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雨神山
元昌山又名应雨神山,位于吕梁山中部,吕梁市西南,雄居柳林县境东,呃守离石、中阳、柳林三县之要境,战略地位显著,是吕梁市之南部屏障。海拔高达千米,是古永宁州治西最著名的神山。山上有座古庙,供奉着“雨爷”“雨娘”两位神祗。古碑云:古柏丛地,翠峰指天,纵目一眺,宛乎云里帝国,屹然州治之华表。
应雨神山有三绝:古柏、神灵、洞幽
山顶寺庙之院中,生有古柏两棵,一南一北,一大一小,大树在南,周长4.68米,高达20余米,小树周长2.8米,(年数据)虽经风吹雨打仍然郁郁葱葱,有人说是周柏、也有说是汉柏,目前尚无定论。但依据寺庙碑文推测最晚也应当在唐宋之间。这样的古柏,在山西少见,吕梁第一无疑.有诗云:
千秋神柏天上栽,
势分南北两仪开。
枝伸四象葳蕤叶,
香客敬拜八卦台。
应雨神山至古自今灵应非凡,有祷必应,神奇无比,有四方传说、庙内碑石为证。
应雨神山南坡,有一石洞,其内又有数洞,曰风洞、曰雨洞、曰朱沙洞。其中雨洞深不知底,古人常在此祈雨,莫不灵应。
应雨神山还有三奇:传说、祈雨式、抗战。
应雨神山是响誉晋陕的神山,自然古规神话传说纷繁。与应雨神山相关的神奇传说、神话色彩丰富,引人入胜。而神秘的祈雨仪式更具农耕文化之代表性,从中可以窥探出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文明。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军侵占了应雨神山,围绕应雨神山演义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故事。
应雨神传说
传说古时山下有户人家,(离石区枣架)养有一哑女,父母为此很是苦恼。谁知女儿长到十八岁七月初七这天,居然会了开口说话,一家人自是欢天喜地。不料猛然刮来了一股黑风,女儿便没了踪影。众人偱声寻上山来,远远地望见女孩在雨爷庙内梳妆打扮,等赶至近前,却发现其已化为一尊塑像。众人愣了半天,方才回过神来——原来,女儿是被雨爷“娶”上山来成亲的。此后,每年七月初七,附近的村民都要上山进行祭祀。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延续至今的传统庙会。
高大的古柏,耸立在应雨神庙前,宛若两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给应雨神增添了几多威严,几多神秘。传说,在抗战时期,日军曾要将古柏锯断修筑工事,锯齿入树一股殷红如血的液体便喷涌而出,瞬间割裂处又自然愈合,昼锯夜合;砍断一树枝,就扎死一名日军;连续数日无济于事,古柏依然。日军吓得偃旗息鼓,逃之夭夭。
悬挂于元昌古柏上的大钟
柏枝
元昌古柏,不仅是应雨神山自然风光的灵魂,也是魅力柳林东部的一大奇观。如今,历经磨难的苍翠古柏依然挺立在元昌山顶,与周围高峻的山峰,古老的庙宇,以及雄鹰般古朴苍凉的山峦,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游人至此,莫不叹为观止。
庙内的塑像,虽然残破但却雕刻精细
应雨神庙始建何年已不可考,但从庙前的两棵参天元昌古柏却能感受到其历史的悠久,如今元昌古柏仍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庙南石崖上有神工鬼斧筑就洞天福地一穴,内塑有多尊神像,穴内有风洞、雨洞及朱砂洞。如遇刮风天气,影响农事,村民就把风洞堵住,大风即可停息。天旱无雨时周边村民在村保社首带领下到这里祈雨,洞内悬有一石状若“垂乳”,祷之石乳即含水如珠,取水几滴便知有几分降雨,因祷无不灵,有时“陕省之民亦来祷焉”。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还有比“应雨神”更为实在的神灵吗?
“求雨洞”
“求雨洞”内的塑像
“求雨洞”内很多人前来祈福
“风洞”
洞内雕像
在庙北侧向下眺望,满目青山,处处佳绝不胜枚举。沟陡崖峭,峡谷密林,灌木连片,四季春意盎然,常年生机勃勃。沟中还有许多奇松怪石,使游人目不瑕接,心旷神怡,意未尽而不别。
奇松怪石
来到应雨神山,远眺四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一片片青翠欲滴的丛林,郁郁葱葱,点缀着大自然美仑美奂的画卷,与吕梁深厚的传统文化珠联璧合,形成了妙趣天成,引人入胜的旅游佳境。
岁月轮回,时光飞逝,如今应雨神庙虽然“韶华不再”,但在当地百姓的心中“雨爷”“雨娘”的美好传说却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应雨神庙、元昌古柏也成为当地的一大奇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众人汇集于此不仅祭祀“雨爷”“雨娘”,也在此祈福,祝愿生活更加美好,家人安康幸福。应雨神庙记录着朝代的兴起和衰亡,见证着文明的进步与辉煌。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保护和修缮应雨神庙,让古老的应雨神庙重放光彩,让古老的信仰和民俗能够得到传承。
文章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精彩回顾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