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文
陈曦
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独家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再见了,朋友!再见了,南斯拉夫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逝世了。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复杂而绕口的名字,仅仅代表一位陌生的老人,一位远在欧洲巴尔干半岛的老人而已。他的去世,激不起任何波澜。但对于许多上了点年级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代表着一种鲜活、极具正能量的回忆。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批前南斯拉夫战争影片被引入中国,无数人就是从那个时候看到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这些经典影片,从中听说了日沃伊诺维奇这个名字。在那些影片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艰难的环境下为祖国奋战着,战友、忠诚、背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对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种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都在银屏上被日沃伊诺维奇鲜活地复现了出来,让国门初开时的中国人经受一次了艺术的洗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桥》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年轻人中形成了又一波观影高潮:北约对前南发动战争,美国“误炸”我驻南使馆时,给所有当时所有青年人上了辛辣的一课。他们在复习《桥》这部电影时,更深刻地理解到影片中那种不屈的反抗强权的精神。
电影《桥》海报
时光荏苒。昔日看日沃伊诺维奇电影的青年和少年,现在都成为了社会力量的中坚。而飞速的时光将过去,沃伊诺维奇也在年5月22日去世,而他在影片中所代表的那个国家,却比他还早走了20年,于~年间解体分裂。在这个悲剧性的事件之中,不仅国家分裂,就连剧组也和国家一样产生分裂:在年,塞族的日沃伊诺维奇和他的老友克族鲍里斯·德沃尔尼克(电影《桥》中饰演爆破专家扎瓦多尼)发表了一系列公开信绝交;而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在波黑战争中,因饥饿在萨拉热窝去世。
家国破裂,昔日好友分道扬镳,还有什么悲剧能比现实更加让人心情沉重?
2民族宗教错综复杂欧洲大陆的火药桶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的南斯拉夫,自古以来就以其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纠纷而著称。
虽然,南斯拉夫诸民族一直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但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南斯拉夫被各种分化瓦解、分而治之。
《桥》剧照
进入20世纪时,拥有万人口南部斯拉夫依然是四分五裂,生活在五个不同的国家里,有11个省政府,13种不同的立法制度。其中,绝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被奥匈帝国统治,仅有三分之一的人属于两个独立国家:塞尔维亚和黑山,而马其顿以及部分塞尔维亚则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此外部分斯洛文尼亚则处于意大利王国的控制下。
在万的南斯拉夫人中,又有着三种不同宗教文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信仰天主教,处于天主教文明的影响势力范围;塞尔维亚、马其顿和黑山信仰东正教,继承了拜占庭文明;除此之外,还有信仰伊斯兰教,受到伊斯兰文明影响的波斯尼亚人。三大宗教和文明在此犬牙交错,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任何其他地方的小问题,在这里都会变成民族宗教的大问题,更何况还有外部势力为谋求自己利益,对当地的矛盾大加利用,使得局面更加恶化。因此,巴尔干地区问题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际问题,欧洲火药桶的名称就是来自于此。而一战爆发的导火索也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因为奥匈帝国意图威胁塞尔维亚独立地位,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激烈反弹,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前来访问的斐迪南王储。
3先天不足的“第一南斯拉夫”王国一战之后,统一的南斯拉夫人国家终于出现。但这个史称“第一南斯拉夫”的国家却是有着先天的缺陷。这个历史不长、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万(大部分以农业为生)的国家,却有着六个相互并立的行政中心:
1.战前已经独立的塞尔维亚王国,是南斯拉夫的核心。人口多万,其中大部分为塞尔维亚人,另有50万多马其顿人和30多万阿尔巴尼亚人。
2.黑山王国(即门的内哥罗),一战前已经独立,人口约25万,大多数为黑山人。
3.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一战前为奥匈帝国的自治区,拥有多万克罗地亚人和60多万塞尔维亚人。
4.达尔马提亚,一战前为奥匈帝国行省。由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混居,人口60多万。
5.卡尔尼卑拉以及斯提里亚、卡林西亚、伊斯特拉等斯洛文尼亚地区,人口约万,斯洛文尼亚人。
6.伏伊伏丁纳,以及普雷克穆里耶和梅迪尤穆里耶,以前为匈牙利的一部分。人口为多万,主要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
从这个现实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国家,虽然塞尔维亚人在整个国家中占到了主体(约40%),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人口也不可小觑,在这占全国人口70%的三大民族之外,还有黑山人、穆斯林族和马其顿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德意志人、匈牙利人等少数民族。除了民族的不同之外,关键还有宗教信仰的不同:东正教徒(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等)约有万人;其次是罗马天主教徒(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和部分塞尔维亚)约万;而穆斯林(阿尔巴尼亚人、土耳其人和波斯尼亚穆斯林)约达万。无论是从地区构成、民族成分还是人文历史背景、语言和宗教结构来看,这个南斯拉夫都是一个内部关系复杂,冲突一触即发的国家,只是依靠君主制的高压才勉强维持统一。但种种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暗中埋藏下了巨大的危机。而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对这种矛盾的利用和蓄意挑拨,又加剧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分裂,最终导致了南斯拉夫的瓦解。其中德国人对塞、克两族矛盾的利用,造成两族世仇情结,而这种情结在~年爆发,最终分裂了整个国家。
分裂后的南斯拉夫
4“乌斯塔沙”和“切特尼克”两族仇杀的怪胎组织二战初期,南斯拉夫王国极力维持中立状态,德国也一度允许其保持中立状态暂时保持中立。但到巴巴罗莎行动前,为了消除后面隐患,年4月6日,德国、意大利入侵并肢解了南斯拉夫:意大利占据达尔马提亚、黑萨哥维那和部分斯洛文尼亚;匈牙利获得部分伏伊伏丁纳;保加利亚取得马其顿大部、科索沃东部及塞尔维亚东南部的一部分;德国兼并另一部分斯洛文尼亚、占领塞尔维亚;而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组成克罗地亚独立国,受意大利保护;科索沃的大部、马其顿的西北部等地划归意大利卵翼下的阿尔巴尼亚;黑山也被意大利占领。
乌斯塔沙标识
年4月12日,德国在克罗地亚扶植起一个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
战前逃亡意大利的安特·帕韦利奇被扶上这个傀儡国的“国家元首”宝座。帕韦利奇一上台,马上就率领其手下的“乌斯塔沙”分子肆意妄为地推行克罗地亚极右翼民族主义政策,开始对塞尔维亚人实行种族灭绝计划。年4月30日和6月4日,“克罗地亚独立国”相继发布“关于保护克罗地亚人民的亚利安人的血统和荣誉”和“保护克罗地亚人民的民族文化和亚利安文化”的法令,宣称只存在克罗地亚“最纯正的语言”,采取措施剔除克罗地亚语中的斯洛文尼亚语的影响,禁止使用塞尔维亚人惯用的基里尔字母。而年6月22日,其教育大臣米勒·布达克公开宣称:“(对于克罗地亚独立国)万塞尔维亚人的处置方法是:三分之一迁到塞尔维亚,三分之一被处死,剩下的三分之一塞尔维亚人则强迫他们接受罗马天主教,使他们同化于克罗地亚人。”
其实,“乌斯塔沙”分子早在年4月底就己开始了对塞尔维亚人大屠杀。
乌斯塔沙首领帕维里奇
在巴尼亚的格利纳,名塞尔维亚平民被驱赶进一座东正教教堂,在那里被残暴地杀害并焚化。在一些地方,整个村庄的塞尔维亚农民被赶到深坑活埋,就连母亲和孩子也不能幸免;年4月还发生枪杀古道弗奇村名塞尔维亚农民以及随后在考尔顿屠杀近名塞尔维亚人的惨案。“乌斯塔沙”暴行持续到了年。甚至他们还建立了灭绝营,其中最亚逊诺伐奇和斯塔拉格拉迪斯卡集中营,共有一万多塞尔维亚人被集体处决。据历史学家J.兰普估计,到年底被杀的塞尔维亚人超过30万(《成为历史的南斯拉夫》);而C.罗杰尔的在著作《南斯拉夫解体和波斯尼亚战争》认为50万塞尔维亚人被“乌斯塔沙”暴徒杀害。除此之外,科索沃和马其顿的阿族穆斯林也借机报复塞尔维亚人,至少有数万名塞尔维亚人被逐出家园,近一万名塞尔维亚人死于当地残酷的“种族清洗”。
乌斯塔沙屠杀塞族人民
与此相对的是塞尔维亚的血腥报复:年8月底,南斯拉夫王国国防部长米兰奈迪奇在德国人的安排下组建了一个“救国政府”,而原王国政府军的一些官兵于年5月在塞尔维亚西部的腊夫纳山区组成“切特尼克”武装。这个“切特尼克”以暴易暴,同样的用屠杀手段来报复克罗地亚“乌斯塔沙”,甚至以一些穆斯林配合、参与“乌斯塔沙”的反塞尔维亚人行动为由,对穆斯林进行了大屠杀。从年到年,“切特尼克”和“乌斯塔沙”对两族人民的互相残杀己经司空见惯。另一方面,“切特尼克”在热衷屠杀的同时,还积极反共,甚至到了后期和德国人配合围剿铁托的游击队,因而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南斯拉夫游击队进入贝尔格莱德
由于二战中德国人一方面利用“乌斯塔沙”屠杀塞尔维亚人,另一方面又向塞尔维亚人宣称他们反对“乌斯塔沙”的行为,要协助塞尔维亚人抵抗“乌斯塔沙”,同时又煽动塞尔维亚人反对穆斯林,在南斯拉夫人民中播下了种族仇恨的种子。整个二战中,南斯拉夫共死亡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其中一半以上是死于民族间自相残杀!
切特尼克
战后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相互的仇恨,虽然在铁托元帅崇高的威望下被压制,但是并没有得到化解,因而在铁托元帅死后,整个南斯拉夫的民族激化,乃至爆发战争,最终瓦解了这个英雄的国家。今天,我们也只能在银屏上追忆当年那些游击队员的身影了,缅怀那个逝去的英雄国度了。而南斯拉夫内部民族宗教长期得不到正确处理,最终导致分裂的这个教训,也值得所有后来者警惕。
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征稿启事有万人看自己的文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想想岂止是有一点小激动!今天,国历君要进行一场真诚的征稿活动。大家可根据个人特长与兴趣提供稿件,具体要求会有一点:选题有趣一点、内容扎实一点、文笔流畅一点。篇幅在-字之间为佳,投稿邮箱为:gjrw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