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怀念我的父亲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www.zggylt.com/

怀念我的父亲

文◎胥宏

父亲走了,离开了他爱的家和爱他的家,离开了他爱的儿女和爱他的儿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悲痛阵阵袭来,泪水汩汩涌出,音容常浮眼前,思念永在心中。

远离故乡养育儿女

父亲出生在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胥家头村,初中毕业后,就考取了他喜欢的学校-----西安邮电学校报务专业,学习二年后,分配到了沈阳电报局,从事电报的接收和报务。工作两年,因为离家太远,申请调回了宝鸡,到了风州报务局(现在的风县),(属于宝鸡地区,后划到了汉中地区,之后又划归宝鸡)。几经周折就到了西乡县邮电局,负责电报的接收和译码。几年后,因为当时的唯成分论,电报译码又是个保密行业,父亲就不得不放弃了他酷爱的专业,转行到了粮食系统,被安排到了子午粮点。

子午,处于秦岭山脉,崇山峻岭相连,沟壑纵横交错,十里(有的地方三十里)杳无人烟。南与洋县隔河相望,东与石泉毗邻相邻,在当地就有“鸡鸣三县”的说法。“交通完全靠走,通讯完全靠吼,治安完全靠狗,娱乐完全没有”,是对那个地方的真实描述,可以想见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恶劣,生存又是多么的艰难。听父亲说过,他第一次去子午,是在一位当地人的带路下,上午八点就从七星坝的松树沟进山,爬山涉水走了90多里的山路,夜幕降临时才赶到了子午。父亲中途几次就想返回,在带路人的劝说下,才又继续前行。后来父亲又写信给我母亲,想回去,不要工作了,我母亲托人回信,不能回去,一定要留下,父亲这才勉强待了下来。年,父亲将我母亲接了过来,落户在子午公社民新大队三小队。我们四兄弟都是在那儿出生长大的。

60年代,是中国最为贫穷的年代。缺衣少食,食不果腹,衣不蔽寒,中国的农民都在为填饱肚子而苦苦挣扎着,我们的家也是一样,那时真的是一贫如洗。在我的记忆里,我们那时住的房子都是租住别人家的。房子破旧不堪,低矮潮湿,家里除了锅碗瓢盆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红薯,土豆,玉米是一年四季的主要食物,酱辣子,酸菜是一年到头的“菜肴”。一般的家庭,大都准备有三四个大坛子。秋季,要准备好一年的酸菜,装上两个坛子;还要做好一大坛子酱辣,以备一年每天有下饭的“菜”。每年的冬天,每天都是红薯泮汤,红薯稀饭;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仅靠着父亲每月三十几元的工资和母亲在生产队干活挣的工分,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供养我们读书,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艰难了。真的是,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受了很多很多的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心血,才撑起来了这一个家。

热爱工作坚持学习

父母从关中大平原,来到了子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人生地不熟,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环境,又远离家乡的亲人,单就思乡的情结就难以让人承受,生活中还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再加之父亲原先学的是电报专业,现在要从事粮食工作,业务知识一点都不懂,要从头学起,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实在是太大了,真是何其艰难呀!

父亲住下后,就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粮食业务知识。那时在乡下的单位里,没有人要求你去学习,完全得靠你自己心中的一份胸怀和一份坚持。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就去不断学习,积蓄“能量”。因为父亲深知,知识就能改变命运。正是这种理想信念的驱动,才促使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学习粮食业务知识和文化知识。十几年过后,父亲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粮食的存储,保管,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质。七、八十年代,西乡县粮食局组织的粮食系统业务知识考试,父亲每次的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而且是全县第一。汉中地区(现在的汉中市)每年举行的粮食业务技术表演,西乡县粮食局都是派他去参赛,并屡屡获奖。

在当时三人的小单位,父亲作为负责人,他认认真真干事,踏踏实实工作,热情真诚待人,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口碑,也在当地安下了心,扎下了根。

搭上“列车”锐意改革

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吹起,也吹到了这个偏远小山村。父亲从报纸和收音机上,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些微妙的“声音”,看到了一线的希望。年,因为父亲业务知识娴熟,调到了离家相隔百余里的茶镇粮站(站内),担任全站粮油储藏的主管保管。一年后,又被任命为副主任,次年,任命为粮站主任,从此,“搭”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

茶镇区粮站,处于秦巴山区,下属五个粮点,承担着全区四万余人,每年几十万斤国家公购粮的收购和调运储存、政府机关、铁路工人、学校教师、居民的粮油供应工作;石泉水库又把茶镇区粮站分成南北两岸,给粮食的收购、储存、保管、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企业管理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还增加了企业的费用。而且稍一疏忽,就会发生粮油霉变的事故,可以想见一个粮站主任责任的重大。父亲不仅都能做到统筹谋划,而且对不同的粮食品种,在储存季节里需要的湿度、温度、都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把控,并按时下点进仓房检查指导,因而茶镇粮站也在全县粮油“四无”(无害虫、无变质、无鼠害、无事故)检查评比中连续八年都是名列第一。

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长期诟病,使全县粮食企业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已经习惯了吃“大锅饭”的职工,也养成了懒、散、庸的习惯,还缺乏主人翁意识。职工收入低,没有福利,每月拿着固定工资,吃着计划供应的粮油,享受着国家的优惠政策,也都看不到未来的路。企业缺乏了活力,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些,父亲看得很准,把握住了时机,率先在茶镇粮站实行了改革,并进行了改革前的一系列布局。先从思想上转变职工的思想认识,再在单位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待岗培训等一系列办法,逐步打破了“铁饭碗”,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企业的活力被激发了出来。

严格管理、身先士卒、清正廉洁是企业改革制胜的法宝;业务精通、眼光长远、正确决策是企业领导的必备素质;诚信待客、精打细算、经营有方是企业获得效益的核心;公平公正、关心职工、以人为本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根本。

茶镇区地处秦巴山区,盛产油菜,玉米、黄豆等杂粮,父亲每年夏秋两季都要安排职工沿江设点收购,一方面方便了农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将收购的这些粮食销往外省四川、本省的西安,汉中大型油厂,酒厂等单位,从中获得利润,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粮站还开展起了粮油的多种经营,以提高粮油的附加值。建起了粮油加工厂,对内加工、对外销售;聘请技术人员,办起了糕点厂、变蛋厂、养猪场;利用粮站在国道边的地理优势,建起了旅社、餐馆、商店、停车厂,极大地方便了外地司机中途休息就餐的生活需要,而且都是由本站职工去承包经营,并自负盈亏,还将单位的职工安排进去,这样就节省了企业人员工资的支出,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增加了企业的收入。职工以站为家,树立起了主人翁意识,让农民辛苦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能颗粒归仓。

父亲凭着强烈的事业心、熟悉的业务、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改革经营、搞活流通、科学管理、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把一个计划经济时代连年亏损的粮食企业,短短两年就扭亏为盈。几年的辛苦付出,企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茶镇粮站在年最先被西乡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86、87、88连续四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了西乡县、汉中市粮食企业改革的示范标兵,得到了市、县级领导的肯定和百姓的赞誉。年岁末,汉中地区(现在的汉中市)粮食系统现场会就在茶镇粮站召开,这天,汉中地区粮食局的主要领导,11个县(区)的粮食局长、西乡县政府主管领导齐聚茶镇粮站,参观交流、指导学习。后来,父亲也给我们讲到:“这一切都是缘于平日里的坚持学习,对业务的娴熟,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关爱职工平易近人

一个企业要想长足发展,需要全体职工的努力,需要领导对职工的实实在在的关爱,这样才能赢得人心。年,站上的两名职工先后患了重病。那时的粮站,刚刚才有了起色,但职工医疗还是处于亏空状态,历年欠账还没有还清,职工看病一直实行的是包月制,要拿出钱来给他们治病,其他领导们的意见也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是决定,安排他们去了西安、汉中治疗。经过及时的治疗,他们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并且给报销了大部分的医疗费,这在当时的企业里,是很难办到的。这不仅挽救了职工的生命,还拯救了一个家庭,全体职工也看到了企业的希望。

粮站还利用处在国道边的天然优势,建起房屋经营餐馆,从三郎请来了掌勺的孙师傅,孙师傅和我父亲年纪也相当。晚上,孙师傅去我父亲的房子里坐,因为天冷,父亲就让他泡泡脚,驱驱寒气,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深地感动了他,以后无论是父亲在与不在单位,他都能用心地做菜,打理好餐馆,让顾客吃得很满意。尤其是过往的司机,每次路过这里,非要去餐馆吃他的炒菜。后来父亲给我说起这事,是这样描述的,“一盆水,就把孙师傅买通了”。是啊!人,你只要真诚待他,他就会真诚给予你回报。

计划经济时代,农民都要交收公粮,夏日的天气很热,父亲就安排人员,给那些人供应好开水,并要求职工要想对待家人一样。其实,农民是最善良的,是最容易知足的。直到现在,凡是认识我父亲和我的人,见了面后都要问问我父亲的情况。

吃苦耐劳勤劳爱家

子午距离西乡县城路程较远,交通不便,进一趟西乡县城,凌晨四点就得起身,跋山涉水,还要负重步行60多里的山路,用上五个小时,一定要要赶在十点半之前,到三花石火车站乘坐每天仅有的一趟火车,常常是两头不见天(进城时凌晨四点就要出发,回去时晚上十点才能到家),让人可以想见其中的艰辛程度。若遇雨天,山路泥泞,蜿蜒崎岖,行走在黄泥巴路的小道上,黄泥黏在鞋子上,越黏越多,根本就抬不起脚,鞋子就根本没法穿得上,只能赤着脚行走(走过了这一段路,到小溪里,洗去泥巴,穿上鞋子,继续赶路)。路边的树枝草叶携带的雨水就会打湿裤子,几乎大腿以下全部湿透,尤其是天冷的时候,下了雨就更加难受。在夏季里,烈日当头,火一样的太阳炙烤的人难以招架。山路又狭窄,路边的杂草丛生,时常还会有野兽出没,蛇出来咬伤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六十里的山路,几乎很难遇到一个和你同行的人,即使遇到,也都只是相向而行,打个招呼,就匆匆地赶路去了。一路上,渴了,就喝点山泉水;饿了,也只能忍着。

就这样,近三十年里(年搬出子午),父亲在子午粮点(年去子午粮点),后又调到茶镇粮站工作(年到茶镇粮站,年搬出子午)来回往返走这段路,至少步行了二万余公里,这是完全靠着两条腿走出来的,父亲说这是他那些年代走过的“长征”路,后来父亲还写了一首诗《回趟子午难》,此诗诉说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父亲一边工作,一边还要回家种地。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家里分到了二亩多水田,四亩左右的旱地,因此父亲的休假,就是在田间劳作,尤其是夏收秋种的时节,是最重要的时节,但也是最忙、最累、最紧(时间紧)、最苦的时节,因为只有搞好夏收秋种,这一年里才有了收成,一家人来年的生活才有了保障。

有一次,父亲回家插秧,秧苗插到了田里,遇到了干旱,田里裂开了一、二指宽的缝隙,生产队抗旱抽水灌溉,父亲晚上就在一亩多的田里用脚抹了一个晚上,直到天蒙蒙亮,才将这块田抹完(用脚把裂缝抹住,以免水漏掉)。

押苕的时令到了,可老天爷还是不下雨,忙假已经到了,父亲等不住了,就去了单位(茶镇粮站),可是当天晚上就下起了雨。父亲第二天又赶回家里(七十里的山路,完全是步行),已是下午三点了。父亲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吃了口饭,就有背起苕藤去往地里押苕,临近天黑,才押完一块地,第二天,父亲又匆匆赶到了单位。

有一次,我母亲生病,父亲得知情况后,晚上要从单位往家里赶,因为路远天黑,(全是大山路,一路几十里也看不见一户人家)单位一个同事便和父亲一路同行,硬是从晚上七点,走到了第二天的天亮,走了近一百里的山路,才到了家。那些年,来回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劳累奔波使得父亲年纪大了,腿脚都落下了伤老病······这些对于一个居住在关中平原的父亲,实在是难以承受,生活中经历的困苦和磨难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尤其还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五个孩子,真的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辛劳啊!直到我们长大成人,有了家庭和孩子,在生活中才真正体会到父母那时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易和艰难啊!

勤奋好学清白为人

父亲常常教导我们也要:勤奋好学、踏实工作、清白为人、干净做事。

父亲爱学习,退休后,一直还是保持着读书看报、作息规律的习惯。每天按时起床、午休、就寝;按时观看午间半小时、晚间新闻联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zp/105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