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街往事如昨坐上火车祭英灵大小新

王丹

年,我正在解放路小学(今养正小学)读4年级,清明节前夕,大队辅导员张老师通知我,让我作为全市少年儿童代表,明天坐火车去栖霞英灵山胶东抗日烈士陵园,纪念牺牲的先烈们。

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一宿没有睡好。同样激动的还有妈妈,代表全市少年儿童,而且还要坐火车,要知道,我们全家大部分人没见过火车,更不要说坐火车了。我记得当时自己只有一身补丁衣服,而且那双鞋早己经露了脚趾头,俗话说孩子身上背着妈妈的针线手艺,为了让儿子外出体面些,妈妈狠了狠心,去供销社买了一双力士鞋,又去邻居家借了别人一件白衬衣,连夜把爸爸的一套又肥又大的衣服改缝给了我穿。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赶到火车站,一进站里,立刻被眼前这个庞然大物震撼了。火车外壳是绿色的,长达近百米,宛如一条巨龙,静静地横卧在通向远方的铁轨上。以前在我的头脑中,总认为能坐很多乘客的汽车是大家伙了,谁知和火车一比,那简直是马尾巴拦豆腐——没法提了。我用手数着,好像是12个车厢,心里暗暗计算,如果要比大小的话,这列火车没准可以拉一百辆汽车。进到车厢内,什么都新鲜,木头座椅、头上的行李架、门口的洗手盆,甚至衣帽钩,都要忍不住摸一摸。火车长鸣一声开出车站,站台、房子、树木、街道不断往车后逝去,逐渐地火车越跑越快,出了珠玑站,火车就开始在广阔的农村田野奔驰,喘着粗气冒着白烟不时嘶鸣的火车,给我的感觉简直像贴着地皮在飞,远处公路上有一辆汽车和火车相向而行,好像故意和火车比赛,我在心里为火车暗暗加油,果不其然,一会儿汽车就被甩得不见影儿了。

这次烟台各界人士清明去英灵山祭拜先烈,是市里统一组织的,上车以后,统一安排到一个车厢里,大人们都在车上安静地交谈着,而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与兴奋。车过回里、楚塘,这些陌生的名字,仿佛在这一刻都刻进了我的心里。铅洗一般蔚蓝的天空、飘浮着棉絮样洁白的云朵、远处如黛如染的大山、近处一望无垠的原野、地里返青的庄稼、蜿蜒曲折静静流淌的河流、以及挥动鞭儿驱赶耕牛辛勤劳作的农夫……天空大地如同一首诗、一支抒情的歌儿,在我的心中欢欣地吟唱。其实当时是燃煤的蒸汽机车,车速并不太快,而且车厢一色硬板木头座,车厢内设施也是相当简陋,两个车厢连接处并不封闭,如果从一个车厢到另一个车厢,要扶着两边的把手小心翼翼地通过,以防风大或突然刹车引起的剧烈抖动,使人跌到车厢外边去。强劲的风通过门缝刮进来,寒意十足。每当列车经过铁轨连接处,火车便发出很大的咣当声,颠簸也比较厉害。但这丝毫没影响一个孩子的心情。为了更好地欣赏车外风景,我索性把车窗打开了,将头探出窗外,真想喊出声音来。但恰好火车转弯,随着一声嘶鸣,一股湿润蒸汽裹挟着浓烈的煤渣扑到我的面颊,顿时脸上衣领上全是煤灰,我赶紧重新把窗关上,跑到车厢头的洗手盆把脸和胳膊洗净。

太快了,不知不觉车己到桃村,英灵山位于桃村西北方向,“胶东屋脊”牙山胸前。我们一行先去烈士纪念堂,那时纪念堂还不像现在这般宏伟,只是一个如同灵堂式的大房子,室内光线昏暗,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我们先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陵园负责人做了介绍,陵园从年始建,到年落成,历时2年,共有名英烈常眠于此。记得那时的烈士纪念堂还没有布展,只是墙上挂着一些烈士的遗像,还有一些反映战斗生活的手绘连环画,桌子和柜子里,摆放着烈士的遗物,其中有衣服、书信、文稿、功劳簿和像章,以及烈士使用过的手枪、步枪、土炮、大刀长矛等。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遗物还浸染着烈士的血迹,使我感到遗物好像尚留烈士体温,仿佛烈士们并没有远行,好像他们从未曾离开。

从纪念堂出来,我们拾级而上,不大一会儿,来到了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墓前,墓地掩映在苍松翠柏间,一些不知名的红、白、黄色的花点缀墓地周围,我们听取讲解员解说后,虔诚地三鞠躬。继续向山上走,两边有很多烈士墓散落其间,还有不少无名烈士墓。到达山顶,是高达20多米的六角棱形汉白玉纪念塔,塔正面镌刻着”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九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其他面刻有名英烈的名字。

最后,我们在讲解人员带领下,沿土路到达塔右侧任常伦铜像前,聆听讲解员对英雄事迹的介绍,仿佛看到英雄在战场上,冒着敌人炮火,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使我感动的不光是英雄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还有当年胶东人民为铸造任常伦铜像而做出的牺牲和贡献。那时尽管人民生活很贫穷,但听说要修英雄铜像,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的人为筹钱勒紧裤腰带,把家中本不多的粮食卖了,有的人捐出了小孩的压岁钱,更多的人听说需要铜,把家中的箱子鼻、门上铜把手、妇女铜首饰、小孩长命锁、老汉铜烟锅,还有的刚进门的新媳妇把结婚刚买的铜盆,都送到了建设指挥部。这些充分显示了胶东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在我心灵深处种下了热爱人民军队、学习革命先烈、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决心。回来后,我还在当时的海军炮校举行的一次全市少年儿童集会上,做过学英雄谈理想的交流发言。

一甲子的时光流逝,遗忘了许多过往经历,但当年坐着火车祭英灵,却历久弥新,恍若昨天。

责任编辑:柳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x/131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