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桥横跨时光之河
孔庆先
初冬的午后,应朋友之约,来到邯郸酒吧一条街喝茶。之前从新闻里得知,城市东部的柳林桥村已经完成旧城改造,村头的滏阳河段,被打造成酒吧餐饮一条街,向往多次,只是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今天,到了这里才发现,一切都变了模样,最重要的,原来,这条河还可以这么美。
柳林桥,明代古石桥,有着诗意名字,在这片土地上,我生命中两年多的足迹,是从这里往返走过的。
我22岁来到邯郸,生命最好的年华中的那些过往,盛满了关于邯郸的故事。为了生存,我辗转租房10多个地方,在柳林桥村中一个大院里,一间小小的门房,成为我在邯郸的第4个家。
我的房东是柳林桥村委会后备成员,他自己说的,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个啥官职。但我们尊称他为刘大哥。他每天都早出晚归,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一个没有土地的村庄,村干部们还有什么可忙的。
为了与房东能和谐相处,我主动成为他们家孩子的家教。很快,他家女儿的作文得到老师表扬,并推荐国家级刊物发表。
刘大哥知道了我会写作文后,非常开心,拿着一把图纸让我看,然后跟我说,你得帮我写个报告,我要把柳林桥村沿河做成一道小吃街,中间是河,两岸都是风景,多栽点儿柳树,柳林桥嘛,不能没有柳树呀!然后呢,柳林里面,都是餐饮,小吃,酒吧啥的,想玩儿的,有;想吃的,有;想喝的,也有。好不好?
看着他孩子一般的笑容,我瞬间被他的情绪感染,忘记了自己是个栖居于人家屋檐下的房客,竟跟着他一起憧憬起来。他的爱人在一旁说,又做梦呢,别管他。
有关那个报告,我记得帮他写了改,改了写,反复折腾多次,后来的一天,刘大哥乐呵呵地回来了,那时候,我们已经相处成一家人一样,大嫂正在给我儿子剪头发。刘大哥说,报告打上去了,上面留下了,说研究研究,咱就等着好消息吧。
我们都替他高兴,那天刘大哥让大嫂做了一桌子菜,我们两家一起吃的饭,记得他还喝了杯酒,脸上红扑扑的。
梁更生摄
一年后,我因为工作的变故,又一次搬家。从此离开柳林桥村,但我们两家还时有来往。后来因为工作太忙,就只有大嫂来单位找我坐坐。有次大嫂说,柳林桥村快拆迁了,你不回去看看吗?说这话时,她两眼有些潮湿。我说,好事啊,我大哥不是一直盼望这一天吗?大嫂说,谁知道哪一天呢,一直这么说,说了有十年了。
后来,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只是走路一拐一拐的,几步追上前去一看,原来是刘大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妹子呀,你大哥中风了,现在干不了活了,这不,出来转转。正说话间,大嫂走了过来,互致问候,告别时,刘大哥忽然拉住我说,妹子,你知道不,咱家的房子拆了,柳林桥还在,可村子没了。我问他这不是好事么?他说,是好事呀,可是你知道走到今天,有多不容易嘛!说罢,他像个孩子呜呜地哭了起来。大嫂嘲笑他说,你看你,见谁跟谁哭,你还像个后备干部吗?我问大嫂,大哥还没转正吗?大嫂说,他压根就不是干部,一辈子后备着吧。刘大哥拉起大嫂就走,一跛一跛地,像在开心地跳着舞。
那一幕,我永远都无法忘怀。
今天,依然巍峨的柳林桥,像一座历史丰碑,见证了村庄是如何从沉寂走向辉煌。村庄没了,桥还在,柳树也在,站在东岸看西岸,灯火阑珊,恍如人间仙境。相同的河岸,不同的年轮。河边那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在不经意的光阴里,随着流水,向远方静静流淌。刘大哥当年梦想的河岸两边,大概就是这个模样吧?
●图文/邯郸日报
●编辑/郭沛雨
●审核/丁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