳林可以得名的话题,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诸如亭子头、三家店、引凤桥、北斗坊、尧典、半坡铺等等为人所知但又是耐人寻味的地名。这些名称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包含着多少人文背景,今人恐怕说不清,道不明了吧!惜哉,痛哉也!
柳林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曾经演绎了诸多极具神话色彩的故事。
年,国家考古部门在尧典山上发掘出了秦汉祭天台遗址。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全世界。而在遗址的西北方向,有一片方圆几千米,中间低四周高的凹地。它的旁边歪歪斜斜的立着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上面刻着“血池”两个大字,字迹已经斑驳难辨,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血池遗址
这里何以称为“血池”?今人已无从知晓,它的秘密早已被父辈们以至父辈的父辈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值得庆幸的是,这里曾经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多或少的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空间。
血池战妖传说大约三千多年前,柳林地面及周边地区,每逢夏秋时节,洪涝成灾,田舍遭毁,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当地老百姓传说是一个妖怪在血池里兴妖施魔所致,还说这个妖怪常在凌晨时出现。
又是一个夏天,又是大雨倾盆的日子,有个身着道服的中年人来到了尧典北边的山上。他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妖怪藏匿的地方——那片凹地。当时这里还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
那位中年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一杆特长的挂着烟袋的烟杆,在大雨中蹲守了几天几夜,并不时地用烟管在水中搅动几下。一天天亮时,怪物终于冒出了水面。朦胧中,只见那怪物似鱼非鱼,似牛非牛,壮如黄牛,高许八尺,一身鳞甲,能站会爬,着实令人毛骨悚然。那怪物直立于水中,一抖身子,潭水一阵翻滚。趁此机会,中年人举起长烟杆朝怪物口中刺去,不料被那怪物一爪击断。怪物嚎叫着向中年道人扑了过去,那人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抱住了怪物的脖子,一起落入水潭中。瞬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潭水翻滚。那人和怪物时而露出水面,时而又沉入水中……这场人妖大战不知道持续了多久,终于水面渐渐平静了下来,风雨也停了。不过,潭中的水已变成了血红色。
从此,柳林地面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但是,人们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位中年道人。
河湾堡子的故事
沿柳汉公路向北约八华里处有个河湾村,村子的西边有个堡子,人称河湾堡子。这个堡子非同一般,它依山势而建,远看似山顶,近看似山崖,东边隔条河,西边连着山,地势十分险要。如今,堡子东边的土门楼还依稀可见。
相传在唐朝年间,白毛(疑似匈奴)叛乱,滥杀汉人,远近百姓纷纷逃入河湾堡子避难。叛军团团围住了堡子,并连日攻打不休。眼看堡子就要被叛军攻破,老百姓将要血流成河。在此危急关头,突然从半空中飘降下一骑白衣白马的英武少年。只见他一杆银枪使得水泼不进,箭射不入,刀劈不及。英武少年跃马飞奔,盘旋于堡子四周,凡冲上堡子的叛兵叛将,无一不被他的银枪挑下山崖。其余未冲上堡子的叛兵,被吓的望风丧胆,纷纷弃械而逃。由于堡子地势险要,堡内粮草充足,更有神将相助,叛军围攻数日,久攻不下,且损伤惨重,只好退兵远遁。
白衣少年拯救了数千名老百姓的生命,不论他是人还是神,大家都来感谢他、纪念他。后来,人们在堡子门前修了一座庙,取名为回龙寺。尽管此庙屡遭损毁,但至今依然香火缭绕,施主不断。
在河湾堡子与北山村之间有一道山梁,人们都知道它的名字叫土山梁。据说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到列国争霸的古战场。至于战场何等之大,战况有何等惨烈,今已无实据可查,这里只好一笔带过了。可是,时光流转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知从哪里刮出一股风,言说当时作战中有一战败的将军,将一柄宝剑埋在这座山上。于是,招惹来了一拨又一波的盗墓者,趁着夜黑人静,费了掘地八尺的功夫,却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结果把一个好端端的土山梁挖的千疮百孔,狼藉一片,让那些曾经一镢一锹修山造田的当地人疼的伤心,气得跺足。
柳林镇的西北角上,还有一处令人神往的地方,它就是屯头村。据说在初唐年间,它曾是秦王李世民西征抗击匈奴时屯兵储粮的大本营,时称屯头十三村。它的原名叫屯(tun)头,后来人们根据当地语言习惯,将“屯”读成了“cun”字。
时光已消逝了两千多年,当时的唐军大本营早已无迹可寻,但这里却徒然新添了一座大庙。这座庙傍山而建,四周有围墙圈着,庙门常年紧锁,庙内却有一老太终年居守。此庙名曰:千佛寺。据说是香港人出资兴建的,所以颇具东南亚一带的建筑风格。站在高处俯瞰,可见庙内金碧辉煌,名目林立,气宇非同一般。
香港人为什么不惜花费巨资,要在屯头山上修庙呢?这个问题就连当地人也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况且庙门常年铁将军把守,一般人士很少入内,更无法探究其妙。因而,这又成为柳林界内另一个悬而未解的话题了。
酒香,酒乡
话说千古柳林事,不能不说柳林酒。从古到今,柳林都是盛产美酒的甲天下,素以酒乡而著称。酒是柳林的明信片,西凤酒更是柳林的晴雨表。西凤酒强,柳林则强;西凤酒兴,柳林则兴。这是不争的事实,并非过实之言。
且不说西凤酒如何在省内外白酒大战中为操胜券而独占鳌头;也不用说西凤酒因何而名扬四海,声播五洲,这里仅以柳林人民早已屡见不鲜的一两件小事来印证下酒之香,香味之醇也。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之前,每到夏收时节,便有甘肃人来柳林割麦子,当地人称他们为“麦客”。龙口夺食之际,当地人大多都请麦客帮忙收麦。管足了麦客的吃喝之后,主人便领着他们去田间。谁知麦客一到地头,就有人大张着嘴,抽着鼻子使劲吸气。主人十分不解,连忙上前询问原委,麦客只是一个劲地说:“香啊……真香啊!这是啥酒,怎么这么香啊!”。原来,这些甘肃客人正在闻着西凤酒的香味哩!
也是那些年代,常有外地外乡人赶着马车,开着拖拉机,驾着小四轮来柳林拉酒糟。天未亮之前,他们就赶到西凤酒厂南门外,排起几百米长的车队,等候着买酒糟。其实,大老远来到这里的人,想趁此机会讨口酒喝的人大有所在。清晨,空气中弥散着的酒香味早已迷糊的他们魂不守体,急不可耐了。于是,只要厂门一开,大伙便蜂拥而入,各自找门道讨酒喝去了。结果,不知有多少次,多少人喝得烂醉如泥,自然也就买不成酒糟了。
听起来这些言谈好像都是笑料,但却是真真实实的故事。在那些年代,西凤酒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般人“想买二斤西凤酒比见马克思还要难”。因而,外地人对西凤酒的那种痴情,就不难理解了。而久居柳林的人们,对于西凤酒的味觉和嗅觉就远不及外地人如此敏感,甚至于有点不屑一顾了。这正是古人所言:“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继往开来“开坛香十里”、“蜂醉蝶不舞”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佳句。如今,西凤酒铺天盖地,领军市场;华山论剑笑傲江湖,锐不可挡;柳林酒业屹然崛起,方兴未艾;神泉酒厂后起之秀,声名远扬……中国酒文化在柳林大地上得到了空前的传承和弘扬,今日的酒乡将成为未来的西部酒城,柳林的故事正在谱写着新的华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