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漂,看完这篇就够啦

相遇美好生活

一无所有的青春,我以漂泊的名义向生活宣战。

这里,繁华而混乱,简单又卑微,它收纳了数十万郑漂一族,让那些贫瘠的梦想第一次有了生根发芽的可能,即使这片土壤并非肥沃。

按照原定计划,3月21日是庙李、刘庄、高皇寨村房屋搬空的最后一天。一片旧楼终将倒下,数十万郑漂搬离旧所,一截关于城中村蜗居生活的难忘记忆,随着推土机轰隆隆的声响,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印迹。

▲刘庄村,多少郑漂的第一个落脚处。

▲随着搬迁大军的渐渐离开,原本熙熙攘攘的公交站,也淡去了往日的人潮。

▲村子里那些靠开小旅店为生的店家们,如今也关上了门灯。

▲商家手中积压的产品,如今不得不清仓大甩卖。

▲拆迁之前,急需出售的产品。

▲谁曾想过,往日那么热闹的刘庄村,如今却如此冷清。

▲几个商户和老房东,也开始收拾搬家的行囊。

▲刘庄村内的一家水果店,大约卖完这最后一批水果,也要离开了。

▲庙李村,一家日用品化妆店最后一次促销,卖掉一点是一点吧。

▲庙李村搬迁的人群渐渐散去,留下的不过是空荡的街道。

▲搬家拉货的面包车,停泊在离去人潮留下的垃圾旁。

▲生活这么多年的村落,突然面临搬迁,真的舍不得,即使它并不美好。

▲有些村落已经开始动工。

▲一片破落而苍凉的拆迁惊喜,让这个春天不免有些感伤。

?

因为怒放的青春曾在这里安放,所以,这里是郑漂族不离不弃的陪伴。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都市村落不断被迫拆迁,而关于“城中村”和“郑漂族”的讨论,也逐渐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话题。

什么是城中村?

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这是官方给出的相对严谨的定义,但对于本地人而言,这里是家乡,对外地人来说,这里是冰冷城市中最温柔的接纳、最柔软的腹地。

年,郑州市常住总人口达到万人;年末,郑州市常住总人口万人;年,郑州人口数量已越千万。在这座体积庞大的城市里,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递增,城区规划也不断向外围扩展。郑州原本是没有“环”的概念的,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让我们逐渐有了二环、三环、四环,甚至是五环的概念。

郑漂的出现。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这个城市中来。他们或许因为梦想、或者因为爱情,选择留在了郑州。随着这一群体的不断壮大,渐渐的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郑漂”!

自年燕庄村改造启动以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话题,已然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然而,每一次城中村拆迁的动工,都将引发关于“郑漂族”何处安身的社会讨论,而关于“郑漂族”迁移的话题似乎从未散去。

从最初的关虎屯、枣庄、大铺、白庙,到后来的燕庄、陈寨、庙里、张家村,以及拆迁待及的高皇寨、刘庄、杓园、柳林,城中村不断消失,郑漂族的住所,也逐渐从市中心撤离到环外环。而随着郑东新区的迅速崛起,南部物流的逐步壮大,郑漂族的居所也从原来的分散式,发展到如今的北环集聚形。

为了降低生活成本,“郑漂”们选择蜗居在北环附近的庙李、刘庄、高皇寨村等都市村庄,即使这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如意,环境脏乱差、治安无保障,但却是郑漂族第一个可以落脚的栖息地。然而,这最后一处安身之所也要拆了,郑漂的家,彻底没了。

前两天,一个名为“科技引领中原”的网友,在大豫社区发布了一篇题为《再见邵庄村,再也不见我的青春》的帖子,他以自己作为郑漂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邵庄村蜗居的生活日记。读毕,不禁令人叹息一句:他妈的,我的家没了。

▲《再见邵庄村,再也不见我的青春》

▲每天清晨居住在邵庄村的郑漂们,又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卖饼的大娘,早上上班的人们,都会在路上买点吃的。

▲收拾关门的私房菜大骨头。

▲巷子口的超市已经人去楼空,门前堆满了门窗。

▲收废品的阿姨。

▲曾经经常去的平价理发店,虽然称不上技术精湛,但起码没有天价剪头。

▲最后的大甩卖,老板赔本赚买卖。

庙李、刘庄、高皇寨村拆迁,城中村在四环内将彻底消失。瞧呀~一片片村庄倒下了,我似乎已经看到,一幢幢高楼即将林立,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体面了。然而,“郑漂”们的生活,却再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抉择。他们的爱情和梦想,又将如何安放?他们的未来,究竟是去、还是留?

离开或许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

郑州拆霾挖堵坑,与其这般苟且的活着,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管是在地市级城市,还是老家的县镇乡落;不论是开个小馆、做个小生意,还是当个公职人员,生活都可以过的舒心而惬意。

在熟悉的土地上,亲戚朋友相互帮衬着,想把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做出个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也不是不可能,何必为了郑州这每月多块的薪资提心吊胆、心惊胆战呢?

另一种选择是去更大的城市发展,比如北上广深,地区开放性更强,虽然竞争的压力会更大,但机会也将更多。不求在这样的大都市能做出什么名堂,起码混一个阅历和经验,也不失为良策。

如果留下,请准备好面对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狗血”。

生活不是童话,选择留下就不要后怕。首先,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假设你每月的工资是,租房的成本控制在(含水电网费)以下,剩下用于生活支出,那我们要如何来支配呢?我们以最低生存成本来计算↓↓↓

早餐:7元(一个煎饼果子+一袋酸奶)×30=

午餐:12元(外卖盒饭)×30=

晚餐:同早餐一个标准,月支出

交通:

社交:

其他开销(包括日用品、突发情况、偶尔娱乐):

总计:++++++=元!

我所说的是最低生存支出,但凡你的租房成本超过块,估计在这个城市别说生活,连活着都很困难。说这些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告诉你生存的残酷。

四环内再无城中村,再向外围拓展居住地基本是不可能的了,向北就过了黄河桥,向西就大约要到荥阳上街了,与其这样,不如和朋友合租。曾经听一个朋友说,在郑州市中心的某个老小区内,一个50平米的客厅,被分割成4个小房间向外租售,售价块!

如果你已经在郑州奋斗了几年,且有一定的原始积累,或许你还可以选择在4环买小居室的房,但每月的房贷,大约将占据你收入的绝大多半。听起来真的很残酷,但理想和爱情本来就是生活的奢侈品,我们一边吐槽它的华而不实,一边却暗自努力,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一件这样的奢侈品。

▲路过的人们,抢购着最后一批处理货。

▲小商贩还在默默坚守着。

▲等待着搬家的女孩儿。

▲扛着麻袋离开,走在一片垃圾上,连告别都这么凄凉。

拆迁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所触及的人与事远不止于城与村、拆与迁那么简单。村集体背后的有关利益纠葛、土地征用与租赁中的多方流转、原住民和租住者自发形成的共生系统,成为时下复杂而多变的社会性问题。所以,它才引发了这么多人对其的讨论和热议。

城中村就要消亡,房租、电价上涨必将成为趋势,郑漂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艰难。他们只身大都市,却怀念小城生活,这些回忆将在生活的压迫下变得更加深刻、更加无奈。

一个村倒下,一片楼矗立。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郑州的人来说,这是一番偌大的城市印象,更是郑州城中村亘古未有的蜕变,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太多太多,带给人们的压力很大很大。但是,大城在改变,郑漂们也在为之改变,他们在村城改造的倒影下,怀着几多念想和憧憬,扛起行囊,继续前行......

腾讯·大豫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w/108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