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 年10月3日 采访地点: 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枣洼村 丰收主题: 柳林红枣 金秋,柳林县的28万亩红枣即将丰收。9月29日,随着柳林第二届红枣文化节的举办,从县城到乡村,整个柳林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中。临近国庆、中秋,红色成了柳林县的主色调,红艳艳的是飘扬的国旗,红彤彤的是红枣,红火火的是枣农的心。柳林三交镇的枣农特意用35万颗红枣铺成一面巨幅国旗来庆祝国庆,庆祝丰收,国旗的五角星用的是金黄的玉米粒。 就连通往乡间道路上的横幅都显得格外喜庆,这个写着“五谷加红枣,胜过灵芝草”,那个挂着“诗画中的晋西重镇,舌尖上的柳林红枣”……细微之处见端倪,从一个小小的横幅上,就能让人感觉到相比去年红枣文化节,柳林人对此更多的在意。用当地枣农的话来说,红枣节给他们带来实惠,让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柳林红枣的希望。10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了柳林县三交镇枣洼村进行采访。 留守贫困户在家门口挣上了工资 柳林县的三交镇枣洼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枣村,多亩的枣树林将整个山村围在中间,村里村外有着漫山遍野的枣树。从黄河岸边的三交镇,开车顺着新修的扶贫公路一路走,不到20分钟就能到达枣洼村。 村里郁郁葱葱的枣树林间,一颗颗红艳艳的枣儿缀满枝头。10月3日,正在红枣采摘园忙碌的村民高扬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在县城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说要放假了,让高扬科到城里住几天,看看孙子享享天伦之乐。高扬科黑黢黢的瘦脸上浮出了笑意,嘴里却抱怨着:“你看我这能走得开?县里搞红枣文化节了,这几天正是人多了,忙得走不开啊!” 今年63岁的高扬科是枣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跟红枣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去年开始,他负责管护村里的红枣林示范园。一年下来,光靠在采摘园打工,高扬科就有近2万的收入。“以前村里穷的时候,路边的枣红了有外地人路过摘两颗吃,村里人都要跟人家算钱,现在你随便摘,没人管,光村里采摘园打工一天能挣块,谁还算那几个枣了?” 枣洼村曾是柳林出名的贫困村。年整村脱贫前,全村户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由于地处山区,村里全部是山地,没有别的只适合种枣。前几年由于当地红枣产业不景气,村民们不得不另寻出路,甚至有村民将种植了几十年的枣树砍掉,种植别的庄稼。 这几年,柳林县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村里大多数贫困户依靠产业扶贫、技能培训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村里还有一部分上年纪留守的老人,一辈子只会种地,不愿意离开村子。年,柳林县的振兴农业联合有限公司在枣洼村流转了土地,建起了红枣管护示范园。公司和村里留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入股分红协议。像高扬科这样有红枣种植经验的贫困户还可以在自家的流转红枣林地就业,每天的工资是元,打工的都是像高扬科这样年纪大又不愿意出门的留守老人。去年高家沟乡卫家洼村72岁的贫困老人卫增福,修剪红枣树两个月,收入元。 高扬科特意指着采摘园里一棵挂着木牌的枣树让记者看,颇带些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县长认养的枣树,管护人就是我!昨天县长过来的时候,现场给了我块的认养费。”木牌上写着枣树的树龄、产量,种植人是高扬科,认养人是刘惠民。采摘园里很多枣树上都挂有类似的牌子,表示已经有人认养。认养枣树是柳林第二届红枣文化节的活动项目之一。认养相当于提前预订,枣树当年产的红枣由当地合作社或者农业公司采摘装箱后邮寄到认养人指定的地方,既方便城里人吃枣又保证了枣农的收入。 高扬科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不在身边,老伴早些年过世,他一直靠种十几亩的枣林和打零工生活。“我们这辈的人对红枣都有感情了,离不了。小时候枣就是救命粮,饿了全靠吃枣,后来孩子上学和家里开销,都是靠每年打的红枣。前几年一到枣红的时候就下雨,枣烂了卖不上价,看着心疼没办法。这两年儿子劝我到城里住了,我不想去,啥时候伺弄不了枣树啥时候再说。我们合作社(指振兴公司)不赖,干一天活元,虽然不如人家在外打工挣得多,可我们这年纪又没啥手艺,出去也不一定能找下合适的。” 柳林红枣的振兴之路 柳林红枣闻名全国,红枣也一度成为柳林最具标志性的特产。枣树在柳林被称作“铁杆庄稼”,有着千年以上的漫长栽培史。柳林全县红枣林成林面积28万亩,主要分布在三交镇、高家沟乡、石西乡、薛村镇、孟门镇等沿黄五乡镇。年,辐射秦晋两省六县、年交易红枣量逾万公斤的柳林县三交镇,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红枣第一镇”。 柳林沿黄百里红枣林带年平均盛产红枣万公斤。全县有余家中小规模型红枣深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原枣1.2亿斤,加工生产有蜜枣、贡枣、滩枣等二十余个初加工产品,红枣产业及其相关连带产业的年产值大约在5亿余元左右,是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传统依托。 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外地红枣冲击等原因,柳林乃至整个吕梁地区的红枣产业受到了严重打击,昔日的金疙瘩成为了鸡肋。辛辛苦苦打一天枣,算算人工都还亏本。很多枣农不得不任由红枣烂在地里。 柳林县林业局长高治安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我就是柳林人,从小吃红枣长大的,小时候容易饿,遇到家里没吃的,抓两把红枣就能垫肚子。我们这的老人,一直都把红枣当做‘救命枣’,没粮食的时候就靠红枣活命。柳林人不论大小,都有红枣情结,谁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柳林红枣没了。” 年,柳林县开始全面实施红枣振兴战。在工矿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具有柳林特色的“以工补农”政策撬动下,柳林县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产业扶贫路子,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联合体+基地+农户”的运作与经营方式,推进新品红枣林栽植、老枣树高接换优、红枣品种改良、裂果防治以及红枣饮料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全面加快枣业转型升级发展步伐。 柳林县政府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着力打造3类示范园区共2万亩。目前已经建成包括枣洼村示范园,石西乡前焉村两河口示范园、三交镇枣洼村示范园、三交镇红灵芝示范园、三交镇达滋红枣示范园、高家沟乡高家沟示范园、高家沟乡王家塔村示范园等20个标准化管理示范园。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年,柳林当地11家省市级红枣龙头企业和20家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组建了柳林振兴农业联合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红枣、核桃、小杂粮等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联合公司。 公司的董事长高锁平从事红枣经营30多年。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以红枣为主的柳林农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加上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青壮劳力大龄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户逐步放弃枣林。因为缺乏必要的管理,柳林红枣品质每况愈下。柳林红枣内部品质出现危机,赖以生存的命脉也随之动摇。基于此,振兴公司采取流转和托管等方式,集中流转土地,创建产业基地。通过公司集中管理创建红枣高标准示范基地,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技术服务,枣农负责全程管理,合力打造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用这样的方式,提升柳林红枣质量和产量。 年,振兴公司与4个贫困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入股分红协议,每个贫困户年可分红增收元。该公司又与户枣农签订了红枣林管护、土地流转合同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亩,为每户贫困户每亩提供管护资金元,有机肥公斤,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病虫防治、绿色认证,最后由公司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商标销售。公司与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合同,贫困户通过销售农产品户均可增收元。自成立以来,已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该公司不同基地就业,男劳力月均增收元,妇女劳力月均增收0元。 除了振兴公司这样的企业联合外,柳林县三交镇高家山刘阳平也回乡成立红枣合作社。年,他将薛王一号大酸枣品种嫁接到柳林木枣树上,用新品种开拓柳林红枣市场,他种出的酸枣平均价格一斤在15元以上,还在树上就早早被客商预订。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的20户贫困户靠种植红枣脱贫。 柳林县三交镇沙坪则村山头的5个村民带头成立了红灵芝鲜枣开发专业合作社,他们打破红枣传统栽植模式,通过矮化密植进行大棚栽植,让枣树住进大棚,从而解决了雨季烂枣的问题。他们的大棚红枣,贵的一斤能卖到20元。目前,该合作社与户贫困户口人长久合作,实现产业脱贫。 柳林的农林专家刘笑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在整个红枣行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柳林县连续举办红枣文化节就是强心针,让柳林人看到红枣产业的希望。保护和振兴柳林红枣的路既长且远,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我相信红枣节就是一个契机,柳林红枣振兴的契机。”
编辑/张倩责任编辑/李金亮审核/李勤
声明:本发布是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转载文章或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发布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