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感动无数中国人。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我们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看完以后幸福感爆棚有没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下面就跟着我探索一下咱们边院自己的美食吧!
本次给大家挑选了三种美食,每一种都能品尝到粮食的味道。
美食谱
后黄鼓腔烧饼
韩庄头手工豆腐皮
柳林手工挂面
后黄村鼓腔烧饼
地理环境
边院属于历史文化重镇,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良好的民俗风情,回汉两族团结友好,和睦相处,为民间名吃清真“鼓腔烧饼”手工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环境。
多年来,后黄村清真鼓腔烧饼已成为独特的地方小吃,除了回民成为生活中婚丧嫁娶必备的特色食品外,也成为回汉族馈赠亲友的地方特色食品、上乘礼品。这项少数民族手工加工的地方名吃,它体现了边院镇回族同胞一项传统手艺生活习俗文化发展历史,是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手工艺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渊源
在边院一提地方名吃,人们自然就想起后黄鼓腔烧饼。今年66岁的丁志金、61岁的丁志银兄弟俩介绍,鼓腔烧饼的创始人是上六辈老祖丁延岭,在清朝末年去山西逃荒,为维持生计,根据当地的风味小吃,自己揣摩独创出来的手艺,从此以加工鼓腔烧饼某生,后又把手艺带到山东,当地独一无二。先后由老祖丁延岭,把鼓腔烧饼加工手艺传给了曾祖父祖父丁怀×,曾祖父丁俊才又传祖父丁保义,祖父又传给父亲丁如章,到丁志金、丁志银兄弟已是鼓腔烧饼的第六代传人,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美食特色
加工出的烧饼形状鼓圆形,上涂糖稀黑芝麻,烤熟后呈古铜色,两个半球型烧饼对贴,鼓起的圆面朝外,成圆球形状,内空外酥,故名鼓腔烧饼,无任何化学元素,吃起来香、脆、甜,风味独特,每个重25克。是儿童和老人最爱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
鼓腔烧饼
用料:面粉、烤炉、糖、芝麻。
做法步骤:
1一、炉灶:烧饼烤炉高约1.5米,上顶是圆形的烤鏊,下面是烧火灶底,距烧鏊平底0.3米左右。烤鏊直径约0.6米,正面留有烟孔,灶门供点烤火和贴烤烧饼之用的出入口。
2
二、烤火材料:以前用小米糠,现在用锯末。面料:用普通精制面粉,酵母菌发面,面发的不能过头,适当欠一些。用凉开水和面。
3
三、做法:每斤面烤14个,7对。具体做法:把面剂子做成窝头形、包糖、用手压摩成饼状,上醮糖稀芝麻,然后用右手背托起,入灶门迅速贴到上方烤鏊上,每炉贴14个,7对。
4
四、火候的掌握:烧饼烤制过程中,关键的是掌握好火候,炉子烧的不能过热或过凉。炉子过热了,烧饼烤的会皮熟里生,炉子凉了,烧饼贴不到鏊底上,往下掉,必须火候适宜。方法就是根据凉热适当摊动锯末火,2—3分钟摊动一次。
5
五、时间:烧饼贴到鏊底上,烤到2—3分钟就朝下鼓起来,到5分钟左右就熟了。紧接着用长把铲子和接具把烧饼抢下接出炉外。然后两个烧饼平面相贴(对),鼓起的圆面朝外,成了圆球形状,内空外酥,十分美观,随往下抢,紧接着往上贴,每天烤二百余对。
韩庄头豆腐皮
地理位置
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9℃。境内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日照量小时,无霜期平均天,相对湿度65%。属典型的中国北方气候,区域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较好,有利于大豆的生长。
历史渊源
庄头豆腐皮起源于明崇祯年间,迄今已有年的历史。韩李两氏先人驻足此处后,以农耕谋生。每到冬闲时节,便以自己生产的大豆加工成豆腐皮,到周围村和集市上卖,或交换成米、面、棉、麻等物品,借以改善生存环境,日子稍比其它当地人宽裕,做豆腐皮的营生便沿袭了下来。经过历代人的传承和改良,庄头豆腐皮已成为久负盛名、名扬江南塞北的地方风味名吃。至清末民初,庄头豆腐皮已初具规模,有许氏、杜氏、王氏、侯氏等作坊60余家。当地凡有官员来此或远方客人光顾,必以豆腐皮相馈赠;凡在外游子返乡,无论江南塞北,均携豆腐皮若干回去与彼乡人共品,皆称赞风味独特,别具一格。韩庄头豆腐皮选用当地盛产的优质黄豆为原料,加适量的地下甘甜的井水,配以各种佐料并结合现代高温蒸煮技术和独特的传统手工精心加工而成。晾干可常年存放、鲜食、干食均可。在鲁西、泰安以至东北三省久负盛名。
美食特色
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韩庄头豆腐皮”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豆腐皮的特定品质:黄中泛红,油光发亮,柔嫩爽口,味道鲜美,质地筋韧。揉成一团后摊开,其面页无裂缝。庄头豆腐皮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纤维素、钾钙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40%以上,是牛肉的两倍,大米的六倍,堪称男女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
豆腐皮
用料:大豆。
工艺步骤:
筛选
粉糁
脱皮
浸泡
磨浆
过滤
煮浆
点膏
泼皮
压榨
揭皮
蒸煮
上色
晾晒
柳林手工挂面
工艺简介
加工手工挂面是个累人活,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几道,一点都不能马虎。整个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和面、阴面、切面、搓大条、搓二条、盘条、上筷子、阴条、分筷子、再阴条、出筷子、上大架、晾晒、装封等。
历史渊源
最早有记载空心挂面的做法是在明万历年间,而据当地的老百姓介绍,空心挂面在明朝就已经流传了很久,民间俗称空心挂面,官方称手工挂面,此挂面与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吴堡县张家山老张家空心手工挂面是一样的。
美食简介
其光洁度好、耐煮沸、煮后不浑汤,再配羊肉、鸡汤、肉汤等,味道极佳、营养丰富,故有“料珍味馐,每献上以补”之评价。
柳林挂面
用料:面粉。
做法步骤:
1和面,把一团面铺平之后,放入瓷盆内醒面(醒面,就是把和好的面盖上保鲜膜或者湿布放置一会,让面筋增加面的韧性,口感更好)。这是挂面制作的开始,
2
将醒好的面放置在大案板上用擀面杖反复压,将面团压均匀,然后用刀绕着大面饼将其切割成长条,再拉扯成长条放在瓷盆中进行第二次醒面。等待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向外慢慢拉长,拉到80厘米左右放置在发酵槽中发酵30分钟左右。
3
上杆,将面从发酵槽中取出,放置到高为2米的架子上进行二次拉长(将面从架子上垂直拉至1.8米长)进行晾晒。
4
开杆儿,可以保证挂好的面不粘连、不断开。用两个细竹竿儿不时地在挂好的面中拨一下
5
将挂面收到长案板上,将长约1.8米的面切成短截儿,手工挂面才算制作完成。
不知道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想吃的冲动,我可是饿了。有机会一定要尝一尝身边的美食。
延伸阅读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我们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我们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我们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我们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