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琨寻找李有刚一个被埋没的天才

十几年以前,第一次到阳曲版寺山。起因是在解放路的天主教堂,翻看天主教的报刊,其中有一段话,“在华人中有‘南有上海佘山圣母堂,北有太原板寺山圣母堂’的说法”。有一点惊讶,没想到,在山区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还有海外宗教传入后的圣地。休息日,慕名前往。车过阳曲县城后,向红沟方向驶去。沿途的山村中,天主教堂的尖顶隐约可见,足见这片土地上天主教传播甚广。途经一个小村庄,路边的教堂在一片盛开的桃花中交相辉映。山路一个急弯处,有一小小的停车场。两辆面包车停在了此处。弯路过去,就是一座座精巧别致的异国情调的路碑。进前观看,才知是象征耶稣遇害的十四苦路处。天主教的朝圣中有拜苦路的传统,是效仿当年朝圣者前往耶稣受难地凭吊的礼仪。其目的是体会耶稣当年之苦难,使信众身心得到净化。因为条件所限,教徒不可能都到圣地朝圣,所以梵蒂冈准许在某些天主教堂区模拟耶稣当年受难的经历,建造十多处纪念亭或十字架让信众敬拜,并默想耶稣苦难。十四苦路走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一条山路伸向半山腰。一座规模宏大,宛若西方山顶城堡的大型建筑群矗立在山路尽头。天主教的教堂和中国的寺庙不同,教堂是为教友服务的,基本上都建造在人群居住的地方,方便教友礼拜和进行宗教活动。版寺山圣母堂建造在荒山野岭,完全突破了教堂建造约定俗成的共识。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的环绕在山间,半山腰的圣母堂随着山路忽隐忽现,让人在震撼之余又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当完全看清楚圣母堂时,已经不是硬化的路面,几百米的土路让圣母堂顿时接了不少中国的地气。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山藏古寺”的韵味。圣母堂是典型的西方式建筑,主堂连同两座钟楼三个尖顶分外醒目,正中尖顶上有十字架。主建筑前有砖砌圆柱,中间楼层凸出分隔。两侧各有附属建筑,堂前一棵松树,郁郁葱葱,前面是六眼窑洞。堂右侧是二层的接待楼。后面山顶是耶稣张开双臂的塑像。圣母堂座于一大型月台之上。堂正面刻有“博俊古辣殿”五字。“博俊古辣”之名来自意大利,博俊古辣堂位于意大利阿西西市的天主教天使圣玛利亚教堂(也称为天使之后圣母玛利亚大殿)中,是这个大教堂中的小教堂。博俊古辣堂与天主教的圣人圣方济各有关。他的家乡就是意大利阿西西市。方济各是一名富家子弟得到天主启示转为虔诚的修士。他创建的“小兄弟会”获得教皇英诺森三世正式认可,发展成为天主教四大主要托钵修会之一的方济各会。他宣讲福音祈祷默想的小教堂“博俊古辣堂”被后世的修士用一座大殿,完整罩至其内。这个大殿就是意大利阿西西市的天使之后圣母玛利亚大殿。圣母在“博俊古辣堂”给方济各显过奇迹,这座大殿建成后被教宗庇护十世升格为“圣殿”。太原教区是方济各会传教区,因此阳曲县的阪泉山圣母堂就获得了如此高级的品位。那时,我对于教堂建筑压根分不清什么风格,退休以后,在欧洲旅行,简单的知道了圆形的是罗马式,高高的尖顶是哥特式,建筑外观简洁、造型柔和的是巴洛克风格。版寺山圣母堂应该是属于这种巴洛克式。进入圣母堂,里面完全是西方式的雕塑和壁画。正有教徒在进行宗教活动。门两侧有大块的展板,上面有建造的历史和图片。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士杰任山西教区主教时主持,著名建筑师李有刚设计、建造。想想都觉的震惊,当时建材石料全由民众肩扛人拉辛苦地运送至后山,真是宗教信仰的力量。更不可思议的是那建筑师李有刚,百年之前,深山之中,用当地普通的砖石,神奇地建造出一座类似欧州古堡的、充满神秘感的异国风情建筑。教堂后面远处的山顶有耶稣塑像,双臂上扬,似乎在欢迎每一位到访者,为大家祝福。在通往后山的道路旁,是建筑师李有刚的墓地。我们沉浸在圣母堂的风格中,对于其它的匆匆而过。两个月之后,和老伴在阳曲看了大王庙之后,专程来到了红沟。顾名思义,红沟村确实有一条深沟。位于村庄南面。教堂在村庄中央。应该是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教堂前面是高铁的施工场地,足有几十米深七八十米宽的大开挖方式。距离教堂不到二十米。教堂大门紧锁。门前有人路过。见我们在看望,热情的告诉我们,高铁施工离教堂太近,教堂成危房了,马上要拆了。听着村民的话,一阵震惊。红沟教堂建于年,是太原市的第二座教堂,当时的副主教艾士杰曾立碑纪念。艾士杰在27岁时到中国,32岁时到山西,跟随他的亲舅舅当时山西教区任主教的江类思,以太原为中心传教。据文献记载,艾士杰穿中国服装,完全中国化。在年的山西大旱灾时,曾与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山西大学堂的创建者,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西学东渐第一人)一同在山西赈灾。红沟教堂是太原市第二座,第一座又是哪个呢?《太原文史资料》“太原天主教主要堂口简介”。提到“圪?沟现有教堂之修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当时江类思任山西教区主教。由于江类思久病缠身,未能视事,由副主教艾士杰批准,迄今已有一百余年,是现太原教区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建筑面积,长39米,宽19米,约平米。座西向东。堂内有祭台三座,正中为圣母祭台,供奉圣母玛利亚像,左侧为耶稣圣心祭台,右侧为圣安多尼祭台。堂型建筑系罗马式。堂身东西两侧各延伸之楼尖,高二十余米。两旁还陪立着十余米之两个楼尖。堂式古雅。此堂之设计与监工者,为晋东南潞城县教徒李有刚。李生前曾前后修建太原地区之教堂多处,如洞儿沟方济各会院、六合村“文革”期被拆毁之大教堂、阳曲县板寺山圣母堂、南郊西柳林教堂等。李死后,葬于板寺山圣母堂附近之东南方。”这篇文章有一处误差,方济各会院坐落在七苦山脚,会院由圣艾士杰主教从山东请来建筑师法国籍神父潘德盛设计绘图,年动工,年建成。这里的“洞儿沟方济各会院”不清楚是不是洞儿沟教堂的张冠李戴。到圪僚沟已经是退休以后了。圪僚沟新建了一座教堂。老教堂还保存完好。看着这些一百多年以前的建筑,这些出自一个中国人之手的外国风格的建筑,对于这个李有刚有了深深地敬意。一百多年前,一个中国人设计和建造一座外国风格的建筑已经很难,而李有刚设计建造了这么多。更不可想象的是,竟然全部是用当地的建材,当地的工匠。这个具有魔幻能力的李有刚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一个像梁思成那样的留洋的知识分子,穿着西装,抽着雪茄,风度翩翩。李有刚是何方神圣,在第一次看到李有刚墓地时,记得好像写着“潞安府赵家岭”。其它的全无印象了。去年因了家庭缘故,旅游减少。庚子年疫情,更是宅在家中。整理以前的文字成了主要工作。一百多年以前因为天主教的传播而产生的教堂也经常成为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zp/100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