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冬至
传承文化
前言12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为感受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增强家庭和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柳林小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情暖冬至传承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框架
学科融合
为了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各科老师积极行动起来,充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冬至的寓意。
班主任老师讲解冬至的习俗
冬至习俗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北方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舍药留下的。通过班主任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对冬至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美术老师指导手抄报
音乐老师指导唱《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综合实践老师讲解冬至的来历
冬至来历
冬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能测定出了冬至。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学生们由此了解到冬至的源远流长。
语文老师讲解冬至故事与诗词
冬至诗词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美食小能手
充分利用家长、社区有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包饺子、汤圆和做鸡蛋饺(用鸡蛋做皮来制作的特色饺子),孩子们用心制作,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
包饺子
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里,演绎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孩子们用紫薯、南瓜、红薯、菠菜汁还有生粉,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饺子。粉的、绿的、紫的、橙的饺子,在冬至时节看起来格外的赏心悦目。
包汤圆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冬至吃汤圆这一习俗,感受传统文化气息,家长教孩子们包汤圆,孩子们学习体验民族传统文化,一揉一搓小面团变得圆滚滚,孩子们也露出了充满成就感的烂灿笑容!
做鸡蛋饺
同学们别出心裁地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了鸡蛋饺子,焦黄的鸡蛋饺子,尽管它的外形可能并不算漂亮,味道并不算顶尖的,但是,当看到它的时候,洋溢在我们心里的是满满的满足,那是学生们的成果,是学生们劳动的见证。
书画小能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认知,提高各方面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亲手绘制“九九消寒图”,通过抄写冬至的诗词让学生对冬至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绘制九九消寒图
九九图中最雅致的就是素梅图了。先画一枝素梅,每朵花九个花瓣。每天涂一瓣,涂完所有花瓣,就得到了一幅美丽的九九消寒图。孩子们通过亲手绘制九九消寒图,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绘画水平,而且让学生们对冬至的习俗有了更多的认识。
写冬至诗词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故事等元素,我们在不同节日中让孩子学习并体验它们的文化。学生们在书写冬至诗歌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朗读诗歌的兴趣。
画手抄报
用别出心裁的“冬至手抄报”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了“冬至绘本故事书”,用自己的行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剪雪花
窗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中华的文化财富。它装点了我们的环境,又给我们的生活营造了浓浓的热闹喜庆的氛围。学生们亲自动手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美丽极了。
送温暖我最行
在冬至这天体验了制作美食的快乐,还把温暖的饺子送给了环卫工人和警察叔叔。孩子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善良的心和有爱的举动,在寒冷的冬天里温暖了众人的心。
走进身边人
走进敬老院
走进敬老院,学校携手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关爱老人,并亲手包饺子、包汤圆,不仅体会了劳动的意义,更能够培养孩子们关心爱护老人的情感。
在活动过程中全体同学围在一起包饺子,尽管气温很低,包饺子的材料很冰,手很冷,但是同学们还是克服重重阻碍,乐在其中。
当冬至日的一缕阳光照射在我们的身上时,我们的身体被照暖了,当一桌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我们的心被温暖了。热腾腾的饺子吃进去,胃里满满的,心里暖暖的,整个冬天也暖暖的。
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互助合作意识,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给每一位同学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冬至
冬至来临喜乐多,爱心饺子暖心窝:
韭菜馅儿味儿美,萝卜馅儿益健康,
蘑菇馅儿财源滚,三鲜馅儿家和美,
多种馅儿齐上阵,全家冬至乐悠悠。
END策划:德育处
撰稿:王英玲
编辑:任静娜
组织与摄影:二年级团队及家委会成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