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街道的建置和境域
明清时期,胶济铁路以北及路南前斜沟、后斜沟、小义田属关厢乡,其余属西锦乡。民国,分属第一区和第八区。年3月,建枣园人民公社。年9月,改为县辖镇。年12月,撤镇设办事处。年,辖36个行政村。年,辖3个管理区、36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年,辖区面积51.05平方公里,辖4个管理区,3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办事处驻地枣园。位于区中部,东邻明水,西接龙山,北与绣惠、宁家埠交界,南同圣井街道办事处毗邻,总面积50.8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为山前倾斜平原。全区最大季节河西巴漏河流经办事处。土特产有富硒大葱和圆铃大枣,常年设有蔬菜批发市场。矿藏资源有铝土和煤炭。○九公路、潘王公路、济青公路、章丘大道穿越境内。枣园街道行政村村名由来
垛庄
据牛王村碑载:“明万历年间(~年),就叫垛庄,”含义无考。
朱各务
该村含义有两种说法:一、季官庄《胡氏族谱》载:“朱、郭二姓建村于四面凸起中间凹陷的地方,村势宛如寨坞,故名朱郭坞。”后演变成朱各务。二、古代曾在此设过烟酒税务机构,故名朱各务。
张辛
该村原名辛庄。明初,张姓迁居于此,改名张辛庄村。
牛王
据明万历年间(~年)重修庙碑(现存宋纪成家)载:“那时就叫牛王村”,含义无考。
吉祥
据清康熙年间(~年)《重修关帝庙碑》载:“以吉祥嘉言命村名。”因该村在朱各务以东一里许,人口相对较少,附近村庄相沿成习地叫该村为小朱各务。
石皋
明初,李姓由枣强迁来西巴漏河畔建村,村东地势较高多乱石,“皋”字在字书中做水边解,因此取村名为石皋。
史家
明洪武七年(年),史姓兄弟二人由黎阳迁居直隶枣强,又从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王曹
明洪武七年(年),王、曹、于三姓由枣强迁来建村,名北曹庄。民国年间,因王、曹两姓家大人多,改村名为王曹庄。
万辛
康熙末年,万姓省试中了一名举人,改村名万家新庄。年公社化后,简化为万辛庄。
庆元
原名半壁店。据庙碑(现无)载:“清嘉庆年间(~年)重修庙宇时,改名庆元庄。”
温家
据明万历年间(~年)碑文载:“此村原名温官村”,村西有温家坟。后村名沿革为温家村。现已无温姓,但村名沿用至今。
胡迪
明洪武年间(~年),胡姓建村,以姓氏命名胡家庄。
辛旺
据明万历年间(~年)碑文载:“那时就叫辛旺村。”
曹庄
明洪武年间(~)年,曹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明山
原名孙官庄店。误听成孙逛店。居民嫌村名不雅,因村位置恰在明水、龙山中间,年改村名为明山村。
北皋埠、南皋埠
据庙碑记裁:“明代建村,村南摩天岭有清泉,泉水北流经过村南注入西巴漏河,故村名北清泉。”清末,泉水枯竭。又因村居西巴漏河土岗上,改村名北皋埠。
大站
明末,仇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在柳林旁建村,故名柳林寨。年枣园寺火车站建成后,改名站里。后因村南有一小村名小站,遂称大站至今。
大义田
明初,刘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于平陵城的义地(公共墓地)旁,故名义田村。后发展成两村,该村较大,故名大义田。
小义田
明初,皇甫氏从枣强迁来建村,村址恰在平陵城的义地(公共墓田)旁,故取村名义田村。后发展成两村,该村较小,故名小义田。
后枣园
明永乐二年(),史姓从本镇史家庄迁来,在枣林旁建村,名枣园村。后发展成两村,该村在北,故名后枣园。
贾庄
明洪武二年(年),以贾姓为主由枣强迁来建村,定村名贾庄。贾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洛庄
原名禄家庄。民国初年,土匪横行,一股土匪进到村前石崖头真武庙前停住,未进村。因而避免了一场灾难。人们盛传是真武大帝用袖子挡住了,才落下了这个村庄,后来改村名为洛庄。
季官
名称含义无考。
东类、西类
据村庙门石刻载:“宋代类氏兄弟建村”,兄名类大公,故名类大公庄。老大住村西,老二住村东。后洪水将村冲为二段,东边的叫东类,西边的叫西类。
白塔
原名小辛庄,原址在村北约米处。相传明代遭地震,全村塌陷,迁现址重建家园,改村名白塌庄。后因“塌”字不雅,再改名白塔庄。
北毕
明成化年间(~年),田氏由枣强迁居此地,村名北庄。清末,改名北毕家庄。
前斜、后斜
据碑文载:明万历年间(~年),李姓由枣强迁此建村,名果子庄。清乾隆年间(~年),因村东南有一条沟,改村名斜沟庄。清乾隆四十五年(年),《大清重修五盛堂记碑》载:“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东八十里斜沟庄。”后发展成二村。
三田(崔家台庄、韩家台庄、黄家台庄)
崔、韩、黄三姓建村于高阜土台上,故名。
马芦
明洪武年间(~年),马姓从直隶冀州迁来建村,名长青庄。民国时改为马历古村,含义无考。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马芦庄。
干桥
该村原名水平庄。村西有条大沟,洪水暴发,常淹没农田。后村民挖沟排水,沟上建桥,以为纪念,改名干桥村。
上河洽、下河洽
明初,仇、赵二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于西巴漏河的大崖上,取名河洽下庄。后发展成崖上、崖下两个村。
陈家
明永乐二年(年),陈、黄二姓由枣强迁来建村,因陈姓户多,以姓氏命名陈家庄。
喜欢我的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