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米同一季节的更麻烦的是棉花,那时候棉花贵,整个华北,华中,华东都大范围地种植棉花。那时的棉花还没有改良好。从打营养钵开始,把棉花籽洗了,用加了农药的水泡上,去掉漂浮起来的坏掉的,不好的种子,打好营养钵,把饱满的一个一个分别丢进营养钵里,喷洒一下水,过几天,再浇点水,等棉花苗长出栽到地里。还是玉米幼苗的步骤,锄草,松土,过半个月,棉花长高了还要撇叉子,整理,不然棉花疯长,结不了果的。两天修理一遍,四五天一次,都是特别麻烦的活儿。如果下雨了,还要锄草,打农药,不及时打药,虫子就把棉花叶啃光了。锄草,打叉,打农药,几次循环下来,棉花终于挂果了。不过还是要注意打农药灭虫子,防锈病,……待到玉米收完了或者棉花铃开得早就要拾,在地里拾棉花,过不了几天就要把棉花柴拔掉拉家里去,因为节气到了,应该播种小麦了,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机器,收了棒子,把地犁了,还要打坷垃。直到年,旋耕机进入市场,效率提高,土壤也打得又细又匀。
种小麦的时候,最开始是那种木楼,三腿,用牛在前面拉,扶楼的人边赶牛边走边晃,好让麦粒下得均匀些。后来出现了小型拖拉机后就有了那种机器播种机,效率大大提高,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都用大型机器,高效省时、省力。
这里是冬小麦产区,一般情况下,种上麦子后,看麦子出的齐不齐,把缺苗的地方补上麦子后,地里就没什么事儿了。
中秋过后,收拾好的,大家都去打工,一般是去山西烧窑。
麦子也种上了,中秋节前后,大家都闲着?不是的,种豆子的把豆子摊开轧了或砸了,把豆子收袋子里,种高粱、粗粮的把粒子勒下来,把剩下的秸秆做成扫帚或炊厨,还有玉米,用手一个接一个的剥,如果没地儿放还要把皮留下些辫起来挂墙上,丰收年通常一个院子四周都挂满辫起来的玉米,一面三四行,黄灿灿地,在阳光下,也是很美丽的。
最最麻烦,占功夫最大的是棉花,把棉花一行行堆放在打麦场里,白天收拾完地里,吃过晚饭趁月光好剥棉花桃,剥到夜里十点,十一点,早上还要早起,有时四点多就起来了,趁早晨不热抓紧剥。玉米剥了皮要晒,再打成粒子,棉花剥了也要晒。从春播,夏收,秋收冬藏,农民的一年四季都非常忙。
90年代,外出打工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烧窑的继续烧窑,妇女去江浙、北京、天津服装厂打工,也有的年轻人去广东、福建电子厂上班。那时上班工资低,所以也就比种地强些。
大蒜之乡——山东金乡,位于巨野东南,有部分嫁在那的或有亲戚的人把大蒜引进了本村。大约是年,村东南有一家种蒜,那时候种蒜很落后,先用拖拉机把地犁了,再耙了,把田埂打好了,用木板量好了帮上耙齿或类似的棍子,拉出小钩,再4指一颗,4指一颗的摁到地里,那时候还不讲究市场经济,每家都种得少,都是自己种,种蒜是很累的,得一直蹲着,种完了跟前的往前挪两步也是蹲着往前挪,如果站起来往前走,一个是没必要,只走一两步便得蹲下,再者也耽误事。如果种的多,大家大部分都找自己的邻居,或是近亲。栽完蒜之后,就要浇地,沟渠里有水的话会方便很多,把底管放水里,用三轮车或柴油机带涡轮抽水,浇地既方便又快,如果沟渠没水就要把底管下到井里,那样因为要把水从十几,二十米深的地方汲出来,出水就慢很多,并且下管子很麻烦。下管子的时候,要一个人抱着管子,另一个人拉着拴在管子上的绳子一点一点往下续,防止下快了抓不住,管子整个儿掉进井里。有时密封不好,半天搞不出水,从早上5点起来,10点甚至11点出水很正常。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种地,去打工。在农田里干活,生产工具的好坏,先进落后对生产的影响太大了。
浇完地后,等一天一夜或等两夜一天就可以覆地膜了,这时又要叫人帮忙。最开始的时候,要先打一遍药,盖地膜的时候没有工具,一般是两个大人一边一个在前面拉地膜,或者是小孩子用塑料袋套上鞋站在中间拉,后面的人一边一个用菜刀一下一下地按,后面再有一两个人用锨铲土压在地膜上面。农民的时间是最不值钱的,大把大把地都用在了无用的修理整理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上!
罩上地膜三四天就要去地里“拉地膜”,好让发芽的蒜头钻透地膜,不知谁想到了把筢子反过来,因为筢齿是竹子的,竹子表面是滑的,不会伤到地膜。过不了几天,筢子就用不上了,因为有的蒜顶不破地膜,已经在下面长叶了,一旦长长,再用筢子拉也没用,因为没有尖,顶不出来了。这时候就要抠了。人站在田埂上,一次找贴近的五六列,一个一个地找,一个一个地抠,早的时候,一天能找两畦,如果种的多,忙不过来,蒜苗长得很长了还没来得及抠的话,再抠就很麻烦,有时天气暖和几天,蒜苗都出来,半天也不动地方,在那蹲着一个挨一个地抠,即使都抠完了,还要连着再找两三天,总有落下的。总的一句话,蒜地里没好活,不是蹲着就是坐着。
再说砍完玉米杆打坷垃,砍完玉米杆,把玉米杆打成捆拉到家后,就用拖拉机带着犁把地深翻(粪已撒匀),再用耙耙一遍,沙碱地、调和地还好些,如果是大於地,在犁后就要拿着板角、小抓钩去打坷垃。一人一天也不过能打8分地的坷垃,因为於地里的土太黏了,都是大坷垃,还很硬,打完坷垃播种麦子、种大蒜。
直到年,旋耕机问世,一个机器起到两个机器(犁、耙)的作用,而且耕得更深,土打的更碎。人们再也不用打坷垃了,只需要在耕之前撒撒化肥。真的要相信科技的力量。
90年代到年左右,菏泽地区还是大面积种植棉花,年以后,因为棉花价格不高,玉米有了除草剂,人们开始夏季大面积的种植玉米,冬季小麦,其余时间都外出打工,夏收、秋收、秋种的时候回家,忙完地里的活,收拾收拾家里,很快又出去打工,形成很多村庄都是老年人、儿童少部分妇女在家留守。
大量的留守儿童从东往西,全国范围内,越往西越多,留守问题是个大问题。人们追求财富无可厚非,现在的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心理、身体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奶奶、姥姥年轻、身体好还好些,如果在家本身忙不过来,那么孩子就要委屈些,所以最好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不缺席,实在不行也要有一方(一般是妈妈)留下陪伴,抚养教育。
一般考取了高中之后,家长再外出打工,对学生的学业影响已不大,因为到县城或城市读高中,大部分都住校了,15岁左右的农村人自理能力早已具备。
年是农业税的最后一年,其实两三年前都是“公粮”与现金并行,并且大家越来越多的选择用现金交农业税、“提留”。把小麦装满车开车送到粮所再卸下,费时费力。
那时农村大部分都是小麦——玉米——小麦的种植结构,农忙时回家,其余时间都外出打工。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东南沿海、京津冀的工厂多了,建筑群也多了,工种的数量翻番了,有去干建筑的、有去给别人开小车的,有去开中型货车的,还有开半挂的(当然很少),也有去电子厂、服装厂、篷布厂的,以及去饭店做学徒或去酒店做服务生的等等。
不过从—年,除在外面做司机的,其他的都没怎么挣到钱,或者说挣的钱盖房子,供子女上学或者看病办喜忧事等,最后也没剩几个钱,出不去的,或者可以自由回来的都种蒜。
年,蒜价大跌,跌破了2毛一斤,蒜农们都伤不起啊,大家大部分都低价处理了,还有的拉到金乡去卖,结果还不够油钱。有的卖不掉干脆直接倒沟里了,也有撒到地里出蒜黄的,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巨野县柳林镇孟庄行政村孟庄村
巨野县柳林镇孟庄行政村孟庄村
巨野县柳林镇孟庄行政村孟庄村
巨野县柳林镇孟庄行政村孟庄村
巨野县柳林镇孟庄行政村孟庄村
巨野县柳林镇孟庄行政村孟庄村
美好生活你我共享
乐恒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