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子作为柳林县特有的一种民俗性载体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有着突出的民族性和民众性,日前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盘子起源“盘子会”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满足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需求,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这种浓缩的庙宇活卯活鞘,从而就有了盘子。
盘子构造易装易拆易保存,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一般高约三米至四米,呈现出四角或六角,分为单层或多层,内设数个神龛,供奉天官、财神、观音等神像,凡是常见的庙宇神灵,几乎全部可以供于一座阁楼之中。盘子内部装饰精雕细刻、油漆彩绘,绘画主要分布在内装板上,以各种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如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麒麟送子、观音菩萨、二十四孝图等。
盘子功能关于盘子会的功能,柳林民间有许多说法,但最主要的功能是求子。不生育或想生儿子的人家,就会去偷盘子里供献的面塑,有的偷一对“小鸟”,有的把“枣囤囤”盖子偷走。如果来年心愿得偿,他们就会用几倍、几十倍的供品来还愿,同时还会在盘子的周围挂上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灯笼上写的最多的就是“有求必应”。
盘子管理盘子会的管理、保留和传承了民间社区组织,以每座盘子为核心,由一名“主人家”(社首)和七八名纠首组织社家,负责筹集钱资、搭盘、出盘、祭祀、娱神、卸盘等活动,社家每年轮换,民主推选、民主自治,是乡土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
盘子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全国各地慕名到柳林的人们徜徉在一座座盘子之间,感受当地独特的民俗氛围。每当夜幕降临,在盘子边搭起煤塔并点燃,祭拜后人们围着旺火扭秧歌,场面非常温馨、壮观。同时,当地的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也在这一时段掀起了高潮,伞头秧歌、唢呐吹奏、转九曲等活动纷纷亮相,人们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目前,柳林有各类盘子二百余座,县城有一百二十余座,穆村有八十余座。现存最古老的盘子是清光绪二十六年()穆村沙曲的木刻盘子。柳林县最大的盘子制作户是穆村的王兴地,全县能独立完成盘子制作的仅四五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