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峡长江三峡大事记一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30549447447545&wfr=spider&for=pc

七曜背斜形成瞿塘峡夔门

佘代科年摄

三叠纪末(约一亿九千五百万年)

印支造山运动使古地中海西退,秦岭上升。漫长的印支造山运动引起我国西部地区地壳上升,在今长江上游的大海隆起,形成秭归湖、巴蜀湖、西昌湖、滇池等相互通连的较大湖泊。

白垩纪时代末期(距今约七千万年前)

燕山造山运动造成四川盆地,引起大量湖泊消失。三峡地区的隆起,使三峡地区形成七曜、巫山、黄陵三段背斜。

第三纪(距今约四千万~三千万年)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华夏大地逐渐构成西部高、东部低的地形。长江水东流,在缓慢的侵蚀中切割三段背斜逐渐形成三段峡谷(七曜背斜形成瞿塘峡、巫山背斜形成巫峡、黄陵背斜形成西陵峡)。长江贯通三大峡谷后,蜿蜒向东直至流入东海。长江上的这三段峡谷即是今人所说的“长江三峡”。

巫山背斜形成巫峡巫峡龙脊石岩体

选自《长江三峡》

黄陵背斜形成西陵峡兵书宝剑峡之宝剑

选自《长江三峡滑坡坍塌》

第四纪(二百万年前)

巫山县龙骨坡年秋天,黄万里发掘队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残破能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这些巫山人骨片距今约万年(年最新数据),比元谋人还早30多万年。巫山人化石轰动了世界,不仅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也证实了中国最早人类就生活在三峡地区。

年,黄万里发掘的巫山龙骨坡“巫山人”两颗臼齿化石

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约十万年~一万年前)

湖北长阳人、四川资阳人和云南元谋人化石和石器的发现,说明人类祖先已开始定居于长江中上游,在这里生产、生息、繁衍。

新石器时代(年~年)

巫山大溪、巴东楠木园、秭归柳林碛、秭归朝天嘴、宜昌中堡岛等遗址发掘及抢救性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已经遍及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上游。

秭归县柳林碛“太阳人”石雕人像、秭归县郭家坝东门头“太阳人”纹石刻,均属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迹。(二者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由于秭归东门头“太阳人”纹石刻的珍贵,已经被永久禁止出境展览。)

秭归县柳林碛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雕人像

(选自《中国三峡》年第4期)

秭归县东门头“太阳人”纹石刻

(引自《世博会上的荆楚瑰宝》插图)

公元前约23世纪

黄帝的孙子颛顼,姬姓。颛顼因辅佐少昊(黄帝长子)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高阳氏后裔遍布华夏,包括三峡地区。爱国诗人屈原即高阳氏后裔。

公元前约21世纪

传说禹在今重庆南岸的涂山娶涂氏为后,今涂洞、涂村、涂后祠等,为其传说遗迹。据《吕览?巴志》载“禹娶于涂山。”

商代晚期(约前12世纪初~前11世纪初)

商王武丁下伐归国(即夔国)。

商王文丁下伐归国。

巴国(前11世纪~4世纪)

古老的巴人部族随周武王伐纣,商纣灭亡。西周建立,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称巴子国,简称巴国。巴国地域遍及长江上游至陕西南。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后,巴国与楚国时而结盟,时而攻伐,战争频仍。巴都城不断迁徙,曾都于丹山(叙永)、巫咸(巫山)等,又折回巴东、鱼复(今奉节),直至公元前4世纪被秦所灭。

周成王时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初)

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于楚蛮,建都丹阳(今秭归县鲢鱼山),周八里。

周厉王时期(公元前~前年)

楚封熊渠嫡嗣熊挚别居于夔(地理位置即今湖北省秭归县),作为楚的附庸,亦称夔国(《汉书》《后汉书》等作“归国”)。之后,楚王命熊挚为夔子,先治巫县,后治秭归。今巴东、秭归、兴山等地均属夔子国。熊挚因病不能继王位,封至兴山,筑高阳城(自认是高阳氏后裔而得名,城故址即今兴山县高阳古镇)。

公元前年(周襄王十二年)

△夔子后代不祀祝融。

公元前(周襄王十八年)

秋,因熊挚后代欲脱离楚而独立,不祀楚之宗祖。楚成王派人责问,答曰:先王熊挚有病,祈于鬼神,未获赦宥,未能继承王位,已与楚无关。楚成王闻之大怒,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斗宜申)率师灭夔,虏夔子归。

△子玉灭夔后驻扎地,称子玉城,亦称夔子城(即秭归县香溪古镇)。

公元前(周匡王二年)

△楚大饥,庸人帅群蛮叛楚,惟裨、鲦鱼人逐之。秦人巴人从楚师,遂灭庸。楚、秦、巴三分庸地:楚获上庸;秦得庸北;巴得庸鱼人之地,名曰鱼复(即奉节最早称呼)。

公元前(周敬王四十三年)

△巴楚交恶,巴出兵攻楚。楚王派孙宁、吴由迎击巴军。巴军战败。

公元前(周安王二十五年)

巴楚征战,巴人在湖北秭归设“沔关”、四川奉节设“江关”、涪陵黄草峡设“阳关”,以防楚人进犯。这是长江上游航道上人为设关阻航最早记载。

公元前(周显王二十九年)

△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乐平里)。

屈原故里屈原铜像(何怀强摄)

公元前年(周显王四十六年)

△楚国实行征收商船税金制度。

公元前年(周慎王五年)

△秦国张仪、司马错率秦军先灭蜀,再灭巴国。同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公元前(周赧王元年)

△秦建鱼复县(今奉节县)隶巴郡(郡治涪陵地区),序列第九,治鱼复浦。

公元前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史记》载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始见于史。

△秦将白起攻克楚之郢都。屈原在江南闻国亡,写下《哀郢》,于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湖南汩罗江。

公元前年(秦昭王三十年)

△秦遣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废郡立县,名巫县。

△秦兵攻克巫、黔中郡,占领归乡。

公元前年(秦始皇二十六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划分天下郡县,归乡县属南郡,县治江北卧牛山下(归州古镇)。

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

△汉置秭归县(古归乡、归国)。

△南郡秭归(今兴山县)人王昭君和亲南匈奴。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王襄之女。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选美,昭君以南郡民间女子首选入宫。

昭君故里王昭君雕像

(选自《典藏三峡》郑云峰摄)

公元25年(建武元年)

四月,公孙述占据巴蜀,于鱼复县东依山筑城,自号白帝,山名白帝山,城名白帝城。县治由鱼复浦迁白帝城。

公元29年(建武五年)

△汉将岑彭南击夷陵田戎,追至秭归。

公元33年(建武九年)

田戎率任满、程汛及数万精兵,从江关(白帝城对岸)顺流东下,夺回秭归、夷陵,据荆门山、虎牙山(今猇亭),搭起横江浮桥,以拒汉军。

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

△岑彭、吴汉等伐公孙述,水陆并进,攻破荆门山,斩任满,擒程汛。吴汉留守夷陵,岑彭乘胜进攻,率军沿三峡入川直达江关。

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

△光武帝刘秀命大司马吴汉率南阳兵3万人,取道秭归进击白帝公孙述。十一月,公孙述战亡。

公元年(永元十二年)

闰四月,西陵峡内秭归青滩山崩,死百余人。崩石填江形成险滩,航行困难,东汉史书始称“新滩”。

公元年(建安十三年)

△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驻今宜昌临江溪。

公元年(建安十四年)

△孙权上表刘备为荆州牧。刘备控制荆江南四郡,任命向朗督巫县、夷道军事。

△刘备部将张飞屯兵秭归。

公元年(建安十五年)

△汉析巫县北境置北井县。

△刘备废临江郡,立宜都郡于夷陵。

公元年(建安十六年)

△益州牧刘璋闻曹操欲攻汉中,派人前往荆州请刘备相助。刘备率军溯江而上入川。

公元年(建安十九年)

△诸葛亮得刘备快讯,率张飞、赵云从荆州出发,沿长江三峡水陆并进,入川助刘备。

公元年(建安二十一年)

△刘备改巴东郡(今川东一带)为固陵郡,郡治鱼复县。

公元年(建安二十四年)

△汉中王刘备命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

△关羽荆州败,东吴陆逊取宜都、秭归、巫县。孙权分宜都至巫县一带为固陵郡,郡治巫县(与蜀固陵郡相对)。

公元年(章武元年)

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

七月,蜀伐吴。刘备派大将吴班、冯习率部4万,于巫县境打败孙权守将李异、刘阿。蜀军进入秭归卧牛山下筑土城(归州古镇)。

冬,蜀吴峡江对峙,蜀军坚守秭归以上。

公元年(章武二年)

正月,刘备抵秭归,亲率大军东进,蜀吴于猇亭相持数月。吴陆逊于猇亭火攻连营,大败蜀军。刘备自猇亭败回秭归,集合散兵。吴军追至,刘在巫县(巫山)遇援军赵云,还鱼复(今奉节)。

△蜀改鱼复为永安。吴改夷陵为西陵。

公元年(章武三年)

二月,丞相诸葛亮自成都到永安,尚书令李严等随行。刘备永安宫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奉节白帝城刘备托孤蜡像

(选自《长江三峡》湖北美术出版社)

同月,诸葛亮到永安后,于夔门设水八阵与旱八阵御敌。“亮所造八阵图,皆垒细石为之。”

奉节水八阵图遗址

(选自《中国三峡》科学技术出版社)

四月癸巳,先主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丞相亮受遗诏辅政。

△诸葛亮督导军民凿井,从后山用竹筒引水入白帝城。

公元年(魏嘉平三年)

△魏主曹芳遣新城太守陈泰攻打吴国之秭归。

公元年(永安三年)

△吴分宜都,立建平郡。建平郡治设于秭归东南85里(今茅坪),筑城置戍,辖秭归等4县。

△吴分秭归北部置兴山县,高阳城为县治。兴山立县之前,原是楚国封地,高阳城已存在。兴山立县时,以高阳城为县治。《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山县旧治高阳城。”高阳城名称来历,《元和志》记载“楚自以为高阳氏裔,故名。”高阳城即兴山县高阳古镇。

公元年(永安六年)

△魏灭蜀。信陵(今巴东)以西属魏。

公元年(泰始元年)

△魏改国号晋。晋亦设建平郡,郡治巫县,辖4县(巫县、北井、泰昌、信陵)。

△晋析巫县南境置建始县。

公元年(泰始三年)

△晋置三巴校尉,治白帝城。

公元年(泰始八年)

△益州刺史王濬在蜀造大船,欲下峡攻吴。此大船亦称舫楼船,方百二十步,有楼,四面开门,两侧摇橹。吴建平太守吾彥报吴主孙皓,请求增兵。孙皓未允。吾彥制作铁锁链横断江面。

八月,吴主孙皓征召西陵都督步阐。步阐不回应。

九月,吴西陵都督步阐据城降晋。吴将陆抗率师攻步阐,分兵拒晋军。晋巴东监军徐胤东下秭归,击建平郡以救步阐。水军都督留虑在秭归迎战徐?,阻其出西陵峡与步阐会合。晋军羊祜率5万兵马抵江陵支援步阐,陆抗命公安督孙遵抗击羊军。

十二月,陆抗击败援兵,攻破西陵城,杀步阐,夷其三族。

公元年(咸宁五年)

冬,晋将军王濬、唐彬伐吴,率万名水军、千条战船由益州浮江东下,过三峡直插吴境。晋军下夔门,一举攻克丹阳(今秭归),擒获吴丹阳监军盛纪,向西陵峡进军。

公元年(太康元年)

二月,吴建平太守吾彥,依靠锁江铁链,于江中立数丈高铁锥欲阻挡晋水军东下。王濬用木筏使铁锥失效,用船装麻油熔断铁链。晋军攻破建平,再克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王濬军下江陵,直逼建业。

春,晋灭吴,将吴之建平郡并入晋之建平郡,郡治巫县(巫山),辖8县(巫县、建始、北井、泰昌、信陵、秭归、兴山、沙渠)。

△西晋将永安县名改回鱼复县,改西陵为夷陵。

公元年(元康七年)

△西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年-年)携妻儿溯江而上,去巫县省亲(父亲郭瑗时任晋建平郡太守,巫县乃建平郡治),作《江赋》,赞叹长江山川胜迹。次年,郭璞在夷陵临江择一土丘建台而居,潜心注释《尔雅》。郭璞离开夷陵后,人们纪念郭璞,称郭璞所筑之台为“尔雅台”。

尔雅台(选自《宜昌府志》)

公元年(建武元年)

东晋分夷陵西境置宜昌县,属宜都郡。

公元年(咸和五年)

△成汉派大将军李寿、征南将军费黑攻占巴东(郡治鱼复)、建平(郡治巫县)。晋巴东太守退保宜都。

公元年(永和二年)

十一月,荆州刺史桓温伐蜀(李势),经鱼复,徘徊观看八阵图。

公元年(永和四年)

△东晋常璩开始编撰《华阳国志》,约7年完成(约公元-年)。《华阳国志》有大量三峡历史、地理、人物记述。

《华阳国志》宋代刊本选页

公元年(太元二年)

△新滩山崩,造成峡江航道阻塞。

公元年(隆安五年)

△东晋袁山松(本名袁崧)身亡。他在宜都任郡守时作有《宜都记》(亦称《宜都山川记》),对三峡有绝美描写:“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公元年(景平元年)

△分秭归县江南西部入归乡县。

公元年(元嘉十四年)

△盛弘之在荆州为官时作《荆州记》(此时间乃清代曹元忠认定)。《荆州记》记述:“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盛弘之《荆州记》明清刊本

公元年(南北朝宋大明元年)

△秭归人向光侯率众起义,自立为王,纵横峡、川多年。今秭归境内有向王山、向王庙遗址。

公元年(北魏延昌四年)

△郦道元从东荆州刺史卸任归家,潜心著述《水经注》。《水经注?江水?三峡》描述了长江三峡壮丽山川。

《水经注》刻本(网络图片)

公元年(梁天监十七年)

△梁置宜州于夷陵,统宜都、巴东、建平三郡。

公元年(梁普通四年)

△分梁州置信州(今奉节),又分鱼复县西南部和朐忍东部置阳口县。

公元年(梁普通六年)

△置归乡县为信陵郡。

公元年(恭帝元年)

△移巴东郡治于阳口县,改鱼复县为人复县。

△西魏取梁地,宜州改拓(一作柘)州,州治在江北夷陵。

公元年(梁太平二年)

△北周取代西魏,改拓州为陜(xiá)州(一作硖州)。

公元年(天和元年)

九月,信州少数民族首领冉令贤据巴峡(即瞿塘峡),于江南险要之地立城,自率精锐守水逻城,称王侯,为周将陆腾所败,县治由白帝城迁瀼西。

公元年(天和三年)

△废信陵郡,改乐乡县,县治巴东旧县坪。

公元年(建德五年)

△大总管龙门王述,将府治由瀼西迁白帝城。

公元年(建德六年)

二月,周武帝改秭归县为长宁县,置秭归郡,领长宁、乐乡2县。

公元(开皇三年)

十一月,废秭归郡,复改长宁县为秭归县,隶乐乡县。

△废阳口县,西部归朐忍,东部还人复县。

△巫县更名巫山县。

公元年(开皇七年)

△杨坚命杨素在永安(今奉节县)建造战船。杨素造起了“五牙大舰船,船上起楼五层,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可容战士八百人,旗帜加于上。次曰黄龙,置兵五百人。”

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的

奉节隋代五牙舰模型(网络图片)

公元年(开皇八年)

△闻隋欲伐陈,陈将吕仲肃在西陵峡口北岸凿岩设铁链三条,横截上游,以遏隋军进攻。

△隋杨素伐陈,率五牙船四艘、黄龙船数千艘破陈峡中防守。出三峡,在陜州西狼尾滩击溃陈将戚欣。过荆门,东下灭陈。

公元年(开皇十八年)

△乐乡县改巴东县。

公元年(大业三年)

△改陜(xiá)州为夷陵郡,领夷陵4县。

公元年(武德二年)

九月,后梁萧铣军队与唐军在西陵峡口大战,梁军大败。次年,唐军夺荆门山、虎牙滩等地。

△改信州为夔州。改夷陵郡为陜州(一作硤州)。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归州州治与秭归县治卧牛山下同城(归州古镇)。

公元年(贞观十七年)

△兴山县治由高阳城移太清镇(秭归县茅坪古镇)。

公元年(贞观二十三年)

△改人复县为奉节县,县治白帝城。(历史上奉节县行政归属变化较大。主要归属:唐为夔州府,宋、元为夔州路,明为夔州府,清为川东道夔州府,民国十七年后直隶四川省,年属万县专区)

公元年(仪凤元年)

△巫山人在神女峰对岸飞凤峰山脚下竖碑立祠,泥塑金身,修建神女庙,祭祀巫山神女瑶姬。

巫峡十二峰及巫山唐代神女庙遗址位置示意图

公元年(天授二年)

△兴山县治由太清镇迁古夔子城(秭归县香溪古镇)。

公元年(天册元年)

△秋,陈子昂至奉节,作《白帝城怀古》《初入峡寄故乡亲友》等诗。

公元年(开元十三年)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游玩,由三峡出川,作《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宿巫山下》等诗。

公元年(天宝元年)

△改陜州为夷陵郡。

公元年(天宝五年)

△猎人追逐野兽发现秭归香溪玉虚洞。

秭归县玉虚洞(何怀强摄)

公元年(乾元元年)

△夷陵郡复改陜州,领夷陵4县。

公元年(乾元二年)

△乾元元年冬,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郁郁寡欢,一路写下《上三峡》《巫山枕障》《南流夜郎寄内》等伤感之作。是年春,李白忽遇赦免,当即出川,从白帝城乘船下三峡至江陵作《朝发白帝城》。

公元年(大历元年)

暮春,杜甫从云安移居夔州,寓居一年零九个月,著诗首。大历三年(年)初春,杜甫离开夔州,乘船穿越三峡抵达江陵与弟杜观相聚。杜甫一路哭昭君、忆宋玉、追思诸葛,留诗寄怀。

公元年(元和十四年)

三月,白居易、元稹和白行简(白居易弟)因调迁路过夷陵,相会于三峡东口,发现一奇特天然石洞。三人同游此洞,饮酒后各赋诗一首,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书于石壁。后人凿刻纪念,此洞得名“三游洞”。明万历六年,匡铎重刻并跋之《三游洞序》碑。

三峡东口三游洞,后人留下大量石刻

(选自《中国长江三峡》)

同年,白居易游完“三游洞”溯江而上,先从香溪上溯去昭君村,再返回长江继续上行,沿途经过巴东、巫山、奉节,最后到达忠州上任刺史。在巴东,白居易目睹摇旗击鼓为木船引航情景。他在《入峡次巴东》一诗中写道:“两岸红旗数声鼓,使君瘘艓上巴东”,这是川江最早出现的引航信号。

公元年(元和十五年)

九月,白居易从忠州乘船下三峡去长安任职。

△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州城东5里屈沱首建屈原祠,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

公元年(长庆二年)

春,刘禹锡就任夔州刺史。刘在夔任官三年,效仿当地民歌(巴渝辞)翻新改造成民歌体小诗“竹枝词”,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为中华诗歌增添了光彩。文字记载他留有《竹枝词》、《踏歌词》等28首。

五月一日,刘禹锡书《夔州刺史厅壁记》,立碑于白帝城。

公元年(乾符四年)

△唐僖宗时,宰相萧遘捐资,在秭归叱滩修建黄魔神庙。归州司户参军袁循作《紫极宫黄魔神庙碑记》。

公元年(光启元年)

正月,荆南军将领成汭(更名郭禹)叛变,陷归州。

公元年(天祐元年)

五月,赵康凝镇荆南,遣水军攻夔州,渝州知州王宗阮率兵将其击败。

△万州刺史张武于瞿塘峡口作铁絙绝江中流,立栅于两端,谓之锁峡。此为最早铁柱锁江记载。

公元年(天祐三年)

二月,前蜀王建遣养子王宗阮攻归州,俘守将韩从实。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tq/120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