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十大名镇世态沧桑话吉镇

吉镇原名吉征店,在明清时期就是绥徳州的四大名镇之一。到了民国初年则跻身于陕北十大名镇的行列。不过,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要比这更大更奇特。

吉镇村党支部书记马军向记者介绍说,他儿时曾听老辈人讲述,不知在何年何代,今日吉镇村东柳湾山下的卖儿沟岔上便建起了集市。后来,有人在这条东去西来的必经之地上开了家专门接待马帮、驼队的骡马店,并以“征兆吉祥”之意取名“吉征店”。久而久之,店铺发展成了村庄,而村名也因吉征店的字号得名“吉征店”

那是在我上小学时随父亲上佳县白云山进香,父亲说,到白云山要路一个大镇子叫葛针店,一棵好大好大的葛针树上开了几个骡马店。我不思谋这个镇子有多大,只遐想那葛针树究竟有多粗多髙,结的酸枣有多稠多大。能开店的葛针树上应该能结岀碗口大的酸枣来!

到了镇上,只见一条直直的街道,依偎在两条无名小河的汇合处;大大小小的饭舘、商铺和旅店似火柴盒七髙八低摆在街道两旁;三孔一院五孔一宅的农家院落,依山就势,随坡择地,错落有致,拱让和谐地散落在梁、峁、沟、坡上。和我家乡的小镇差不了多少。只是它在群山拱围的沟道间,我家乡的小镇则在群山簇拥的山墕口。

哪里有可以开店的葛针树?原来,只是商贾行旅为了解乏解闷,利用“吉征”与“葛针”谐音编的一个笑话。一个不经意的笑话,随着驼队的铃声传遍了秦晋宁蒙,使这座千年古镇更加名声远扬;一个不经意的笑话,让一座山乡集镇拓印在我幼小的脑际中,多少年来都无法抹去。

从绥德县城岀发,溯无定河北上拐进小河沟翻过主天山,经50公里的行程就到达吉镇。这也算得上是僻远之地。到了吉镇,又感到是个中心地带: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四县携手拱围,隔黄河与山西柳林县相望,东傍黄河,北依长城,几条古道将东西南北链接,具有“水陆贩运,一日可达”的便利。“一天走了两省六州县,赶黒歇在吉征店”的俚语,表述的就是吉镇地理位置的特殊。

对于旧时的绥德人来说,想去吉镇,需由县城溯无定河北上,经四十里铺向东进小河沟,再翻过主天山方可到达。如此这般,用李贵龙先生的话说,就是“50公里的行程也算得是僻远之地”。但当真的来到这里,你又会发现吉镇地处绥德、米脂、佳县、吴堡4县的接壤地带,隔黄河还与山西柳林遥遥相望,旧时每日行走在吉镇各条商道上的马帮、驼队可谓络绎不绝,“水陆贩运,一日可达”,难怪当地俗语中会有“一天走了两省六州县,赶黑歇在吉征店”的说法。

具体而言,吉镇的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单是旧时的商贸要道便有4条:东道通往佳县螅镇(螅蜊峪)和吴堡县宋家川镇,分别经螅蜊峪渡口和吴堡城东下渡口渡过黄河到达山西临县。

西道是通往米脂、镇川、榆林直至内蒙的商道。沿途经冯家岔、拓卜寺翻山到桑沟则、官家咀,于何家岔翻山入十里铺进米脂城。

南道是通往绥德的捷径大道。途经崖马沟、张家峰翻山到土地岔,于小沟翻山到吴家畔至韭园沟出岔,过无定河入绥德城。

东北道是通往坑镇(黑水坑)北上佳县、南下吴堡的干道。沿途经柳湾、丁家坪、大佛寺等地,至冯家岔岔口往南入坑镇。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吉镇最迟在宋代政和年间就形成了规模可观的集市贸易市埸,成为六州县鞭长末及地区的商贸中心。当历史车轮驰过元明,进入大清朝,吉镇从一个中国版图上无法标识的小山村,发展成为陕北黄土髙原上的一座名镇。街道上商铺字号林立,光铭字挂牌的字号就有兴盛张、泰元长、同盛功、义誠马、同顺源、元泰昌、元兴公、同昌德等20多家,和同心舘、徳盛舘、长盛舘、同盛久等10多家饭舘旅店。清脆的驼鈴吵醒了黎明,一串串驼队,一行行马帮和三五结伴的贩夫,从拥挤的街道上散开,往东往西往南往北走去,开始一天的苦旅行程;夜幕降临,驼队马帮商贾行人伴着晚归鸦鹊的鼓噪,把一条街道上所有旅店塞得海海滿满。人声鼎沸,马嘶驼呜,和那饭舘内锅勺盆碗的碰撞声,邀五呵六的猜拳声共奏成一典夜幕交响曲。

每逢集日,更是吉镇的商贸盛典。早饭剛过,拉羊赶猪的,背麦担豆的,扛耙背筐的……一拔一拨地涌来,进入约定俗成的市埸,开始了-天讨价还价捏码子谈生意的商贸活动。还有那修鞋的钉掌的,劁猪的配驴的,捣铁的钉称的……各色手艺人也称集日大挣一把。集日把米脂、佳县、吳堡、绥徳四县乡民汇聚一起,或卖或买,或者约几位拜识到饭舘喝二两烧酒,天南地北地啦谈上一阵,临走再给家中的老婆娃娃买上两个起面饼,各有所需,各得其乐。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老油灯从店铺和农家窑洞内亮起,眨着跳皮的眼睛目送滿滿一街人慢慢散去。

这座充满商贸智慧的古镇,对陕、晋、蒙、宁间的商贸发挥着重要的聚散流通作用,对周边乡民农牧产品的售出和生产生活用品的购进更具无可替代的位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成为一条兵员往来和军用物资运送的重要通道。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亊封锁,吉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联系陕甘宁边区抗日大后方和抗日前线的纽带和通道。抗日志士经吉镇,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用血肉之躯投入救国救亡的战斗之中;军用物资通过驮队马帮踏岀的崎岖古道源源不断运往炮火纷飞的战地火线。

解放战争时期,吉镇更成为军用物资和民用商品的集散地,吉镇人以精明、毅力、激情为毛泽东及其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打败胡宗南的进犯做岀了很大的贡献。至今,人们对那激情燃烧又悲壮的拥军支前工作记忆犹新。更令世代难忘的是,毛泽东、彭徳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吉镇的土地上深深地镌刻下一行行千古不灭的脚印。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吉镇岀发,东渡黄河,越呂梁跨太行朝着全国解放的暑光走去。吉镇是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中最后住过的-个村庄,成为吉镇人永远幸福而自豪的记忆。

历史无情地转換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地域的兴衰荣辱,时光随意地涂抹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地域的五彩脸谱,让人目不暇接地观看着潮起潮落、河东河西的炎凉世态。

随着现代交通商贸的迅猛发展,披在吉镇身上的商贸重镇花环已退去五彩缤纷,不再耀眼眩目,像许多陕北小镇一样,以固有的本色、本分和本真承载着一方民众的春种秋收和喜怒哀乐,表现出荣辱不惊的大度和恬淡。当时代的车轮驶入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绥宋公路的开通,特别是吴堡黄河大桥的修建,吉镇失去了其繁荣昌盛的根本——优越的地理位置;人扛畜驮的物流方式,也渐渐失去了市场。这一切,使得吉镇这座当年闻名遐迩的大型集镇逐渐萧条冷落下来。留给我们的,只是对吉镇昔日繁花似锦般盛况的追忆……

再次走进吉镇,从遗留在水泥夹缝间的民居古建中似乎还能窥见曽有的热闹和繁荣,拥挤和喧嚣。或者,坐在小饭馆吃个启面饼吃个干壳壳月饼吃盘水炒羊肉,也能勾起对千年古镇的美好回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w/121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