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朋友没来过绥德,就把这篇文章甩给

  中文名称:绥德县   外文名称:SuideCounty   别名:秧歌之乡,唢呐之乡,石雕之乡,旱码头等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榆林市   下辖地区:名州镇、薛家峁镇、崔家湾镇、定仙墕镇等   政府驻地:县人民政府驻名州镇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陕北中部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户籍总人口36.5万人(年)   方言:陕北方言-绥德话   气候条件: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汉画像石展览馆、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郭家沟村、党氏庄园、合龙山等   火车站:绥德站   车牌代码:陕K   特产:高粱、糜谷、黄豆、玉米、小米等   行政代码:   名人:马尔赤、范子文、崔曙光、赵海宽,李增恒,白纪年,刘玉厚,郑翔玲等   文化遗产:扶苏与扶苏墓姜氏庄园疏属山等。   GDP总量:54.5亿元人民币(年)   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元(年)   铁路:太中银铁路、包西铁路   红色旅游:革命老区历史沿革

绥德其名始于北魏时期,取“绥民以德”之意。据《绥德县志》:绥德“金州名,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德城,金升为州,因城旧名也。”清道光二十八年,江士松手书“天下名州”四个大字,每字1.5丈,宽1丈,故后名“天下名州”。

隋末唐初元宝元年(公元年)撤州设上郡,宋熙宁三年(公元年)改绥州。年复设绥德县。

绥德历史

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境内出土文物的推断,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定居,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量的人类在这里生息,遍布于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土语米面场)充分说明这一点。

上古为五龙氏地(人皇之后,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兄弟五人乘龙上下曰五龙氏)。

夏、商为雍州之地(禹分天下为九州,雍为其一。)

周为荒服之地(周天子划侯国为甸、候、宾、要、荒五服戎狄为荒服,见《史记·匈奴传》)。

春秋先为赤翟(狄)、白翟共居之地,后只居白翟(见《史记·匈奴传》、《春秋》、《史记·晋世冢》)。

战国属魏上郡。(见《史记·匈奴传》)。后上郡归秦(见《史记·秦本记》)。后属赵为肤施(见《史记·赵世冢》·《史记正义》)再后又属秦仍为上郡(见《史记·秦本记》、《史记·赵世冢》)。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始皇帝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上郡为其中之一。今绥德为上郡(见《括地志》、《元和志》、《寰宇记》、《广韵》、《通鉴辑览》等)。上郡辖肤施、高奴、雕阴、阳周等县(肤施城在今县城,一说城东之义合,另一说城东南之铁骑坪),值得一提的是,此处为秦公子扶苏自尽和埋葬之地。

汉高祖元年(前年),项羽改上郡为翟国,由其所分之翟王董翳管领,翟国都于高奴。

汉统一全国后,沿袭秦制。汉高祖二年(前年),翟国地归汉,汉仍置上郡、肤施县。上郡治肤施统领肤施、独乐、阳周、白土、奢延、高奴等二十三县(见《汉书·地理志》)。

新莽时,改上郡为增山,增山领上陵广信、积粟、卑顺等十四城。

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增山复为上郡,隶并州。治肤施。上郡领肤施、白土、奢延、雕阴、定阳、高奴等十城(见《后汉书·郡国五》)。

汉永初五年(年)零羌占上郡地,上郡治所遂徒于衙(今白水),永建四年(年)上郡归旧土。永和五年(年)冻羌侵上郡地,上锦治所徙居夏阳(今韩城)。中平元年(年)前后,羌胡大掠上郡,上郡郡治又徒迁(见《后汉书·顺帝记》)、《晋书·地理志》。

建安十八年(年)上郡改入冀州管(见《晋书·地理志》)。

晋初隶并州,无建置,有时仍曰上郡。永安年(年)后,匈奴、羌氏不断占领,故较荒乱。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年)后,入大夏赫连勃勃之吴儿城。(见《元和志》。吴儿城在今四十铺附近,一说在城西二十五里吴儿砭一带)。

北魏(--),拓拨氏建魏,实行州、郡、县制。在今县东界设政和县,县东部属之。今县西则属魏平县(治所在今子洲县老君殿一带)。政和县与魏平县均属东夏州之朔方郡。(见《魏书·地形志》、《陕西地理沿革》)。

西魏(--)的行政建制因循北魏。因局面混乱,废设无常。废帝元年(年)在今县城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在今县东(义合一带),设安宁县,县东南(崔家湾或河底)设安人县。绥州辖三郡:安宁郡、安政郡和抚宁郡。安宁郡辖六县:上县、安宁县、安人县、绥德县、延陵县、城中县。此期三级并置,上县既是州治又为郡治。(见《隋书·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隋书·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

北周(--),仍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另在县东部置义良县。绥州领四郡:安宁郡、安政郡、绥德郡、抚宁郡。安宁郡领七县:上县、安宁县、良乡县、安人县、绥德县、延陵县、城中县。(见《隋书·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

隋(--)初实行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不久改绥州为上州,三年()撤消上州设立雕阴郡。开皇三年改安人县为吉万县。大业元年撤安宁县、吉万县、义良县,并入上县。雕阴郡领十一县:上县、绥德县、延福县、大斌县、儒林县、开疆县、抚宁县、真乡县、开光县、银城县、城平县。大业十三年()梁师都称帝,今县城属梁国。(《隋书·地理志》)

唐(--)实行道、州、县虚三级的行政制度(因道是监察区域,不是真正的一级行政区域,故称虚三级)。唐初今县地梁师都占据,唐武德三年()于延州丰林县侨置绥州,六年绥州徒置延川县,七年又迁于魏平县贞观二年()灭梁师都,绥州迁回上县。天宝元年改上县为龙泉县。绥州隶属关内道,领辖五县:城平县。

五代十国(--)实行以州统县的二级制。今县地仍设绥州和龙泉县但政局动荡,归属变化频繁,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占据(见《五代史·职官考》、《太平寰宇记》)。

北宋(--)初设道,又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在府、州、军下设县。宋太平兴国七年()今绥德县地被西夏占据。治平四年()后渐次收复,熙宁二年()置绥德城,隶延州。元丰七年()又把延州的米脂寨、义合寨、浮图寨、怀宁寨、顺安寨、绥平寨等六寨改属绥德城。元符二年()改设绥德军,隶永兴军路,辖清涧城,临夏城和米脂寨、克戎寨、白草寨、顺安寨、永宁寨、开光寨等等。

元(--)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制度。今县地归绥德州直辖。绥德隶属陕西等处中书省之延安路,辖领清涧县、米脂县(见《元史·地理志》、《陕西地理沿革》)

明(--)实行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州、县四级制,今绥德县地仍为绥德州。洪武十年()五月撤消,后又复设,隶延安府,领米脂县,洪武七年()至十三年曾领佳县、吴堡县,明初至嘉靖四十一年()曾领清涧县。洪武初置延绥镇(明边陲要地,九大重镇之一)。洪武六年()设绥德卫(军事机构)。延绥镇初领神木道、榆林道、靖边道、以及绥德卫、庆阳卫、延安卫、榆林卫共十二营堡三十六城堡。绥德卫辖百户所五十个。成化九年()延绥镇移治榆林(见《明史·地理志》、《明统一志》、《陕西地理沿革》)。

清代(--)的行政制度是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四级制。清初今县地仍为绥德州,隶领关系未变。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辖领米脂县、清涧县。雍正九年()神木倒改为分巡延绥廊道,移驻绥德,辖延安府、绥德州。十三年有增领吴堡县。乾隆二十五年()延绥廊道移驻榆林。(见《陕西省通志》、《陕西地理沿革》。

民国(--)初设省、道、县,后设省、专署、县。民国二年()废州设绥德县,隶属榆林道。民国二十二年()撤消道制,绥德县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在绥德县城设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统管绥德、吴堡、清涧、延川、延长、安定(今子长县)、安塞、肤施(今延安)、保安(今志丹县)。年二月绥德县解放,在绥德西部双湖峪成立绥西办事处,管理苗家坪、双湖峪、周家街等联保。又在绥德县城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绥德分区),隶属陕甘宁边区,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五县。年元月绥德分区增辖新成立的子州县。年七月绥德分区又增辖横山县、镇川县。年5月绥德分区改属陕北行政公署(驻地延安)。

年5月,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绥德专区),隶属陕西省,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州、子长、延川等八县。年10月绥德专区撤消,绥德县划属榆林专区。年12月清涧、子州、吴堡三县并归绥德县,年10月划出。年榆林分区专员公署(榆林专区)改称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榆林地区),绥德县属之,一直至今。

地理环境

东经°04′~°41′,北纬37°16′~37°45′。东靠吴堡,西接子洲,南邻清涧,北连米脂,东北角与佳县接壤,东南隔黄河与山西省柳林县相望。绥德县城距榆林地区驻地榆林县城公里,距省会西安市公里。绥德县地处陕北腹地,历为陕北交通枢纽。南达延安、西安,北通榆林、内蒙,东抵吴堡、山西,西到定边、宁夏。横穿晋、秦、宁的国道与纵贯陕、蒙的国道在绥德县城相交。

地貌

绥德县地势东北部最高,东南部最低,总的趋势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步降低。绥德县在海拔.8米至1,米之间,平均海拔米。黄河在县东南界弯曲南流。无定河由县北向东南贯流。大理河由县西北向东南流,于县城东北入无定河。淮宁河由县西南向东北流,于邓家楼入无定河。绥德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附区,是典型的峁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峁状为主。又由于黄河与无定河的切割和冲积,形成无定河河川地和黄河峪谷区。

气候

绥德县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年平均气温9.7度,无霜期天,年总辐射量(光量)为.49千卡/cm2。年平均气温为9.7℃。一年中最热的是7月,月平均气温为24℃;最冷是1月,月平均气温为零下7.5℃。气温年较差为31.5℃。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5.4℃。

民间艺术陕北说书

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绥德有个三皇庙,每年七月十五,各地书匠都要云集这里,为祖师爷义务说书,在艺人眼里认为三皇为说书祖师爷。说书是以谱主的说唱艺术,集说唱、演奏一体。说书的内容有《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在延安有《毛野人》、《地主和长工》。

陕北民歌

是陕北特定地域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民间音乐,绥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先天的自然条件决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长期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触景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喜也唱,哀也唱,逐步形成高亢、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

陕北剪纸

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每逢春节,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贴满窗子和炕头。

 文物遗址薛家渠遗址

位于义合镇薛家渠村东的寨子山(亦称石磊山)上,遗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坡,范围东西为米,南北为米。遗址偏下地带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篥上部分则多是晚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发掘面积多平方米,清理灰坑2个,墓葬一座,遗迹为圆形袋状窖穴,长方形地穴式住屋和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中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黑、红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楔形点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和云雷纹。陶器有直领分裆柱足鬲、肩饰、云雷纹或方格纹的小口折肩罐、蛋形三足瓮、豆、簋、盆、纺轮、陶垫、陶且等。石器有斧、刀、锤等,骨器有匕、锥、针、管、纺轮等。

李广寨遗址

位于韭园沟乡李家寨村北米的山峁上。寨墙石砌,面积东西米,南北米。寨西南壁上有白灰面,曾出土过绳纹灰陶罐。据《绥德州志》载,此处为汉李广寨。

旅游天下名州石牌楼

位于绥德县城南五里的学子大道与国道丁字交汇处,石牌楼为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长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块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石牌楼的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石牌楼大楼小楼互帮互衬;左楼右楼比肩并列、映带;前楼后楼有呼有应,上楼下楼,下者基础沉稳,上者先领风光。天下名州石牌楼正上方,有书法名家钟明善的雅题“天下名州”四个大字。

祥云山

位于绥德赵家砭乡崔家焉村,山高海拔米。传说此山上空常有红云、白雀缥缈盘旋,故名祥云山。据考证,西汉文帝辛酉年,山间始建庙宇,后逐年完善,呈阶梯状式古建群。从山腰开阔地开始建乐楼,对面中间为祖师卷棚正殿,左右有窑洞式龙王、火神、关帝、三官等十三座庙,有钟楼、鼓楼、封神楼并列而建,两边对称为左灵宫,右瘟神殿,拾阶而上为真武祖师大殿,左为七真殿,右为五祖殿,整个庙宇为典型的对称建筑。

生活习俗

绥德传统粮食作物主要有:高粱、糜谷、黄豆、玉米、小麦(今已极少种植)、豆类等。蔬菜以洋芋、大白菜、萝卜为主,其次有西红柿、辣椒、茄子、油菜、菠菜、芫荽等精细小菜。肉类禽蛋食品则以猪、羊肉和鸡蛋为主,牛肉、鸡、鱼次之。

民间一日两餐,农忙季节和修建房屋,雇佣匠工则为三餐。日常生活主食,有稻黍饭(亦叫高梁米饭)、饭(方言读,高梁碾碎做成的稀饭)、钱钱米饭(小米稀饭)、捞饭(小米或黄米稠饭)、黑面(杂豆面)、杂面(豌豆、小麦磨成的面粉)、蒸馍(有黑馍、黄米馍、白馍)、烙饼等。地方特色风味饮食有擀杂面、杂面抿荚、油糕、枣糕、荞面圪托、河捞、麻汤饭、绿豆米汤、黑愣愣、黄酒(米酒)等。遇有民间传统节日、生辰满月、婚丧嫁娶等红、白大事,则以“油糕、粉汤、河捞、扁食(水饺)、五簋、八碗、十三花、十六件(5样、8样、13样、16样菜肴,以肉类为主)等佳肴并辅以酒宴款待贵客。

在城镇小吃摊点,多为传统风味小吃,有油饼、油旋、黑粉、碗托、卤鸡、干炉、果馅等,品种繁多,风味独特。目前,多数民间饮食和地方风味小吃,已进入宾馆、饭店,成为餐桌的上等佳肴,倍受外地客人的青睐。

比较传统古老的服饰有长袍、马褂、礼帽、毡帽、瓜壳帽、小脚女人穿的“凸凸鞋”、山羊皮袄、“羊肚子”手巾(男人头巾)、贴胸兜肚、布袜、“遍纳鞋”和小孩穿戴的“牌牌”、“屁帘”等。这些衣着目前大部分不再穿戴,有的已经绝迹。手镯、戒指、耳环、项链等旧时贵妇人所佩戴的首饰,一直延续至今,并广为普及。

民间住宿普遍为土、石窑洞,土炕火灶,冬暖夏凉,一直延续至今。

本县地处黄土高原,梁峁交错,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举步维艰,交通运输甚为不便。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自古以来居民外出,普遍步行。只有极少数官宦富户才有条件骑马、坐轿或乘坐“驾窝子”。平民百姓只有结婚嫁娶,迎人送亲妇女和新娘才可骑毛驴或坐轿。平日出行,与骑马坐轿无缘。物资运输,完全依赖担挑、肩扛、畜驮、人背。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绥德交通运输迅猛发展,骑马坐轿和畜驮肩扛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绥德民众喜好社交。亲朋、邻里之间喜欢相互往来,串门走访。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邻里越串越近”。旧时,中青年男子有“捏拜识”(结拜兄弟)、女子有“拜干姊妹”的习俗,以示同胞兄弟,手足情深。

对于外来之人,绥民一般能以礼相待,和睦共处。重感情、好义举,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公平交易,不欺不诈,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是绥德人民传统的美德。

此文来源:网络

痘痘、痘坑、痘疤、痘印!!不要再为这些烦恼了,快速教你摆脱痘痘困扰!!小编极力推荐!!









































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w/40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