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冠县柳林降狮舞发源于原堂邑县南邢庄,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留。降狮舞就是古老的傩舞。傩舞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演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据调查,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遗存较多,中原地区较少,山东省则更为罕见,目前全省只发现3处傩舞,而柳林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几百年来,柳林南街的老艺人总把自己的组织称为“狮子会”。因为,“傩舞”一词,对于一般人来讲实在是太陌生了。但是,降狮舞就是傩舞,这一点已毋庸置疑,因为它仍保存着许多傩舞特征。
沉寂数十载重现古风貌
柳林杨氏家庭为柳林南街第一大姓。该家族崇文尚武,文人武将辈出。为保家族兴旺,杨氏族人于公元年前后从堂邑县南邢庄学得此艺。从此代代相传。至今已9代,历余年。而在原地南邢庄,该项技艺早已灭绝,柳林南街成为唯一的分布地。新中国成立之后,“降狮舞”一度停止活动,服装、道具、乐器大部失散。从此,在长达50多年的岁月里,“降狮舞”销声匿迹。但有百多年历史的“狮头”、“回回面具”被有心人精心保护下来。2年,在全国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杨氏家族的杨乃让兄弟3人,为了让传承年的家族绝艺重振雄风,出资2万元,修复道具,购置乐器,挖掘资料,组织排练,终于让沉寂半个多世纪的降狮舞走上了传统艺术的舞台,让世人重睹她古老的风采。柳林降狮舞在南街传承,经多方考证,可上溯九代。
名称虽更改傩舞风采在
柳林降狮舞虽称“狮舞”,但其实是最古老的舞蹈——傩舞。面具是傩舞最典型的文化特征,而降狮舞之“降狮人”和“狮子”均为头盔型面具。傩舞与祭祀密切相关,具有祈祷、招魂等功能,而降狮舞就主要在庙会、葬礼上表演。傩舞中动物形象时常错位,而降狮舞中的“狮子”额头上有一大大“王”字,又像虎,而舞中称之为“无名歹兽”。
柳林降狮舞由手持八卦阴阳旗的“回回”和两只狮子表演,通过“踩鼓”“查蹄印”“单咬”“双咬”“走四门”等一系列舞蹈动作,表现了一个“回回”寻找、搏斗最终降服“无名歹兽”的故事。舞蹈中“回回”有独白,还有和乐队的对话,有了傩戏的部分内容。柳林降狮舞中的“回回”为一英雄人物,这源于冠县人与西域穆斯林的一段渊源。唐“安史之乱”时,朝廷借西域军平叛,在鲁西爆发大战,战死沙场的三位将领,被冠县人建庙供奉。据老人讲,降狮舞中的“回回”和庙中塑像一模一样。今天冠县的穆斯林还称自己为“回回”。后来,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傩舞这一古老的名称逐渐被遗忘,因其与到处兴起的“狮舞”有某些相似之处,便开始被称为“降狮舞”,以至于连艺人自己也把自己的组织叫“狮子会”了。但是,名称虽改,但傩舞的基本特征,都保存至今。
为民除灾害艺韵永流传
远古时期,部落林立,信仰繁杂。对神灵的原始崇拜成为傩舞、傩戏产生的母体。随着历史的进步,古老的傩文化仅在闭塞之地得以保存。冠县位于冀、鲁、豫交界处,自古闭塞,为傩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柳林降狮舞就是一种具有典型傩舞,傩戏特征的传统舞蹈。
柳林降狮舞表现的是一个降服狮子的故事,“降狮舞”这一名称就从此而来。它说是有一位从西洋来的“回回”大侠,为了为民除害,手持“灵芝草”“倒心钩”和“八卦阴阳旗”,通过追踪、查找、相斗,最后降服一对无名歹兽的故事,颇类似于戏曲中的折子戏。各种舞蹈动作均沿着这条情节线进行表演,如“踩鼓”上场,“查蹄印”寻找狮子,“丈量狮子”“轰狮子”找到狮子,“撒旗子”“撒球子”“单咬”“双咬”和狮子相斗,“踩四门”降服狮子等。降狮舞的乐队阵容非常庞大,有大鼓4面、镲4副、铙4副、大锣2面、二锣1面。降狮舞的“锣鼓经”也十分丰富,仅现在尚存的就有6套,分别是“行鼓”“十点头”“三番架鼓”“花乍子”“六乍子”和缠鼓锣。
傩舞和傩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载体,它涵盖了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个学术领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傩舞和傩戏中,娱神和娱人的协调发展,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表演艺术的紧密结合,使后来发展起来的舞蹈文化与戏曲文化的条件已趋于成熟。(贾新伟韩银亮杨庆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