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盛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盘子是一种制作精美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被人们称为放大的神阁子。活动时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廿六,前后长达半月之久。以元宵节为高潮。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盘子会为主要载体的柳林县盘子会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3届。
柳林盘子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晋西地区汉族民间年俗文化品牌,它以古朴的黄河、黄土风情和独特的人文地域特色,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中外民俗专家誉为东方狂欢节的古老社火活动,是世界民俗文化宝库珍贵的人文遗产。
柳林盘子会的盘子是盘子会的核心和主要载体。盘子是古代祭盘的俗称。盘子会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汉族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盘,将汉族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活卯活鞘,易装易拆易保存。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一般高约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单层或双层,内分几个神龛,供奉天官、财神、观音等神像,凡是常见的庙宇神灵,几乎全部供于一座阁楼之中。盘子的绘画主要分布在内装板上,主要以各种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神话传说为主。如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麒麟送子、观音菩萨、二十四孝图等。因此,它实质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浓缩性寺庙。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汉族民间祭祀场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很受民众欢迎。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盘子会。盘子的建筑材料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料制作而成。它不仅总体结构合理,而且装饰工艺古香古色、精美绝伦、令人叹服。盘子会保留、传承了民间社区组织,以每座盘子为核心,由一名主人家(社首)和七八名纠首组织社家,负责筹集钱资、搭盘、出盘、祭祀、娱神、卸盘等活动,社家每年轮换,民主推选、民主自治,是乡土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在盘子边搭起煤塔并点燃,祭拜后围着火堆扭秧歌,多时人数可达四五万,场面非常壮观。伴随着盘子社火,伞头秧歌、会则、唢呐吹奏、转九曲、天官会、火炉则等一系列活动,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盘子会是我县民俗文化活动的百科全书,以盘子为核心和载体,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众多汉族民间艺术和技艺,而且通过祭盘的相关活动,能够化解纠纷,增强民众团结与互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