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镇各村史徐庄村

巨野人点上面(免费订阅)

徐庄村

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年),徐氏族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徐庄,沿用至今。

徐庄村,位于柳林镇的东南部,东与义和集村为邻,北与王水坑村相接,西与戴楼村相连,南与成武县汶上镇付潭村接壤。

全村面积65公顷,其中耕地56公顷,河滩及村庄占地9公顷。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西靠柳林河,南邻万福河,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良好条件。境内盛产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

境内交通便利,紧邻柳林至成武县汶上的公路,是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年,全村共有户,总人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本村现有徐、鲍、王、黄4姓,均为汉族。

年,全村经济总收人.5万元,是解放初期的4倍。其中农业收入.5万元,副业收入3万元,畜牧业收入5万元,林果业收入1万元,其它收入7.5万元,人均纯收入元。

大事记

年,连降暴雨,淹没良田余亩,倒塌房屋间,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

年10月,修建扬水站一座。年8月,村小学进行改造。年8月,安装8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解决了全村浇水用电问题。

年4月,村内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全村用上高压电。

年7月,徐德立以优异成绩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属该村第一个大学生。其后又于年7月考取浙江大学研究生,亦属该村第一个研究生。

年8月,村小学再次进行改造,达到国家"六配套"办学标准,成为花园式学校。

解放初期,粮食亩产公斤,棉花亩产30公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业科技含量愈来愈高,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愈来愈大,多元化种植模式迅速形成。年,全村粮棉种植面积为亩,皮棉单产首次突破公斤,创历史之最。其它经济作物面积亩,亩效益均超过元。

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二、三产业迅速崛起。截止年,全村先后建起煤球炉厂、养鸡场,同时拥有磨坊1处,豆腐坊1处,商店4处,维修店1处,建筑队1个,二、三产业收入达到9.4万元,全村人均增收元,从业人员达到了40人。初步呈现出百业兴旺,村强民富的良好发展势头。

建国前,群众文化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资8.4万元对小学进行4次扩建,目前已达到国家"六配套"标准,适龄儿童人学率达%。有2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学本科3名,专科2名,中专23名。举办科技培训班12期,培训群众达余人次。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农村实行责任制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年,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余元。全村拥有机动车73辆,程控电话27部,电冰箱4台,电视机台(其中彩电35台),组合音响3部。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9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和楼房。

-end-

转发到“圈子”里,让老乡们也了解一下吧

各村史持续更新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w/120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