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的目的是借经典童话《柳林风声》中的动物主角们(蛤蟆、河鼠、鼹鼠和獾等),以爱开玩笑、热心肠、大大咧咧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的状态,其三位好友让他去看心理医生为开端,详细地记录了灰鹭医生为其进行心理咨询的十次活动,最后自愈的过程,为我们演绎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
而蛤蟆先生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倾听、共情、沟通等技巧(这些处理和方法也可以用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体验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自我反思,完成一次自我疗愈的心理历程,更可以通过蛤蟆先生对成长经历和环境的思考。
当你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是你的摆渡人。能将你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但一路走来,内心早已伤痕累累。他从小生长在“没有欢乐”的家庭里,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从父母那里,蛤蟆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
从7岁被送去私立学校,到大学选择拉丁语专业,再到毕业后继承家族产业,蛤蟆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别人决定。他像自己人生里的“局外人”,只能将伤痛深埋心底。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
他绞尽脑汁地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父辈的辉煌说事,丝毫不在意他的付出;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可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为了看起来合群,他甚至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
然而,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未能换来他人的好感。这一桩桩琐事,像一把刻刀,在蛤蟆心里划下深深浅浅的伤痕。深陷生活的窘境,蛤蟆试图买醉消愁,可结果却令他跌入更深的泥淖。
在一次酩酊大醉后,他偷了一辆车,又化妆成洗衣妇逃难。他抢过马,偷过钱,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被捕入狱。生活从未善待蛤蟆,蛤蟆的内心防线,也在出狱后彻底崩盘。
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一度霸占,连最喜欢的村校董事一职,也即将被好友取代。曾经衣着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却活成了蜷缩在桌子下面,大气都不敢喘的臭蛤蟆。
或许,每个人的身上,都曾有过蛤蟆先生的影子。
你费尽心思讨好一个人,可对方不仅不感激,还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用尽全力去工作,但命运总给你使绊子,让你的一切辛劳付诸东流;甚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连你最亲近的人,也总是对你恶语相向,让你一边背负着恩情,一边又咽下苦水。
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握手言和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的眼睛说: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在就诊的几个月里,蛤蟆在苍鹭的帮助下开启了自我探索之旅。慢慢地,他接纳了自己痛苦的过去,愿意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
“情绪温度计”的打分,也从最初的1到2分升到了9分。他耐心地去观察路边的小草,感受自然界的奇妙;他重新把废弃的赛艇修好,划了一次船,感受久违的生活乐趣。
在苍鹭耐心地引导和鼓励下,蛤蟆终于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他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从好友手中夺回了校董的职位,还竞聘上了河岸板球俱乐部的主席。
他始终记得苍鹭说的一句话:“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他不仅找回了快乐,也重拾了爱好。他给自己买了一艘新船,参加了几次皮划艇比赛。
又开着自己最喜欢的大敞篷车,做了一次短途旅行。他放弃了令他厌烦的家族产业,转而从事房地产,兴致勃勃地筹划开一家房地产公司。
不仅如此,他还要与过去的自己来一次告别。他卖掉了蛤蟆庄园,另建了一处河岸新居,走出了这座承载他悲伤,见证他抑郁的豪宅。蛤蟆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抚平过往的伤痛,越过人生苦难,最终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