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柳林罗莱
提到清明节,很多人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就是祭扫和绵绵不断的阴雨。其实清明的习俗不单是祭扫,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搞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只不过流传至今,很多人都只记得清明的沉重。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万物吐故纳新之时,如何让孩子享受假期快乐的同时,还能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清明节我们的孩子应该知道的一些小知识。。。。。。
了解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
风俗习惯
习俗一:插柳
一是驱邪避鬼,清明节是三大鬼节之一,是百鬼出没之时,古人认为柳枝有神性,可以辟邪,所以在清明节时就有插柳户上辟邪的习俗。
二是青柳留春。人们想要青青柳枝挽住美好的青春。明代有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三是迎接燕子。主要意义在于祈求生殖。
习俗二: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起源于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提醒:不知道80、90后的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一部叫做《一脚定江山》的电视剧,讲的就是关于蹴鞠的事儿。
习俗三: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习俗四: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习俗五: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俗六:放风筝
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提醒:近几年频繁曝出放风筝出事故的新闻,受害者在骑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时,突然脖子就被割出大口子,血流不止,原来是风筝线造成的,放风筝时一定要去地广人稀的地方,注意安全。
习俗七: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提醒: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国家大力提倡文明祭扫、鲜花代替烧纸寄托哀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