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的儿子柳林,在上大学的时候,学会了抽烟。夫人就让柳传志去跟儿子严肃地谈谈,柳传志却表示:我不能跟他谈。
柳传志在《朗读者》中提到上述经历,他和夫人都对抽烟有些反感,所以知道儿子学抽烟了之后,夫人已经跟儿子严肃地谈过一次了,但儿子嘴上答应了,可背地里还是抽。
于是,夫人就想请柳传志出马,好好教训儿子,但柳传志却拒绝了。
因为柳传志自己是戒过烟的人,深知戒烟的痛苦。他觉得,就算他再严厉,儿子恐怕也不会接受,如果父子俩闹僵了就不好了。
后来,柳传志只是对儿子说:“你要能把烟戒了,我高看你,我觉得你了不起。”
没想到儿子真的自己就把烟戒了,柳传志觉得,这样很好。
对于教育子女,柳传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觉得子女不是员工,如果对员工不满意,可以私下谈一次、公开再谈一次,再不行还可以辞退。但我们总不能将子女炒了吧?所以,就得维持关系。
心理专家贺岭峰认为:“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父母才能对孩子有影响力,这是做父母第一重要的事情。”
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是上大学了,父母一定要对他们有影响力,否则孩子在做什么、在想什么,父母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虽然养育孩子就是个渐行渐远的过程,但如果孩子长大了就跟父母没话说了,也是咱们做父母的悲哀呀。所以,当孩子还小时,当他们刚刚步入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就要学习语言的艺术,要学会“以柔克刚”。
一般孩子11岁步入青春期,但个体差异比较大,只要孩子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他们就有可能进入了青春期。
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要遵循几个原则,家长们自查一下,看看是否都做到了:
01点到即止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要点到即止,不要啰嗦。
比如,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冲突了,家长可以这样说:“这事儿,如果是我,我会私下跟他聊聊,不会当着别的同学说出来,因为这样会激怒他,他会觉得你是在嘲笑他。当然,具体怎么做,你自己决定。”
孩子小的时候,道理咱们都是讲过了的,这时没必要老生常谈,点到为止,转身离开就好。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给孩子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
大部分孩子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02幽默一点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有时候幽默一点,反而能解决问题。
马未都的儿子对马未都说,自己喜欢上一个姑娘,马未都心里咯噔一下,但他还是沉稳地说:“你太晚了,我那时候比你小就喜欢女孩了。”结果爷俩开始讨论“追女孩”的事儿。
马爷并没有斥责孩子早恋,而是先跟孩子打成一片,用自己的幽默与智慧,让孩子敞开了心门。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就是在向着成年发展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交流,时不常的幽默一下、自我解嘲一下,孩子反而会跟我们更亲近。
03关系第一
心理学家贺岭峰说:“我在家决不当老师的代言人,不能让一个外人影响了我和女儿的关系。”
这一说法,可谓人间清醒啊!
父母是孩子的最后一道温暖,在外面无论遇到怎样的事情,回到家都会有人支持我,这样的感受才叫安全感。
而不是,在学校已经被老师训一顿了,回家还得再挨一顿疾风骤雨。
前文提到的柳传志,就是提前判断出了如果硬碰硬,效果肯定不会好,他跟儿子的关系肯定会闹僵,所以他采取了迂回策略,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人与人的交往,最讲究艺术,人对人的教育,最费心神。
但既然为人父母,我们就得担起这份责任,孩子未来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但不要焦虑,我们总能用自己的智慧化解,我们自己养大的孩子,应该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是
蓁蓁宜人,专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