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老虎盘子会扎马角奇特的山西元宵民俗

每年的元宵节在潞城市北舍村要上演一种叫“耍老虎”的古社火,当地人又称“老虎吃王小”。这一民间社火流传久远,起源无考。

这种民间社火在长治周边县区独一无二。故事情节是:王小和伙伴上山打柴时遇见老虎,王小被老虎吃了;王婆到县衙告状,县官升堂为民伸冤;后命打虎将李能上山捉虎;老虎被捉到公堂之上,俯首认罪,愿服侍受害老人,代子行孝。

旧时,耍一场老虎,需要演员很多。老虎扮演者2—4人、县官扮演者1人、王小扮演者2人、王婆扮演者1人、拿虎者1—2人、打场子(耍火蛋)者1人、衙役扮演者4人、操持锣鼓家伙5人、跑灯者9人,像一个小型的话剧团。挑选的舞虎、拿虎演员要求是青壮年,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这班人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集中排练,一直排练到正月十三晚上演出为止。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晚上在本村演出,十六后到外村演出。另外,服装道具需提前准备妥当,有的道具年前就得准备,尤其是糊老虎头,做老虎皮。虎头在一个草筛(直径0.8米左右)上糊满多层麻纸,晾干后,用黄、黑、红、白等颜料画出老虎的形状。虎眼制作难度大,要求活灵活现。20世纪70年代后,虎眼制作改用手电筒,虎眼明亮刺眼,很是好看。

吕梁柳林县,几百年来流行一种独特的元宵节社火——“盘子会”,其载体就是令人瞩目并啧啧称奇的“盘子”(亦称“盘则”)。

虽然山西许多地方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却唯独柳林有盘子会风俗流传;柳林县所辖5镇20乡中,也仅有柳林镇、穆村镇的锄沟、田家沟、沙曲村、康家沟、杨家坪等村社有“盘子会”文化传承。

柳林“盘子会”活动的社区内,至今保留着明清以来民间纠首的组织形态。盘子由村镇社区决定创建、维护,由纠首主持祭祀、展示相应的社火活动。每年正月上旬由上一年轮换的纠首负责整修盘子,正月十二将盘子从库中运往既定地点组装、摆供,于正月十四晚至正月二十之间供人祭祀、观赏,有的地方要延续至正月二十五“天仓节”以后才撤盘。所有活动费用由社区内每家每户出资维持,多少随意,但村民往往不甘落后,诚心相助。

柳林“盘子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围绕盘子这个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垒旺火、表演“弹唱”、戏剧曲艺、扭秧歌等活动。几百年以来,已成惯例。如今,“柳林盘子会”与“弹唱”两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盘子的外观可以用“缩小了的庙宇,放大了的神龛”来形容。长三米至五六米,高二米多至三四米,形状如三开间的庙宇,屋顶有檐有脊,构架有梁有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中间摆设各式面供。穆村镇沙曲村雷家前头(村名)的盘子是目前保存最为古老的一座,制作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其余各村盘子总计一百多座,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制作。

以下7幅照片,就是正月十二下午,沙曲村雷家前头村民们组装、摆设清代“盘子”的现场状况。

“盘子会”在当地百姓生活中举足轻重。每年元宵节前,柳林县城的年味愈发浓烈,过年期间的各项礼仪和禁忌基本结束,人们紧张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看盘子、听弹唱、扭秧歌,是百姓最好的休闲娱乐方式。新婚不久的小俩口和期盼生育子女的夫妇更是热情高涨,踊跃前往,乘着月色从盘子后侧的小门窗探进手去“偷”几枝面鸡鸡,虔诚默诵后直接回家。这就是当地流传多年的“偷面鸡”风俗。百姓认为偷取面鸡后回家吃掉,来年可以生个大胖小子,如果来年真的怀孕,还要虔诚地前往“还供”。

盘子名称的来历,民间流传多种说法。有的说,早年供神用木盘盛放供品,这种木盘后来越做越复杂,遂演变成明末清初的盘子;有的说,盘子是指一块场地,是进行祭祀、演戏和歌舞的一个空间;有的说,民间流行祈子风俗,盘子就是“盼子”的讹音或谐音,久而久之便俗称为“盘子”。

历史上,柳林地域长期归属离石、中阳等县,年才建置柳林县。当地风俗中有“小子会”流传,明清时已十分盛行,其文化特征与“盘子会”基本相同,应视其为“盘子会”风俗之源头。“小子会”活动场所也以县城为中心,以街巷为单位推选纠首负责收集费用,组织人力,搭建神棚。神棚前用柏枝搭彩门,正月十四下午垒旺火、献供品、挂彩灯,夜幕初降便燃起旺火,烧香燃裱,举行祈子或还愿仪式。棚前彩灯锣鼓、秧歌弹唱,热闹非凡。凡是没有儿子的夫妇争先点燃头炉香。妇女们要等到深夜旺火残灭时,围着旺火烤枣山。正月十七拆除神棚时,供品即被人们分取。

“小子会”表现了民间百姓祈子祈福的心理愿望,融社火、信仰、工艺美术等民间文化为一体,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大餐,数百年传承不绝。在资源丰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柳林县城周边,“小子会”风俗得以继承、发展并演变成后来的“盘子会”风俗,临时搭建的神棚演变成了展示民间工艺的固定盘子,其“盼子”的文化含义一直保留至今,强烈而持久地表达着民间百姓追求民族兴旺的理想和珍视生命的观念。

扎马角上马

公开资料显示,“扎马角”活动主要分布在临猗县黄河沿岸的数个村庄,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原为祈雨,后演变为求吉驱灾的社火活动。

活动分为上马、跑马、下马。“上马”指汉子们用筷子粗细的钢钎从脸部穿过,成为“马角神”。“跑马”为“马角神”边奔跑边用麻鞭抽打众人驱邪。“下马”指“马角神”拔掉铁钎。

因孙吉村没有寺庙,“马角神”们省略了祭祀环节。在其他村庄,70岁以上的老人会向寺庙里的财神或者娘娘神敬奉羊头、猪头和白酒,祈祷风调雨顺。

上午10时许,一名汉子将铁钎穿出脸颊,宣告大戏开启。锣鼓喧天,鞭炮开道,在上千名观众的围观中,十四名汉子集体前往村民家“踩院”。

到达村民家中后,主人向天地敬奉肉食和白酒。一名汉子脸插铁钎,在厨房、卧室等处挥舞麻鞭以驱赶晦气。老人和孩子则站成一排,迎接“马角神”的三次鞭打。而严继民因独插两根铁钎被村民尊为勇士。在行进中,胆大的村民会嬉笑着摸“马角神”的屁股,引对方鞭打,以求吉驱灾。这场“扎马角”活动持续到当天下午16时许,“马角神”们拔下铁钎,喝水、吃饭,清水有时会从伤疤喷出。

大多数马角神是南赵村村民,约70余名,年纪最长者已70余岁。当地网友“风烟”曾多次拍摄“扎马角”活动。

山西运城历史悠久,文献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此地胡汉杂居,民风彪悍,为三国名将关羽的故乡,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彪悍的风俗,如“扎马角”。

“扎马角”活动主要分布在临猗县黄河沿岸的部分村庄,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原为祈雨,后演变为求吉驱灾的社火活动。活动分为上马、跑马、下马。“上马”指汉子们用筷子粗细的钢钎从脸部穿过,成为“马角神”。“跑马”为“马角神”迈着马步边奔跑边用麻鞭抽打众人驱邪。“下马”指“马角神”,即拔掉钎子。

扎马角跑马

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风景的行走王清茗行走山西









































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表皮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yy/55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