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徐向前曾把战马拴在城固这颗古树

戳上面的纵享汉中   在沙河营镇梁家庵村,一棵年的枫杨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高高的古树直冲云端瞭望汉江。苍劲的树干,见证了汉江边这片险滩地上的喜人变化。

  年12月10日,红四方面军进抵城固县城以西的沙河营、柳林沿江一线,准备夜渡汉江。面对起伏不平的江岸、波涛汹涌的江水,徐向前总指挥把战马拴在古树上,亲自沿汉江踏勘渡江路线。

  天空阴云密布,月亮被乌云遮住。江面上一片漆黑,在张家嘴村地下交通员杨盛诩引路带领下,全军战士冒着刺骨冰水徒涉过江,不少战士倒在冰水里,又不声不响从下边几米处冒出来,继续与江水搏斗……

  红四方面军渡过汉江,到达上元观时天已拂晓。战士们怕打扰当地老百姓,都在街头屋檐下露宿。天亮了,上元观乡亲们看到满大街都是红军战士,他们打湿的衣服结了冰,划破的腿挂着一条条血冰。不一会儿,老百姓抱着柴火,点燃熊熊大火,给红四方面军烘烤衣服,烧水做饭。

  76岁的杨德俊是杨盛诩的儿子,他敬佩地说:“我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在寒冬腊月徒涉过江的。当兵不抢老百姓东西,乡亲们都觉得红军是亲人。临走时,乡亲们都拿出自家的蒸馍、烧酒、布匹、药丸等来支援红军。”

  土匪进村烧杀抢掠,红军进村秋毫无犯。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红军。至今在沙河营、柳林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月亮弯弯,照亮汉江,红军过河,无风无浪。月亮黑黑,汉江发怒,打翻渡船,淹死白匪。”

  89年过去了,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将“越是艰险越英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发扬,昔日的贫瘠河滩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的泥泞路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一间间土坯房变成了红砖瓦盖的小楼房。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经济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几番。

  梁家庵村村民李军一大早在大棚蔬菜地里锄草施肥。通过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茄子,他家与全村60多个脱贫户一样,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以前没技术种菜不赚钱,现在运用温室大棚技术,种植反季节蔬菜,效益挺好,生活更有奔头。”

  “近年来,村里硬化道路总计5.9公里,大大改善了村民耕种出行条件。发展蔬菜复种面积已达余亩,其中大棚辣椒、豆角等亩,露地蔬菜余亩。产品主要供应汉中周边市场,每年输出产量达0.56万吨,经济收入余万元。”梁家庵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寿说。

  作为夜渡汉江的发生地,梁家庵村的男女老少讲起这段红色故事如数家珍。梁家庵村党员李尚武感慨地说:“老一辈革命战士顽强不屈、舍身忘我、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我们要将先辈们的红色精神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富裕,才是对先辈们最大的怀念和回报。”

  在脱贫攻坚的春风里,沙河营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1个,通过项目带动累计给贫困户分红60.4万元,村集体分红20.5万元,新建水利渠道35公里,道路拓宽硬化16公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沙河营镇党委、政府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曾被省委命名为平安建设先进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强乡镇”和陕南集镇建设示范镇。

  悠悠汉江水,潺潺向东流。红四方面军在沙河营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将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到了这片热土上,使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茁壮成长。

  在离汉江河畔不远处的江湾移民搬迁社区内,是另一番繁忙兴盛的景象。早晨工人们离开家门,陆陆续续进入克莱德服饰、哈瓦娜乐器、植园食品等企业车间,穿着整齐的工作服,在生产线上忙碌地赶制国内外生产订单。

  建在移民搬迁小区“家门口”的汉中克莱德服饰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也是城固县从南通经开区引进的首个自购土地、自建厂房的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公司有8条服装生产线,吸纳社区及周边乡镇闲置劳动力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6万元。”公司总经理顾广成说。

  江湾众创基地,是孕育培养企业家的热土。基地由外贸轻工产业园、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两大产业园构成,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工作空间和共享资源。众创基地为城固县招商引资和壮大实体经济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如今的江湾社区移民搬迁社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区位优势独特,吸引了多家企业相继入驻。产业园区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厂子离家近,上班、照顾孩子两不误,收入也很稳定,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园区工人张晓梅高兴地说。

来源汉中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编辑:蓝思◇审核:甯波◇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w/110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