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揭示为啥孩子无法

你有没有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

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孩子总是和自己唱反调?不管自己怎么希望,孩子就是无法跟上自己的步伐?

“我感觉非常孤独。”

一位中年妈妈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

作为一个母亲,她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蒸蒸日上的事业,全身心地回归家庭,为了帮孩子均衡营养,她专门去提高厨艺;为了帮孩子辅导作业,她自己买书充电,可以说,她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她甚至为了孩子谋划好了未来十年的成长路线。

但是,孩子却好像和她处于两个永不相交的平行时空,不管她怎么努力,带孩子上多少辅导班,但是孩子的成绩却没有丝毫起色,甚至连性格也越发平庸。

这让从小到大都极为要强的她十分失落,陷入了无止境的焦虑和自我追问: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如果你和上文中的妈妈一样正在处于与孩子斗争的“拉锯”战中而找不到方向,如果你也曾有过被焦虑的父母支配却无法摆脱的难题,那么我建议你看看这本英国罗伯特·戴博德所著的心理学咨询的入门读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如果是一本入门级的心理学读物,但是直白易懂的语言丝毫没有影响这本书本身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作为国民启蒙读物,作者将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们再次重现在读者的眼前,以蛤蟆先生的一次心理咨询疗程为标准模板为我们揭示了: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重新认识情绪、探索内心,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父母和孩子拥有更加融洽的亲子关系。

01“我变得不快乐了,可我不知道原因”

“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

蛤蟆先生生病了。

曾经,它穿着时髦、偶尔打扮夸张,但是总是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和生趣,扎眼的花呢夹克衫、宽松的灯笼裤,还有粉色的利安德划船俱乐部蝶形领结,完美配合了它蹦跶的步子、招摇的身姿。

在朋友的眼中,虽然蛤蟆先生偶尔浮夸、也不太靠谱,但它绝对是个乐天派。

但是,现在的它无精打采,总是很早就醒,脑袋里还常常出现悲哀、病态的念头。

在悠长的白天里,他通常感觉好受些,但是一到晚上,他就考试焦虑起来,她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可是即使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它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样,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河鼠、鼹鼠他们,特别是獾,他们都受人尊敬,而我却像个笑话。”

当它坐在心理咨询室里,它这样对医生苍鹭哭诉。

蛤蟆先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它总是朋友间那个最逗趣的角色,如果不是,它也会拉下脸来去故意扮演成那个角色。

“我就是什么都说得出口,只要能让别人不在对我生气、不在痛骂我就行……因为我把他们当朋友。”

可是蛤蟆先生的一次次佯装快乐的背后是无数次被人忽视、被人奚落的伤口,它很少对大家伙儿说这些,它更愿意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就像从小习惯性做的那样。

“我感觉自己像个孩子?或许吧,小时候,我被父亲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这种感受一直困扰着蛤蟆先生,或许如果没有苍鹭医生的提醒,它会一直强迫自己去刻意忽视,忽视曾经那些在记忆里的伤痛,那些有关父母带给它的伤痛。

02“我永远活不出爸爸妈妈期待的模样”

“我都是想为了你好啊,你为什么非要去上那个南大啊!”

在电视剧《小别离》里的妈妈宋倩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拼尽全力对女儿好,甚至事无巨细地帮助女儿去打造她的未来,换来的却是女儿费尽心机的逃离。

而蛤蟆先生的父母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孩子——蛤蟆先生,永远没能达到自己的高要求,而且永远也达不到。

明明在蛤蟆先生很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他们严格要求孩子,蛤蟆先生的母亲甚至为了贯彻丈夫严格的育儿观,甚至连一个拥抱都很少给予自己的孩子;

他们努力工作,为孩子精心谋划好一切,甚至为了保障蛤蟆先生下半生生活无忧,它们为孩子留下了一座运作良好的酿酒厂和一座漂亮的庄园,可是,蛤蟆先生却一次次让父母失望,酿酒厂他经营不善,甚至那座漂亮的庄园也曾被别人占领。

它们寄予厚望的孩子变成了它们最不希望看到的那样——浮夸、愚蠢、爱炫耀且一事无成。

可是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吗?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曾经写道: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是,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

在蛤蟆先生的眼中,对于童年和父母的回忆,他的第一反应是“悲伤”,这种悲伤在它拿着泛黄的家庭老照片时,感觉尤为强烈,因为它从来不是照片里的主角,它总是默默地躲在一边,用最大的力量将自己蜷缩起来,仿佛这样自己就不会骚扰到父母。

“他打过你吗?”

当感受到蛤蟆先生对于父亲强烈的抵触情绪,苍鹭医生问。

“哦,不需要,只要一个眼神就足够了!接着他就不再对我慈眉善目,其实它一直都不是个慈爱的父亲,他最严厉的惩罚就是用冰冷的声音说:回你的房间去,没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在蛤蟆先生的眼中,父亲严厉而正直,他总是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训斥它,批评它、责备它,这当然不是说蛤蟆先生的父亲不爱它,而是它一直秉持着严厉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孩子成为像自己那样的“成功人士”。

然而呢?

“慢慢地我也会认为,他永远都是对的,而我永远是错的,似乎这么想的话,他对我的训斥就都变得合理了。”

而母亲,蛤蟆先生的感觉则更为复杂,一方面,它知道她深爱着它,但另一方面,这种爱却让蛤蟆先生感到窒息——

“因为她只有我这一个孩子,可能她习惯了把我当个小宝宝一样对待。”

蛤蟆先生回忆起母亲每次在学校运动会时当众帮它梳头发的模样,即使时隔多年,它仍然感觉很难堪。

“在我妈妈过世前不久我终于鼓足勇气问妈妈”蛤蟆先生哭着说,“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把我当成小孩子?”

可是母亲的回答让他觉得更悲哀,更难过了。

“等你不再像个小孩子的时候!”

03“你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是前提是得弄清楚为什么失败”

“所以,你总是顺从他们,不是吗?”

苍鹭医生全身心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x/137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