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探源洞庭水乡中的澧水入湖之旅

探秘澧水之源,首站安乡安乡县,坐落于洞庭湖之畔,拥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群定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自年建县以来,安乡便以其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雨量、河网密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物产,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鱼、商品棉、商品油和禽蛋生产基地。此外,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芦苇和林业资源,为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安乡县内,澧水以其独特的地位和轨迹,成为了我们探寻的焦点。目前,澧水沿着安保大垸的西侧南流,直至蔡家洲滩出境,最终注入目平湖。在县境内,它蜿蜒流淌了49千米,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自然韵味。渔民们正在忙碌地收网,他们的身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穿梭,随着网具的缓缓提起,一条条肥硕的鱼儿跃然而出,展现出澧水之源的丰收景象。澧水窑湾入湖口,水面漂浮着大片油污,夕阳映照下显得分外刺眼。这些油污源自过往船只的泄漏,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无人机航拍技术,我们无法捕捉到当年的影像。

澧水,这条被誉为“好事的河流”,在安乡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以博大的胸怀一次次包容与忍让。

历史记载,从先秦到东汉,澧水在安乡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自西向东穿越全境,绕过黄山之南,最终汇入长江。然而,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荆江南岸的景口和沦口分洪,两股水流汇合后冲过黄山垭口,进入安乡境内,抢占河道。面对这一挑战,澧水不得不从焦圻改道南下。由于无法找到正宗的河床,它只好在中南部分成三支,东支和西支分别流入赤沙湖和沅水,而东南支则成为澧水的主泓,注入洞庭湖。澧水入湖口,夕阳映照下,沙滩上悠闲吃草的牛群与油污形成鲜明对比。安乡的地貌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平原地貌逐渐演变为沼泽地带。明清年间,朝廷官员的“保北舍南”政策加剧了安乡的灾害频发。虎渡河两次冲进安乡,形成了自治局河和大湖口河,而藕池河和松滋河的入侵更是让安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场混战中,澧水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安乡也沦为了一片泽国。

北高南低的安乡之地,在澧水退居一隅后,被松滋、虎渡、藕池、调弦等河流横剁纵切,形成了河网纵横、湖滩密布的水乡景象。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夏季到安乡来看水”曾一度成为安乡的宣传口号。然而,随着荆江北岸泄洪口的全部堵塞,这四大河流成为了长江向洞庭湖泄洪的主要通道,安乡的洪水灾害也变得更加频繁。

为了与水争田、筑堤保命,世代安乡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围堤兴垸,形成了“堤垸如鳞、弥望无际”的独特景观。然而,水来堤溃、修了又毁的困境一直困扰着他们。这种坚韧与勤劳的精神在年复一年的与水搏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最终演变成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打夯硪歌”。荆江分洪南闸附近,当地居民正在忙碌地“挂鱼”。这一场景,仿佛让我们穿越回了民国时期,那时安乡县长何元桢力主撤小垸、建大垸,旨在通过加高堤防来抵御洪水。在垸堤的整治过程中,个小垸被合并成31个大垸,这一举措体现了何元桢对安乡澧水时代的深刻理解。他以一首四言诗表达了对安乡“各安其流”的殷殷期盼,并用诗中的32个字为新合成的大垸命名,寓意深远。

年6月,新中国撤区并乡之际,安乡的96个小乡合并为15个大乡。来自河北的南下干部们提出一个独特的建议:以各垸之名为新的基层政权命名。于是,安猷、安障、安文等这些充满希望的词汇,成为了安乡县乡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这些名称历经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依然自成一体,成为全国罕见的地名景观。

然而,澧水与安乡的缘分似乎并不深厚。我们溯源澧水,发现它仅仅擦过安乡一角,仅有尾闾49公里经安乡流入洞庭湖。尽管如此,历代朝廷在划定行政区划时,仍始终将安乡划归澧水流域管辖,这无疑体现了对安乡历史地位的认可。安乡之域在秦始皇置郡县时便属于黔中郡慈姑县地,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最终在南北朝时期的年从作唐县划分出,正式立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安乡自南宋年间开始隶属于澧州,这一紧密的联系持续了长达多年的时光。在这期间,不论澧的行政地位是州、郡还是路,安乡都始终与其相伴,直至民国时期,这种深厚的联系才得以改变。洞庭水乡——安乡的夏季寻常景色。在这片土地上,两大方言并行,深受澧水文化的熏陶。安乡的地方语言与澧水流域方言同属北方语系,成为湘方言中的独特一例。追溯历史,澧水流域曾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区域,作为北方平原与南方腹地的桥梁。自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起,北方人口首次大规模南迁,沿汉水流域至沅澧流域,这场迁徙持续至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的百姓,以及两京的衣冠贵族,纷纷投奔江湘,使得荆南井邑人口激增。

北方居民的大规模迁徙与本地土著语言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澧水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分支。据《安乡县志》记载,河南南义阳郡西平氏县有23%的人口曾成建制地迁入安乡。为了安抚这些移民的思乡之情,朝廷在安乡设立了“南义阳郡”,安置了来自河南的户人移民,这一数字在当时占据了安乡人口的半壁江山。

这里的环境相对稳定,战乱较少,徭役较轻,吸引了众多寻找“桃花源”的理想主义者。安乡的移民人数始终保持净流入状态,客籍人口远多于原居民。到了明朝江西填湖广时期,大量江西人迁居至此。清代中后期,朝廷鼓励围湖造田,新垦田土免交赋税,进一步吸引了长沙、湘潭、益阳、沅江等地的人们涌入安乡。他们在三岔河、下渔口、安猷、安宏一带聚族而居,顽强地保留了家乡的风俗语言。

如今,安乡近百年都呈现出南边话(湘方言)和西边话(西南官话)并存的局面。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西边话凭借其强大的澧水流域方言背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湘方言在安乡仅限于老一辈和小家庭的局部交流。可以预见的是,经过几代人的融合后,安乡的湘方言将逐渐被西边话所同化。安乡县汤家岗遗址上,一位村民正在屋顶忙碌地翻晒棉花。翻阅澧水流域的地方史志,不难发现安乡一直是这片区域的重要一环。历史上,澧州涌现出许多名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安乡的每个角落,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无数故事。例如,东晋时期的车胤,其“囊萤夜读”的故事广为人知,然而关于他故乡的争议却从未停歇。事实上,古澧州各县的区划与现今已有所不同,但名人的故事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不仅如此,安乡还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期求学的地方。他在安乡兴国观读书时,曾点化书院洲,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而青年时期在澧州求学的他,更在澧州城留下了洗墨池,成为后人缅怀的圣地。此外,元朝的郝希贤和清朝的潘相隐等历史名人,也都与安乡有着深厚的渊源。

安乡与澧水流域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片土地深受澧水文化的熏陶。要追溯澧水的源头,安乡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站。澧水入湖在窑湾,这里承载着无数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每当中秋时节,天阴有霾,我们便寻着水利专家的指点,来到西湖管理处水利局。从西湖柳林大堤出发,约莫5里水路便抵达了那个叫窑湾的地方。老船工一指手说:“就这里!”此时,平常两岸夹水的河床只看得见大堤的一岸,另一岸则与附近的洲滩相连。远远望去,水中大洲小滩上或杨树挺立,或茅草丛生,水在绿色中绕行潜流。

“老水利”说:“这就是湖区,水涨成湖,水落看洲。”主水道以洲滩上的杨树林围栏为界,堤岸呈弧月形向南延伸。水道中有一处长满青草的土堤横于水中与大堤成直角,水利班班长梅其中告诉我们,那土堤叫“矶头”,其作用是防止大水直击大堤,起到缓冲的作用。以矶头为界,左边是澧水,右边则是沅水。这里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更是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我们原以为澧水的终点在矶头,然而老船工许厚生却摇摇头,他指着前方一条宽约几十米的水道,上面有一红一白两个航标,告诉我们那里就是入湖口的标志。这时我们才发现,这里是一个丁字口水道,航标清晰地划出了水道的宽度。澧水从左侧拐入,而沅水则从右侧同时流入,共同汇入目平湖。

老船工许厚生,一位61岁的汉寿县酉港镇柳林村人,以驾船为生。他指出,这个入湖口不仅是澧水的入湖点,同时也是沅水的入湖点。有趣的是,当澧水涨水时,这里的水变得浑浊,而沅水发洪水时,这里的水却保持清澈。

在年,沅水曾发大水,这里白浪滔天;而在年,沧水的高洪更是让这里浊浪排空,创下了此处水文最高历史纪录38.61米。值得注意的是,在沱水进入安乡之前,它先后流经了汉寿的2.3公里和西湖的5公里,真正属于安乡的里程并不长。然而,我们此次溯源沱水却从安乡开始,这无疑为我们的旅程增添了更多意义。澧水入湖口附近,一块特殊的界碑静静伫立在堤岸上,上面刻着“目平湖29”的字样。这块界碑清晰地划分了澧水与目平湖的界限,标志着澧水最确切的终点。就在我们为如何准确锁定入湖口而困惑时,岸上的一声大喊打破了宁静:“这里有桩标!”我们急忙弃船奔向堤岸,发现正对着丁字口水道的大堤上,一块公路里程碑式的桩标矗立在那里,上面刻着的“目平湖29”字样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同行水利专家解释道,从沅水尾水进入目平湖开始计算,这里已经走完了29公里,因此这里便是澧水的准确终点。

当我们正在欣赏这一壮观的景象时,一条轮船从澧水河道中拐入丁字口,老船工告诉我们那是前往南县茅草街的客运航班。沿着这条航线往下走十里水路,便可抵达茅草街,再往下便是岳阳的洞庭湖了。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此次溯源之旅增添了更多色彩,也让我们对这片水域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11月5日下午,罗远文再次陪同摄影记者踏足澧水入湖口窑湾,捕捉夕阳余晖下的入湖口美景。然而,当他们抵达时,却发现夕阳的余晖正悄然隐匿于河堤的另一侧,唯有乘坐小船驶向入湖口的沙洲,方能捕捉到那绝美的画面。恰逢附近渔船正在卸鱼,罗远文上前询问是否愿意渡他们过河,但忙碌的渔民因无暇他顾而婉拒了他们的请求。眼看着夕阳的余晖渐渐褪去,他们只得在周边寻觅可用的小船。幸运的是,他们发现了一条正在修整的挖沙船旁停靠着一艘小木船。罗远文与船家简单交流后,便驾着小船,急匆匆地向入湖口的沙洲驶去。终于,在夕阳余晖最绚烂的时刻,他们抵达了沙洲,成功捕捉到了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tq/147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