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一本强悍的温情之书

                          

我常常对书怀有某种恐惧。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恐惧源自我对《柳林风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

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无论厚薄,总能精确地击中我们内心深处某个平时不愿触及或根本就是被遗忘的角落,带给我们巨大的幸福与痛苦。这幸福与痛苦的体验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即便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仍然难以承受。

    

家园,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一个无论何时何地想起来都会禁不住嘴角泛起微笑的地方,一个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在这个世界上对安全的地方,狡兔三窟之外的第四窟。它是我们灵魂的避难所,是我们疲惫心灵的栖息地,多少在外漂零多年的叶子心中最渴望埋身的根儿。

家园,家园哟!

在那次以《柳林风声》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上,我和同座的勾建伟先生竟然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52页那段我在心里默念了无数遍、早晨陶醉了无数遍的文字:

家园!这就是所有那些东西的意义,那抚慰人的呼唤,那缓慢飘过的空气的轻触,那看不见的又拉又拽的小手,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

天哪,此刻,他的家一定离开不远了,他的老家,自从那天初次发现了那条河,他就匆忙放弃并再没有寻找过它!

现在,它正派出侦查员和信使来抓他,拉住他。自从在那个明媚的早晨逃离家园以后,他还从没有想过家。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生活,感受它的愉悦、惊喜、新鲜和引人入胜。现在,旧时的记忆汹涌而来,在黑暗中历历在目。他的家确实寒酸,又小,装修页不怎么样,可这还是他的家,他为自己造的家,白天工作以后他很乐意回去的家!

这个家也显然乐于和他相处,在惦记他要回来,它通过他的鼻子告诉他,哀怨地、责备地把这些告诉他;但不尖刻,页没有生气;只是带着些忧伤,提醒他家就在这儿,要他回来。呼唤很清楚,命令很明确。他必须马上服从,立即就走。

当时,我以自己普通话不好为借口,选择了用家乡话来朗诵。其实真正的原因我没有说,那就是我要借以表达对美丽家乡的怀念和对乡村童年生活的眷恋。

凝立的田园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读高中以前很少离开过五沟营,那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美丽风光的普通乡下小镇。

五沟营依洪河而建,分为东、南、北三街。

我们是东街村人,住在后营。后营因当年李自成部队路过此地,在镇上扎下五座大营,我们住的地方就是被老辈人津津乐道的后大营。

这是一条宽阔的大路,能并排过三辆四轮大马车。每到饭时,大爷大娘叔大婶子们就会端着碗从各个小过道里走出来,三五成群围成一个圈,或蹲或站,边山吹海喷边呼噜呼噜往嘴里扒拉饭菜。每当这时,小孩子们往往会比平时更加蹬鼻子上脸,在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笑骂中端着小碗野马似的的不停飞奔,玩足玩够了才想到稍微安静一会儿,把土地爷爷土地奶奶享用剩下的饭菜扒进了肚子里。

“急啥急啥?喝完这碗饭就不过了?干脆把头割喽直接把饭倒进去算了。”这样的句子过去了很多年仍然记忆犹新。

我们本来就是农村人,可是附近村上的孩子眼里,我们却是地地道道的“街痞子”——反正在他们眼里,凡是街上的孩子都叫街痞子。街痞子也是要下地劳动的,劳动虽然累一点,可是能跟着参与大人们的劳动为家里出把力,对于我们这些孩子而言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顺着前营街一直往东走,再向北一拐便是后营,顺着后营街再走不到米便是老寨墙,寨墙外面便是令很多游子魂牵梦萦的洪河。洪河水昼夜不停哗哗南流,最后注入淮河直奔大海。

解放前洪河可是我们方圆几十里的经济大动脉,往来行船昼夜不断,五沟营当年之所以被称为二上海大半是这条河的功劳。这条河的风景殊胜之处是被老辈人引以为傲的著名“景点”——一里三道弯,百步倒流水。我在那部写给家长和老师们看的的“儿童小说”《伴我飞翔》中曾对此有过详细而真实的描写:

二叔将摩托车的速度放到最慢,沿着河堤悠悠地向难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一个拐弯的地方,二叔放好车,指着前面曲折蜿蜒的洪河说:“瞧,那就是。”举目望去,只见波光粼粼的河面像一条蜿蜒的青龙,在前面很小很小的地方拐来拐去,转了几个弯才下定决心,哗哗地向东奔腾而去。说是一里三道弯也不恰当,我看最多改成半里三道弯还差不多。“百步倒流水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不明白。“来,我托你上树,你一看就明白了。”二叔说着一把把我抱起来,向旁边一棵大柳树上一举,我连忙抱住树干,跨坐在最低的那个树杈上。“怎么样?看明白了吗?”“明白了,原来意思是说在沿着河走一百步河水就会自己拐弯倒流回来呀!”“其实河水没有倒流,而是小河的方向倒回来了。”二叔纠正我。从树上下来,我反复念叨着“一里三道弯,百步倒流水”这句话,惊叹地说:“二叔,咱们老百姓真了不起,说的话像诗又像对联,真美!”

走过洪河桥,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春天是一片平静而芳香的绿海,夏天绿海中泛起热情的波涛,秋天大海中遍地金色映骄阳,冬天则冷气如马沧海如冰。这么多年东奔西走,拜名山、访大川,游走过很多地方,可回过头来想一想,梁园虽好终非久恋之所,田园美丽又为长居之家。

下桥一直往东走,便是我们的菜园、场,穿过场,便是“机井沿儿”,“机井沿儿”西半部分是瓜田,东半部分便是记载我无数童年笑声的苹果园。苹果园走到头又是一条河,我们叫它新河,其实就是官方现在所说的洪河。

在大路的北侧,大体相当于菜园和场的中间地带,埋葬着我的爷爷和奶奶。从跟在爷爷屁股后面、绕在骑在奶奶腿上长大的我,在内心深处总是不由自主地把爷爷奶奶的形象和芳草凄凄坟头融入故乡美丽的风景画卷。想起爷爷奶奶眼前马上就会浮现他们宛如昨日的音容笑貌,马上就会想到那两座永远青翠如碧的坟头,马上就会想起一望无际的原野、高大挺直的白杨,想起“一里三道弯,百步倒流水”的洪河,想起那从原野深处吹来的撩人情愫的晨风。

爷爷,那位一生与书为友、以酒为伴的瘦小的老先生,奶奶,那位哺育了整个家族、一生劳碌却没有享过孙子一天福的永远弓着腰背着手走路的老太太,他们和故乡那定格的美丽画卷一起早已深深地定格在我记忆的最深最柔软处了。

血脉中的学习因子

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回到故乡定居,就想鼹鼠对老家充满了最深沉的依恋和最真挚的爱却依然选择在外“漂泊”一样。因为,那里是我的根,是我汲取营养安身立命的地方,可是不安分的枝叶却注定要拼命往上挣扎,在把自己举向最接近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更高处。孩子终归是要离家的,这是规律。而且在我心里,还有第二个家园,那就是由我们家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

我们家在故乡单门独户,世代单传、世代赤贫,却又世代不愿意放弃读书学习的梦想。我所知道的每一位祖辈都喜欢读书,都喜欢学习一切自己不会的知识,都在为人处世方面极单纯在钻研“学问”面前极老到。

没有饭吃,就去打长工做短工,卖馒头卖面粉,只要不违背良心不犯法什么能糊口就干什么。永远都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那么的天真!他们坚信终究有一天自己家坟头上会长出一根改门换庭的蒿儿,坚信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自己的日子一定能维持下去,坚信读书和学习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脱去穷人胎换掉贱人骨,说不定那一天门里就出了个状元。

从记事起,爷爷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就只有两个——一个是背着手在街上捡垃圾卖钱买书买酒,一个是坐在院子里朗诵《三国演义》、《西游记》,旁边放着被翻成破补衬乱卷子的《新华字典》、一个捏都捏不住的小铅笔头和一个自己用废纸订成的本子。

很多人都对我每天像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一有空就从里面掏出书来读的幼稚行为惊叹不已,问我为什么那么爱读书。

我的回答总是:读着玩玩,闲着也是闲着。是的,在我和我们家的人看来,读书是最好的消遣,读书和玩儿没有本质的区别。是呀,在等人的时候,在排队的时候,在晨光明媚的早晨,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小灯烁烁的床头,不读书还能做什么呢?

说来也怪,据我爷爷说,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就告诉他,咱们家几乎从不抽烟、打麻将、赌博。这个习惯到现在还被我们很好地保持着。也不知怎的,我对搓麻打牌之类的文娱活动一点兴趣都没有,更不想学,即便学似乎也学不会,每每看到别人兴致盎然地聚在一起玩得热火朝天,我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呢?他们就会反问:为啥你读书的劲头那么高呢?我无言,众人哂笑。

也许在我们的家族基因里就隐含着“读书学习”的因子吧,这种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却顽强地代代传递,永不断链。我总是骄傲地对朋友们说,没办法,就是喜欢读书,这是我们全家人都有的本能,几天不看书心里就急得像猫抓一样,空得难受,痒得难当。

也许先祖们立下学习的门训目的很直接,那就是光耀门楣,出人头地,摆脱穷命,扬眉吐气,可是当被动的学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又由习惯逐渐成为一种观念,然后进一步内化为整个家族的训条,以致最后融入世世代代每一个人的血脉,甚至成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基因被准确地代代传承,到了爷爷,特别是父亲这一辈,读书、学习早已成为除了养家糊口、礼尊护幼之外的第三件大事,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这些问题可能连想都不用想,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儿,有什么可想的?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感谢我的爷爷奶奶,感谢早已魂归大地精神却在子辈身上永远传承的先远宗亲们!他们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家族历史是我,也必将是我的子孙最大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梦中家园可堪流连

水鼠曾经被航海鼠的远洋航行所吸引而梦想成为一名水手,结果被负责任的朋友唤醒,重归自己恬静的河边生活。蛤蟆在书中是一个不成熟的、不理智的狂热的自由主义者,可是却赢得了我们班级读书会很多家长同学的由衷喜爱。

相比而言,水鼠的自控能力要远远高于蛤蟆,因此它赢得了绅士的美名。可是,难道它心中就没有梦吗?那似乎不属于它的航海鼠的生活难道不曾让它茶饭不思、神魂颠倒吗?每个人应该有梦的。在《柳林风声》整本书中,除了“家园甜蜜”的精彩描写外,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水鼠做梦那一节。

我也有梦。

我把我的梦存放于深处最安静最幽深的角落,然后又把它复制粘贴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学生可以以一种自由高效的方式学习生活,我的学生的家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家庭成长型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作为老师的我可以按照自己喜欢同时又是最科学最高效最把学生当人最把作为老师的我自己当人的方式工作。我梦想我和我的同事,我和我的妻子儿女,我和我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家人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只是作为一种口号挂在口头上。

这梦好甜蜜。

却也难掩苦涩。

在苦涩的甜蜜和甜蜜的苦涩中,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因为心中有梦。梦是我漂泊心灵的最后一个家。

第三个家。

我常常眼含着热泪悄悄目送毕业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没有收获到真正的成就感,他们也没有从我这里得到真正有益的帮助。教育的力量实在渺小,所以我总是百倍努力地工作,带着梦的甜蜜与似乎是必败的悲壮。我常常饱含着怜爱与忧伤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这里也是我的家,我实现梦想的家。它很破败,也没什么名气,可是我爱它,没有它便没有今日的我,没有它便没有我现在的梦,没有它我的梦也不会坚持到现在。

与朋友们交往中他们常常以一种遗憾的口吻说我呆错了地方,这学校条件太差,呆在这里太窝囊了。还有的朋友以半是佩服半是恭维的口气说,你在条件这么差的学校还能做出这么大的成绩真不容易。

我明白他们的好意,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些话对我其实是一种冒犯。每当此时我就会尴尬地笑笑,不置可否,或者礼节性地附和几句。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学校再破旧也是我的家,承载了我的梦想与忧伤的家,我的乌托邦式的教育梦最终实现的地方。

这样说来我就有四个家了,一个是豫南农村那个美丽的家园,一个是祖祖辈辈共同用梦想和倔强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一个是我的以自由和优效为最高目标的教育之梦——我的第二个精神家园,还有一个就是我每天工作着生活着烦恼着快乐着劳累着的房舍破旧的学校。狡兔三窟,无极四窟。这四个家园少了那一个都不行。真的不行。

一花一世界,一书一乾坤。

微笑着轻轻合上书,缓缓舒出一口气——

家园甜蜜。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点一下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百癜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yy/76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