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柳林排灌厂3B和平

三、排灌厂人的杰出代表

(二)载入史册的企业精英

1、创业功勋栗德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句感恩意识很浓的名言,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抚今追昔,排灌厂能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存与发展壮大,追根溯源全赖于栗德成老前辈的创业之功。

栗老前辈为山西省阳城县人,约在年前因家乡连年遭灾而举家逃难于柳林谋生,栗老生前育有三子。长子栗小红生于老家,次子栗红宽、三子栗星星均生于柳林。来柳林后出于谋生,先在锄沟给席璋师傅打工,以卖锅为生。后来有了些许积蓄便买下了锄沟晋绥兵工厂搬迁留下的翻砂器具,兴办了锄沟翻砂社,自然就成了翻砂社的大掌柜,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掏的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年代初为了扩大再生产,栗老用自己辛劳所得的结蓄,在柳林南坪买下贺昌村的土地,将锄沟翻砂社搬迁至柳林。年合作化时翻砂社与柳林铁业社合并成立了柳林翻砂铁业社,成为了柳林排灌厂早年的雏形。栗老前辈用自己多年的心血与积累成就了柳林排灌厂初创的资本,开疆扩土,奠定了企业图存与发展的根基。由此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发展成为后来的柳林排灌厂。

多少年寒来暑往,排灌厂先后大约经过16任领导的接力打拼,守成兴业,踏着栗老前辈的足迹,继续着他老人家未尽的事业,营造了排灌厂两代人就业与生存的家园,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与荣耀。

、“士兵将军”党元明

法国总统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对士兵的一种激励,也是鼓励士兵要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激励人们图谋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排灌厂早年的企业领导人中间,大都是政府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出身,唯有一位是从生产工人中脱颖而出的“士兵将军”,他就是排灌厂的党元明老厂长。党元明五十年代在排灌厂参加工作,长期以来从事钳工作业,且为车间生产技术骨干。由于其爱岗敬业,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年被组织上任命为排灌厂厂长,成为了排灌厂从工人走向企业领导岗位的第一人一一排灌厂的“士兵将军”。在他主持排灌厂工作期间,虽然其工作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工作中员工依然亲切地称他为党师,而非党厂长。从这声亲切的称呼背后,让我们不仅看到他身为职工时那种以身示范的技术师傅形象,更看到了他亲和扎实的员工群众基础,看到他深厚的基层工作底蕴,看到他源于士兵的那种将军风度和才能。他在工作中从不畏首畏尾,多是勇于负责敢作敢为善于担当。无论是对其上级还是下属,他都基本如此坚持原则承担责任。这可以说是他显明的工作个性,对维护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利益从不含糊。他在排灌厂当厂长多年,在他的领导下,企业搞的欣欣向荣,主产品铸铁水管及其配件远销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同时还开发了马钢铸铁新产品系列鞋钉,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得到一定的提高,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经济指标任务,多次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退休后的他,仍然心系企业,关心职工冷暖,努力为企业发挥自己的余热。比如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的落实问题,就是他四处奔走,收寻文件资料,跑政府,找领导,通过各种途径,最终使这一问题从政策层面得以根本解决,让退休职工享受到了医保的好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得到了退休职工一致的赞誉。这就是我厂从工人走出来士兵将军——一党元明厂长。

3、精益求精的技术掌门人

柳林排灌厂诞生于0世纪50年代初期,是由传统的手工艺人组成的加工企业,企业产品以服务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为主,所以无论在企业的经济层面,还是企业的技术层面,都具有极其显明的传统手工业特色,技术力量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企业技术能力,虽然在60年代初期有高级技师冯仲冀的引领,有过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冯仲冀在排灌厂工作仅仅数年而已,之后便调到离石筹建化肥厂,使企业一下子失去了技术栋梁的支撑。冯仲冀调走后,排灌厂的技术重任就历史性的落在了技术新秀,青年才俊杨探元师傅身上。杨探元,山西水校毕业,苦度自学成才,多元奋发进取,工作刻苦努力,技术精益求精。在一个由民间手工艺人组成的机械行业里,杨探元的理论水平和多年来工厂实践的经验,突颖而出,成为了排灌厂难得的专业人才,新的技术掌门人。

冯仲冀调走后,杨探元师傅勇于担当,撑起了我厂的技术脊梁,承担起了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机械零件等产品的设计与机械制图工作。为排灌厂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长期的推动引领作用,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杨探元年进厂参加工作直到年调离我厂期间,连续在我厂工作17年,为排灌厂的工装设备技术改进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厂里的立式铸管机,铸工车间的行车、电碾子,锻工车间的00吨摩擦压力机,洗床上用的分度头、电锯下料机、压圈机等设备改进制造全部源于杨探元之手。让排灌厂人遗憾的是后来因工作需要,84年薛山大桥建成不久,杨探元被组织上调离我厂到县城建部门工作。杨探元的调出,严重削弱了我厂的技术力量,对我厂的技术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对其个人而言,则是个极为难得的发展机会,使其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践行和展现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也可以说是排灌厂为社会输送了一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对柳林社会做出的一大贡献。

4、常双奇的订打锹

常双奇是排灌厂河南籍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和岳秀旺曾分别是排灌厂领导机构的成员。说起常双奇锻造的名牌铁锹,在柳林方圆百里美名远扬,在民间人们叫“订打锹”,是当时农民手中的必备的劳动工具,用起来的得心应手。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有一种口号叫“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所以每年的春秋两季村村段段,人人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搞农建的主要任务就是修梯田打垻堰,梯田拍建的效率和质量全凭一张好锹,也是农民的必备工具。那时的农民在拍梯田的时候,手持一张铆足筋立的好锹,三扣三打三拍,挥洒自如,拍起梯田来又快又好。当有人问及他们是在哪买的这样应手的好锹时,人们总会说:“我用的是“双奇”铁锹”,说的就是排灌厂常双奇的“订打锹”,同时还会把锹举在手让你看,边看边说:“你看这锹要铆有铆,要筋有筋,冷活过硬,多平展明亮呀!就是和一般锹不一样!”那神气活秃秃体现出农民对“双奇”铁锹质量的认可和持用的自豪感。透过农民自信的言语,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位河南籍老工人过人的铁匠技艺。他反映了排灌厂当年农具产品的质量水平,也代表了我厂锻工车间工人高超的手艺和过硬的技术水平。常双奇的“订打锹”,在当时堪称排灌厂及河南籍人一张亮丽的企业名片。用现在的行话说是企业名牌产品。

5、创业元老河南籍人

河南籍职工,在柳林排灌厂是一个为数不多的他乡创业群体。由于他们有着传统的铁匠技艺,早年背井离乡来到柳林参加了刘绍业组织的铁业社,在柳林落地谋生。年合作化柳林铁业社和锄沟翻砂社合并,成为了的翻砂铁业社一员,是柳林排灌厂最早的创业组成人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排灌厂锻工作业的主心骨和技术骨干,有部分人后来调往青龙机械厂和柳林电厂。在这里我之所以要浓墨重彩讴歌河南籍老工人,是因为他们对排灌厂的创业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性贡献。这种贡献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他们作为外乡人却成了排灌厂具有奠基意义的创业群体,是排灌厂最初重要的组成人员,是排灌厂锻工车间技术力量的中坚。对企业初创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次他们早年背井离乡来到柳林,倾其一生把全部的精力奉献给柳林,奉献给柳林排灌厂,排灌厂锻工车间的发展壮大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说浸透了他们一生的心血。第三,他们早年远离温馨的家庭和疼爱的妻室儿女,长期分居两地,安心在柳林在排灌厂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情感牺牲,其情其境,令人肃然起敬。第四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过人的工匠技艺,常双奇的铁锹,岳栓林的厨具,都是精美至极。成为排灌厂的品牌。在社会上时兴不锈钢厨具的时候,岳栓林的手艺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厨刀还是铁匙样样精美耐看,件件得心应手。听说他曾给自己锻打过一把心爱的不锈钢茶壶,小巧玲珑,精美至极。看到的人无不折服他的技艺,放在现在应该是收藏家难得的“宝物”。只可惜我未能一饱眼福。第五,他们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他们手艺高超,一生鞠躬尽瘁,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却未能在排灌厂挣到多少钱,过着简朴的生活。年代我受排灌厂党元明厂长委托,和牟二平一行去河南林县慰问一位车祸致亡的职工家属时,同时专程拜望了其它河南籍老工人。他们所处的生活境遇,与当地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此中情景,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心生的酸楚难以言说。之后每每忆及此行,内心感到深深的内疚,更多的是对老一辈河南籍老工人的敬重与爱戴。人心都是肉长的,推己及人,排灌厂人应该记住他们一生在柳林的辛酸和贡献。要不是那次难得的河南之行,也许我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也不会体悟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更不会记录创业元老——河南籍人。

6、枪械钳工康毓林

在柳林排灌厂机钳工车间,有一位早年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役,并在军工单位从事枪械钳工修理作业的老技师,他谦虚谨慎,为人低调,却有着一身过硬的钳工功夫。他就是在排灌厂工作多年且受人尊敬的康毓林老师傅。康老师傅戎马出身,学的一身钳工硬功,可以说他是排灌厂早年钳工作业的技术始祖,对排灌厂钳工技术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大的示范效应和言传身教的指导作用。文革中,排灌厂机钳工车间之所以能生产出手枪和步枪,除了厂里的设备加工能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康师的指导参与和枪械技能的发挥。康师身上有着独具的工匠品格和技术素养。记得70年代初我在柳林中学上高中时,学工实习被安排在柳林排灌厂机钳工车间。在实习过程中,我亲身体验目睹了康师教我们如何用锉刀锉六方的钳工操作技能。透过康师持锉的稳健、运锉的得体、锉削力度速度的把握,锉削平整均匀的效果,让我深深领教了康师不凡的钳工功夫和技术素养。他对齿轮的技术参数极其熟悉,看到齿轮,他就能基本断出模数是几。并熟练地给我们讲解齿顶、齿根、齿数等齿轮有关的技术知识,在我年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学生时代,在排灌厂短暂而有意义的实习,在我的心中形成一个重要的认知。我始终认为一个人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一个好的师傅言传身教、精心培养,那将是人生莫大的幸福。让我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的确有过这样的幸遇,就是在排灌厂工作期间曾得到过杨探元师傅的指教培养。杨师当年在实习时指导我们熟悉认识机械加工光洁度块规,怎样使用计算尺量具等情境,后来在企业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样的幸遇与幸运。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tq/97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