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字?阅读需要5分钟]
文/图腾
桥,因水而兴
柳林桥横跨于滏阳河上。滏阳河在元代以前曾是漳河的支流,从磁县即汇入漳河,不流经邯郸县。元初,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基于防洪和农业灌溉的考虑,将滏阳河实施了截流改道。自此滏阳河水从漳河口一路北上,泽披后世于邯郸县、永年县等地。如今磁县南开河、北开河这两个村名来历一定与此有关,当年的改道引流处就在这里。当然,这段历史不足以说明元代以前没有柳林桥,只是当时即便有桥也不是横跨滏阳河而已。到了明代,在滏阳河改道的基础上,磁州知州张梦辅命百姓拓宽滏阳河以通船,自此滏阳河有了漕运,成为通商繁华的开始。据民国邯郸县志记载,当时沿河的张庄桥、柳林桥、苏曹桥等码头均设有煤炭转运货栈,磁县和峰峰的煤炭、山西的铁货、涉县的山货等依靠船运可以直抵天津。由此可见滏阳河当年的繁华程度。
滏阳河上现存的古桥大多可以追溯到明朝甚至元朝,这一定与郭守敬的改河道和张梦辅的拓河通航有关。这些桥无论是当时已经存在的还是重修、新建,一定要满足几个条件:一、地理位置处于繁华区域或交通要冲。二、附近堤岸和水深要适于设立码头。三、桥的跨度要满足滏阳河拓宽、高度要满足下方可以行船。无疑,柳林桥除了满足这些条件外,第一条应该是最重要的加分项。
今日滏阳河
柳,择水而聚
“柳林桥”是桥名也是村名,村东依次还有中柳林和东柳林两个村庄。这些村名都嵌有“柳林”二字,看来柳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很早以前,此地确实是一大片柳树林,村庄因此而得名。柳,尤其是垂柳,因为喜光、喜水的原因多在河流两岸栽植。邯郸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的邯郸十景有“滏川新柳”,光绪年间的则是“沿堤柳色”。“滏川”当然是指滏阳河,而“新柳”可以理解为逢春吐绿的柳也可以理解为新近栽种成了规模的柳。我宁愿理解为后者,因为若干年后的光绪年间已经是滏河两岸蔚为壮观的“柳色可餐”了。看来,河、柳、桥在柳林桥这个地点的交汇并非偶然。
柳林桥
桥,柳林之桥
“柳林桥”是桥名也是村名,村东依次还有中柳林和东柳林两个村庄。这些村名都嵌有“柳林”二字,看来柳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很早以前,此地确实是一大片柳树林,村庄因此而得名。柳,尤其是垂柳,因为喜光、喜水的原因多在河流两岸栽植。邯郸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的邯郸十景有“滏川新柳”,光绪年间的则是“沿堤柳色”。“滏川”当然是指滏阳河,而“新柳”可以理解为逢春吐绿的柳也可以理解为成规模栽种的新柳。我宁愿理解为后者,因为时光流转过后的光绪年间,滏河两岸已然是蔚为壮观的“柳色可餐”了。看来,河、柳、桥在柳林桥这个节点的交汇并非偶然。
如今遥想一下当年滏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滏阳河的源头那里,峰峰黑龙洞的山泉奔涌而出,沿途接纳小溪、支流一路奔流汇聚成河。两岸的杨柳随风摇曳,树影婆娑。河面上商船在忙碌地穿梭,田野耕夫在挥汗如雨中挑水灌溉,岸边洗衣的妇女在低声说笑,戏水的孩子在波浪中嬉戏玩耍。桥下船工的号子与桥上贩夫走卒的叫卖相闻,深水静流的滏川与低垂不语的柳荫交织勾绘出一幅美丽图画。也许为了纪念于此,从古至今附近许多地方都以柳林来命名,时至今日,周围的社区、单位、商店还是习惯如此。附近著名的龙湖公园是柳林闸的所在地,公园在建设落成以前一直被称做“柳林公园”,直至建成以后改名为龙湖公园。
柳林石桥
柳林桥是邯郸市区最著名的古石桥。解放前乃至和平桥、人民路桥建设以前,这里是邯郸县城跨越滏阳河的主要通道。彼时的柳林桥位于邯郸县城的远郊。如今柳林桥一路向西的道路依次被称作向阳路、土山前街、城南街,这同一条街上三个不同的名字代表了它们不同的建设年代,也揭示出邯郸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路向东、向东。
随着邯郸城市的不断扩张长大,柳林桥不知不觉间已被繁华街市所包围,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巨擘争奇斗艳像是在炫耀现代钢筋水泥的技术实力和艺术魅力,更像是顽皮的孩童在老者面前的撒娇与邀功请赏。现在随着其交通性的逐渐失去,这里已经变成一处游览景点,扶栏望柱上前程锦绣的描绘与祝愿、脚下斑驳石板遗留的足迹都是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祝愿。
如今的柳林桥河面加宽了,其身侧新修建了一座高大帅气的拱桥,上书三个金色大字——柳林桥。老桥与新桥石级相连,交相辉映,记述着古代工艺与现代技术的传奇,巍然静卧的古石桥留住了时间与空间。
今天的柳林桥荷开正艳,柳色愈浓。
影像记录/图腾
图途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