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堂村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年),徐氏族人由本县南苑苍集迁此定居,取村名徐堂,沿用至今。
徐堂村位于柳林镇的中部,东与该镇的蒋海,杜庄村为邻,北与韩郎庄相接,西与葛集村相连,南与李楼村接壤。
全村总面积公顷,其中耕地公顷,河滩11公顷。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盛产棉花、玉米、小麦、黄梨等农副产品。
年,全村共有户,总人口人。现有徐、王、李、陈、葛、牛、柳、刘、张等10个姓氏,均为汉族。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
元,畜牧业收入35万元,林果业收入1.2万元,其它收入12万元,人均纯收入元。
年,荣获地区"共青团工作之花"称号年,获县级"先进民兵连"荣誉称号年,获县级"文明村庄"称号
大事记
年10月,县委书记高文得,县长杨立品到村指导整改工作。
年12月,安装8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全村用上高压电。
年11月,县委书记刘广新到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年8月,村小学进行改建。年4月,县委书记韩广洁、县长李德章到村指导棉花生产。
年,连降暴雨,造成涝灾,淹没良田亩,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
年9月,徐宪祥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属该村第一个大学生。
年12月,县长朱保华到村慰问老党员。
解放初期,粮食亩产公斤,亩产皮棉21公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业科技含量愈来愈高,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愈来愈大,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化。年全村粮棉种植面积为亩,皮棉单产85公斤,其它经济作物面积亩,亩效益均超过元,实现了科学化管理、机械化作业.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占10%。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资10余万元对村小学进行3次扩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有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学本科2名,大专3名,中专3名。先后举办科技培训班17期,参加培训的群众达余人。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农村实行责任制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年,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元,住房逐步向大方、舒适、美观方面发展。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摩托车12辆,程控电话部,洗衣机15台,电冰箱21台,电视机台(其中彩电60台)。
年3月,徐宪锐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年,支部书记是徐新行,全村共有党员8名,徐新行任期8年。至年,支部书记是徐超玉。至年,徐宪平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党员发展37名,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年全村共有党员38名。
年建立徐堂村农民协会。年成立人民公社,建立徐堂生产大队,徐新征任大队长,下设8个生产小队。年7月成立了大队革命委员会,徐新征任革委主任。年7月建立村民委员会,设委员4人,徐宪福任主任,下设7个村民小组。年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任徐宪海,副主任徐宪刚。
村党支部书记徐宪合村委会主任徐宪海村文书王允建
-end-转发到“圈子”里,让老乡们也了解一下吧
各村史持续更新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