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人民日报评论员为黄梅村医点赞

点击“戏乡黄梅”   黄梅县,建县于隋开皇18年(公元年),因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佛教禅宗发祥地、黄梅戏发源地、红十五军诞生地和国家级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和挑花之乡。拥有“黄梅戏”“黄梅挑花”“佛教禅宗祖师传说”和“黄梅岳家拳”4张国家级非遗名片和“黄梅青虾”“黄梅挑花”“黄梅禅茶”“黄梅鱼面”“黄梅荷叶茶”“黄梅堆花酒”6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人文厚重的千年古县。

  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鄂赣皖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东邻安徽宿松县,西接武穴,北连蕲春,南与九江市隔江相望,誉为“鄂东门户”。

  黄梅戏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调。旧称黄梅调、采茶戏,她发源于明朝湖北黄梅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安庆市,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不断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内容、音乐及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了盛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优秀剧目、演艺人才闪亮登场。其中正本大戏《天仙配》、《女驸马》和花腔小戏《打猪草》是黄梅戏标志剧本。见证了黄梅戏从地方草台小戏一步步迈向中国知名大剧种的历史进程。黄梅戏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传剧目,尽能直面人生,亲和民众,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喜爱。年由湖北省黄梅县与安徽省安庆市共同申报的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乡黄梅   以医者大爱守护村民健康(暖闻热评)

  张明瑟

  《人民日报》(年09月29日第05版)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乡村医生邢锦辉

  行医25年来,邢锦辉诊疗过的患者超过13万人次,为余人次困难患者减免治疗费用数十万元,并帮助20多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身为党员的她奋战在防疫一线,宣传防疫知识、为村民开展健康监测。不久前,邢锦辉被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年“最美医生”。

  

  磨损的保健箱、厚厚的自制医疗本、用了许久的扩音器……邢圩村卫生室里,一些物件满是岁月的痕迹,墙上的锦旗却经常是新的。扎根乡村做村医25年,邢锦辉在小小的卫生室里诠释了医者大爱。

  坐得了冷板凳,藏不住热心肠。年,从县卫校妇幼专业毕业的邢锦辉刚来到村子,就遇到了考验:卫生室狭小、低矮、破旧,一到冬天,呼呼的北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冷得刺骨,有时候一整天没有一个患者来看病。如今,卫生室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更多资讯敬请   “凭良心做人,按良心行医”,这是邢锦辉的座右铭,也是她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几十年来,她主动为丧偶患者、残疾人患者减免治疗费,对孤寡老人、贫困户一律免费治疗。“有乡亲们信任,我感到自己很幸福。”邢锦辉如此感慨。高超的医术和为病人服务的精神,铸就了一位乡村医生的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截至年底,我国共有70多万名乡村医生坚守在一线,平均每人要为多名村民提供健康服务。广阔的中华大地上,许多乡村医生正行走在田埂上、穿梭在山岭间,用医术和医德、专业和奉献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更多资讯敬请   《闪亮的名字最美医生发布仪式》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邢锦辉、童朝晖、吴安华、张颖、张忠德等10名个人被授予“最美医生”称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被授予“最美团队”称号,并特别向为新冠疫苗科研攻关拼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赵振东研究员致敬。

全国荣誉!“最美医生”邢锦辉用医者仁心践初心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沈红星吴慕枫

  32年,她扎根乡村,潜心钻研医术,守护群众健康,接诊患者40余万人次;

  11多天,她坚守“行医即是行善”,对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捐资改善山区医疗环境,资助贫困生上学;

  一年多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义无反顾,用责任与担当为村民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防线,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医者仁心,她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她,就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乡村医生邢锦辉。

  8月16日,邢锦辉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从北京快递过来的“最美医生”称号荣誉证书。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日前,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推选出10名“最美医生”和1支“最美医生团队”。邢锦辉获评年“最美医生”,为湖北省今年唯一。

  精业敬业:治病先治心

  每天清晨6点多,鄂东大地刚从安睡中醒来,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外,已有不少患者陆续到来。卫生室内,身穿白大褂的邢锦辉忙着给病人看病。

  8月17日,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一位10公里外的病患张女士,问道:“为什么舍近求远到邢医生这里就诊?”

  “邢医生是信得过的医生,我们十里八乡的人都到她这里来看病。”张女士说,在这里看病,不会动不动就打点滴,都是开小药方、用普通药,费用低,疗效好。

  邢锦辉出生于医生世家。年跟随父亲从医,期间不断自学获得相关学历和职业证书。祖父辈的传统中医四步诊疗法到她这里变成了“望、闻、问、切、聊”五步诊疗法。

  “我初步诊断后,会和患友有个约30分钟的心理诊疗,才会最终确定其治疗方案。”邢锦辉认为,医者医人,仁者医心。更多资讯敬请   在邢圩村卫生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一面面锦旗无声讲述着邢锦辉多年来对症下药、科学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过往,更承载着她32载细心呵护乡邻的医者仁心。

  几年前,一位43岁的女患者慕名找到邢锦辉。10年间,患者下腹一直不规则隐痛,医院诊断为“盆腔后遗症”,无法怀孕。

  邢锦辉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查询过往治疗资料,待检查后,她鼓励患者:“你没有生育是疾病引起的,先把病治好,生育就有希望。”邢锦辉精心安排治疗计划,每周与患者保持沟通。经过1年的治疗,该患者在45岁时顺利诞下一个健康男婴。

  “那时,对生育基本失去了信心,只求医好腹痛,没想到,邢医生既治好了我的腹痛病,又圆了我做母亲的心愿。”孩子满月后,女患者第一时间到村卫生室,向邢锦辉报喜。

  因独特的治疗方法,不少村民将邢锦辉当作身边的“女华佗”。邢圩村村民基本“小病不出村”,周边乡镇及江西省九江、安徽省宿松等地的患者也常常慕名前来。

  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邢锦辉几乎不敢休息。她说:“你不知道哪会儿有患者,只要离开稍微长一点时间,心里就放心不下,总觉得自己在卫生室,心里才踏实。”

  现在通信方便了,白天村卫生室坐诊,晚上   32年来,她接诊患者已40余万人次。

  行医行善:为困难患者减免药费近40万元

  “凭良心做人,凭良心行医”是邢锦辉秉承的职业准侧。

  邢圩村青壮年男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多,邢锦辉不仅是村里的“健康守护神”,还是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亲人”。

  有一位单亲妈妈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中药调理和微波治疗,但家里经济困难。得知情况后,邢锦辉对她说:“你的病不能拖,账我先给你挂着,将来等孩子有出息了再来结。”那位单亲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

  遇上有儿女不孝的,她担心老人没钱治疗,主动对老人说:“病要治,药要领,单子我挂好,如果你儿女来结账我就接着,如不来就算我的了。”

  “钱,先欠着吧”——这是邢锦辉遇到因经济困难而一时拿不出钱看病购药的乡亲,常说的一句话。

  行医亦行善的邢锦辉自定了不少规矩:所有患者不收挂号费,孤寡老人、残疾等农村特困病人看病减免费用;一时无钱或带钱不足的病人可先取药治病……

  32年来,邢锦辉平均每年为30余名患者进行免费治疗,累计减免医药费40余万元,欠条压了一大摞。

  乡亲们为了感谢她,总是将自家的新鲜蔬菜、土鸡蛋等土特产悄悄放在村卫生室门口。

  邢锦辉常说,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她提高了医术,成就了自我;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同时,她收获了快乐。

  捐资20万元,支持黄梅县山区柳林乡卫生院改建;资助22名贫困学生上学共计30余万元;为村里修路、修渠、改造路灯等基础设施;汇款19万元至本县慈善会,成立助学基金……更多资讯敬请   常常对贫困病患和公益事业“大手大脚”的她,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却非常“抠门”:如今一家四口仍挤在年盖的老房子里,一辆骑了15年的老旧摩托车也舍不得更换,一张办公用的桌子还是父亲年买的旧桌子。

  “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做公益,为什么?”邢锦辉说,“无论是作为党员,还是作为医生,我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应该感恩社会,让自己的辛苦有所价值。”

  用生命守护生命:带领一家六人奋战“疫”线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邢圩村是镇郊村,有村民多人。经排查,春节有人从武汉返乡,其他外地返乡的有人。

  危难之际,邢锦辉主动请缨,和同在村卫生室工作的哥哥邢久红、女儿杨进文、亲戚陈瑛承担起了全村返乡村民体温测量、健康监测工作。

  走访排查、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接待村民寻医买药……邢锦辉每天除了线下的工作,   一身白衣、一只口罩、一个体温枪和一瓶消毒液就是她全部的“战斗武器”。村里需要监测体温的人多,住得又分散,邢锦辉每天早出晚归,要走近两万步,敲上百次的门。

  “刚开始部分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现谩骂。”邢锦辉说,为了做好返乡村民健康监测工作,也是绞尽脑汁。

  有户村民一家四口从武汉返回,每次上门测体温,她都要在外等20来分钟,前三次一家人测体温都在35摄氏度左右。“体温过低,也不行,后来我就找原因,发现他们家人每天都赖在床上,早中饭一块儿吃,身体缺乏营养。”为此,邢锦辉帮他们家制定了踢毽子等运动锻炼方案,每天电话追踪。再测体温,那一家人都正常了。

  彼时,邢锦辉的爱人杨盛权和侄儿邢一润分别医院医院医生,每天都要接触发热病人。

  当看到医院隔离区,为医疗防护物资匮乏而感到揪心时,邢锦辉提议家里挤出资金捐赠,得到家人积极响应,全家共捐出现金4.7万元和双医用手套。

  一家六人奋战在抗疫一线,传为佳话,其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正是在邢锦辉一家的带动下,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更多的人选择了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

  “我既是乡医又是党员,这个时候,没有理由后退。”最让邢锦辉欣慰的是,村里名返乡人员中,无一人发热,也无一人感染。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最美医生邢锦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谱写了护佑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来源:灵秀黄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zp/121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