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译:安妮;点评:宋哲明
海军医院
衰弱(Frailty)和少肌症是机体虚弱、脆弱、储备减少的标志,二者均与术后预后更差相关。衰弱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总患病率约为10%,85岁后升高至26%。少肌症反映肌肉质量和力量渐进性丧失,是肌肉骨骼衰弱的表现。虽然衰弱和少肌症与衰老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此二者的发生可与实际年龄不成比例。衰弱与少肌症均与术后预后更差、术后费用更高相关。最近研究表明:复杂脊柱手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接受复杂脊柱手术患者的衰弱与少肌症发病率高,尤其常见于老龄手术人群;衰弱和少肌症患者脊柱手术的不良事件风险更高,但该关系随测量手段和研究特定人群的不同而异。人们日益认识到,衰弱和少肌症是复杂脊柱手术后不良事件的重要预测因素。然而,评估脊柱疾病患者衰弱和少肌症的最佳方法尚不明确,手术作为干预手段逆转衰弱的作用仍待研究。衰弱和少肌症的定义
衰弱最初被视作一种老年综合征,其定义为生理应激后脆弱性增加、维持稳态能力变差。这一涉及多方面的综合征可能代表机体衰老加速,并导致机体对生理应激的恢复能力降低,使衰弱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度(ADL)更依赖他人和相关机构。临床衰弱的定义基于两个主要理论:(1)基于心血管健康研究(CHS)的表型模型;(2)使用加拿大健康与衰老研究(CSHA)的累积亏损模型。这些模型均已在大型社区常驻成人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表型模型基于生物学致因理论,认为衰弱由生理复杂性下降造成。通过表型损伤的特定阈值识别该综合征,将衰弱定义为与年龄相关的去脂体重、力量、耐力、平衡及步行表现的下降,以及活动度降低。累积亏损模型则将衰老概念化为终身亏损的累积。理论上讲,衰弱在年龄相关亏损达到一定阈值、超过机体储备后出现。此模型中的“亏损”可以是症状、疾病、残疾,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或心电图异常。
少肌症的定义为骨骼肌质量、力量和体力的渐进性丧失,是肌肉骨骼衰弱的表现。虽然衰弱与少肌症之间可能存在大量重叠(图1),但是,并非所有衰弱患者都存在少肌症,反之亦然。
图1.衰弱与少肌症的关系
衰弱和少肌症的评估
评估衰弱的手段多样,其设计或基于累积亏损模型、或基于表型模型,也可能将两者结合。同样,少肌症也可通过功能检测和一系列造影技术进行评估。(1)累积亏损模型衰弱指数源自CSHA,包括40种“亏损”、当前并存疾病的存在及严重程度、ADL,以及临床检查的体征。用检测到的亏损项目总数除以总亏损数得到0到1分的评分,评分≥0.21被视为衰弱。衰弱指数尚未在脊柱手术人群中得到验证,此外,由于该指数所评估的变量数过多,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改良衰弱指数(mFI)是衰弱指数的另一版本,基于美国外科医师学院手术质量提高计划(NSQIP)研发。mFI将衰弱指数变量减少为11项,包括10项病前诊断和1项功能状态。mFI可轻松地从大型数据库中计算得出,因此,该指数常用于脊柱手术患者。但是,该指数是静态指数,可能并不适于评估衰弱的变化。针对脊柱手术人群的衰弱检测还有许多其他改良版本。基于衰弱评分(FBS)纳入手术因素,是一种定制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改良脊柱肿瘤衰弱指数(MSTFI)是专门为转移性脊柱肿瘤人群设计的,同样纳入手术因素。以上两种评分均侧重风险预测,但如将衰弱作为综合征研究,此两种评分的应用则具有局限性。临床衰弱量表(CFS)是CHFI的简化版本,更适用于临床实践。CFS使用九级量表,将患者分为(1)健康,(2)比较健康,(3)适应良好,(4)易受损伤,(5)轻度衰弱,(6)中度衰弱,(7)重度衰弱,(8)极度衰弱,(9)存在可独立预测再次入院、残疾和死亡的终末期疾病(图2)。与衰弱指数相似,CFS尚未在专门用于脊柱手术人群。图2.临床衰弱量表(CFS)(2)表型模型Fried衰弱表型基于年龄相关去脂体重、力量、耐力、平衡、步行表现的下降,和活动度的降低(表1)。衰弱表型的定义为存在三种或以上如下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自述疲惫、虚弱、步行速度慢、体力活动度低。扩大Fried量表增加了认知障碍和抑郁情绪。由于该评估系统包括握力和步行测试等检查,因此,脊柱病变可能直接影响Fried衰弱表型。研究发现,腰椎狭窄严重程度与衰弱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脊柱病变可直接促进衰弱。这种概念化的衰弱是动态的,可随时间或治疗干预而修改。表1.Fried衰弱表型FRAIL量表可用于预测脊柱手术后的认知和功能预后。该量表是简要的自答式问卷,共考虑5个方面:疲劳、阻力感、走动、疾病和体重减轻。每个方面为0或1的二分类评分,总分3~5分为衰弱。(3)少肌症的评估诊断少肌症的标准复杂,需同时考虑功能状态和肌肉质量。肌肉表现可通过一系列躯体测试评估,例如肌肉力量和步态速度。还有多种测量去脂肌肉重量的客观手段,但是,由于常需用到双能X线吸收测定、人体测量学和生物电阻抗分析、MRI及CT等特殊仪器,限制了部分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由于在诊断检查期间常用,CT成像诊断少肌症是临床研究的常用方法。少肌症的诊断通常包括腹部区域腰大肌面积的测量(图3)。遗憾的是,至今仍未界定诊断少肌症的标准方法和截断值。此外,少肌症的阈值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和特定人群差异,不能广泛用于其他人群研究。图3.用于评估少肌症的双侧腰大肌横截面复杂脊柱术后不良事件常见
最近研究发现,已报道的脊柱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很大且认知不足。由于报道医学不良事件的专业语言仍难统一,因此,关于不良事件的文献由于研究的回顾性、基于管理数据以及针对特定疾病或操作,大多存在诸多根本缺陷。脊柱手术后不良事件是异质性的,缺乏统一标准,所造成的中长期后果未知。因此,很难对各研究进行量化比较或汇总分析,而采用管理数据的大规模研究虽然很有价值,但往往低估了不良事件的发病率和类型、缺乏将结果应用于特定患者或人群的临床粒度(数据库名词,Granularity)。成功报告系统的特征包括无惩罚性、保密、独立、及时、以系统为中心、反应迅速,以及有背景专家分析(contextexpertanalysis)支持。脊柱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系统(thespineadverseeventsseveritysystem,SAVES)是全面的、前瞻性、背景专家主导、临床相关的简单分类系统,旨在对脊柱手术不良事件进行统一评估。SAVES自开发后又经历多次修改,具有前瞻性、动态性、时效性及反应性,已经过内部及外部验证,比ICD-10和NSQIP更具临床优势和管理优势。该系统的普适性也在多个国际医疗模型中得到证实,可有效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包括退行性腰椎滑脱、脊髓型颈椎病、肿瘤急症、脊柱外伤、脊髓损伤及成人脊柱畸形等。年,Street等人统计了连续在本中心接受脊柱手术的名患者的内外科不良事件,同时评估观察者内部及观察者间的SAVES系统可靠性。该研究报道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既往报道,而过去研究使用的评估系统严谨性较差。总人群的术中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12%,但是,87%的患者在整个围术期会出现至少一种不良事件。4%的患者经历非计划内二次手术,其中,70%为处理伤口并发症。脊柱畸形择期手术患者(9%)和肿瘤急症患者(7%)最可能经历二次手术。最常见的术中不良事件为硬膜撕裂(4.45%)、麻醉相关事件(3.4%)、失血超过2升(2.2%)以及需修复的硬件错位(1.9%),急诊手术患者和肿瘤患者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术后常见内科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电解质紊乱(46%)、药物相关事件(41%)、便秘/肠梗阻(26%)以及恶心(22%)。脊柱转移肿瘤的手术治疗与术后不良事件高发生率显著相关(76%),其中11%为死亡率。衰弱与少肌症是脊柱手术预后不良的年龄相关因素
尽管人们一致认为衰弱、少肌症与术后预后更差相关,但直到最近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