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三章:要从聊城东昌府区和在信阳固始县办团练两人说起。聊城东昌府区,位于山东省的西部,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在光绪年间,这里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乞丐----武训,他靠乞讨义务办学堂,使许多学子受益;同是在清朝,著名的军事家左宗棠有一个下属叫做张曜,跟随左宗棠立下许多战功,张曜发奋读书,修身养性的事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清朝太平军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张曜最早就是信阳固始县办团练起家的,然后再走到了左宗棠的帐下。信阳固始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固始这个名字很有含义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武训和张曜而起的地名。能看明白wu这两位古人,我们就明白了《三字经》第三章的要旨了。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这章的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1)养:养育。(2)教:教导、教育。(3)父:指父亲。(4)过:过失、错误。(5)严:严格。(6)师:老师。(7)惰:懒惰、怠惰、不尽责。(8)子:小孩、儿童。(9)非:不是。(10)宜:应该、适当。(11)幼:年少时。(12)老:年老时。(13)何:什么。(14)为:作为。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养(yǎng)不(bú)教(jiào),父(fù)之(zhī)过(guò),教(jiào)不(bù)严(yán),师(shī)之(zhī)惰(duò)。子(zǐ)不(bù)学(xué),非(fēi)所(suǒ)宜(yí),幼(yòu)不(bù)学(xué),老(lǎo)何(hé)为(wéi)。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为人父母的,如果只是养育子女,供给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却不好好管教他们,这是做父母的过错。同样的道理,老师教导学生如果不能严格督促,认真教学,这便是做老师的怠惰失职了。孩童时期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少时不用心学习,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没有丰富的学识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讲完三字经的这段原文,我们接着再谈一下武训和张曜这两位古人:武训兴学清朝时山东省堂邑县,有一个名叫武七的乞丐,他用行乞、做杂工省吃俭用所存下来的钱,买土地办学堂,因为办学有成,人们为他取名训。武训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余亩。光绪十四年()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行乞为生,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还有母亲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踏实。不幸的是,他七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孤单一人,便四处帮人打杂。武训一点也不在乎生活困苦,最让他难过的是,不能和一般小孩一样到私塾中读书识字。武训从困苦中体会到读书的重要,因为自己没读书不识字,无法有大作为,所以他决心要办义学,让穷人家的小孩也能读书,不愿别人再象自己一样,因为没钱而错失了学习的机会。于是他白天乞讨,晚上搓麻绳,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武训的学堂-“崇贤义塾”果然兴办起来,嘉惠了许多学子。武训十分关心学生的课业,对老师更是敬重。但是如果遇到不认真教书的老师和不用心学习的学生,他就跪在他们面前,请求他们要各尽本分,好好努力,因此师生都大受感动,不敢懈怠。武训办学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其实,品学的好坏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孩童时不珍惜读书机会,不懂得把握生命中的黄金时期修养品德,年纪大了总是会后悔的。清朝著名政治家左宗棠有一个部属,名叫张曜,跟随左宗棠建立了许多战功,左公便向朝廷推举他做大官,但因为张曜年少时不念书不识字,朝廷只好取消他的官职。张曜十分懊悔,痛下决心重拾书本,请来老师,日夜苦读,修身养性,终于学有所成,再度获得朝廷的重用。除此之外,张曜还在青州设立海岱书院,修复曲阜洙泗书院,都是对学习和教育功德无量的事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人都该趁年少时,用功学习,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修养品德,以免年老时徒留悔恨。最后希望想通过《三字经》来指导孩子成长的家长,最好能够参照一下聊城东昌府区的乞丐武训和在在信阳固始县办团练起家的清朝官员张耀的事迹,深刻了解本章地精华,更好的为中华培养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