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一部因父爱而诞生的经典

“它的好些篇章是可以当作瑰丽奇伟、想入非非的散文来读的。它的想象力之丰富,画面之绚丽,情调之独特,却又那么质朴天真,都带了唯美主义作品的特质。”

有一个英国人,四十岁才结婚,第二年当了爸爸。从孩子四岁开始,他便常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小名叫“老鼠”,爸爸就给他讲老鼠的故事。各式各样的老鼠与老鼠的朋友和敌人:水老鼠、鼹鼠、黄鼠狼、貂鼠、棕鼬,田鼠、收获鼠,还有狗獾、蛤蟆、刺猬和兔子。讲呀讲呀,孩子睡着了,爸爸轻轻给他掖好被子走掉了。

这实在是极平常的家务事。世界上不知道有过多少这种故事在爸爸妈妈嘴里诞生、在孩子的睡梦里消失,像吹过柳林的风,风过了,柳林静了,风也没有了。

但是,这个爸爸却跟别的爸爸不同,讲故事时已是个有名的作家。他给孩子讲故事虽是信口而来,却也让文学幻想随着故事驰骋,进行着创作。多年后孩子大了,爸爸忽然想起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写了一部分,朋友们一读,觉得是很好的作品,建议他全写下。于是有了这本《柳林风声》。

这个作家就是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Grahame,—)。他一八五九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市,五岁时死了母亲,父亲把他兄弟姐妹四个一起交给了奶奶抚养。奶奶住在贝克郡的泰晤士河边一个大宅院里。大宅院铺得很开,房屋很多,又沿着泰晤士河,周围有的是野地、树林、路篱、港汊、河堰、运河。那里当然会有小动物出没,老鼠、水老鼠、鼹鼠、狗獾、燕子什么的。格雷厄姆的童年未必快乐,但是这幢大宅院却给了他一个牧歌式的环境,形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泉源,所以他的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天籁。这也许是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格雷厄姆少时的志愿是进牛津或剑桥这样的大学读书,但因为经济上的困难,他的亲人主张他经商,为他在英格兰银行找到了一份职员的工作。他便在那里一直工作到一九〇七年因为健康的原因退休。那时他才四十八岁。

属于社会的格雷厄姆在银行里辛勤劳作,逐渐上升到比较显耀的地位,做过英格兰银行的秘书;而属于个人的格雷厄姆却隐遁进了幻想的世界,他写随笔、散文和小说,在《圣詹姆士杂志》和《黄皮书》上发表,后来陆续收为三个集子出版:《异教徒文卷》(PganPapers.)《黄金时代》(TheGoldenAge,)和《梦幻的日子》(DreamDays,),其中有许多写的也是他小时的生活场景,拿孩子或成人开些温和的玩笑,俏皮,迷人,体现了他对自己少年时代的敏锐的理解,受到几代英美读者的欢迎。然后就是这本让他不朽的书。

常常发表他的作品的《黄皮书》一八九四年创刊,一八九七年结束,发表过不少名家的作品。如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麦克斯·比尔波姆(MaxBeerbohm)、爱德蒙·高斯(EdmundGosse)的散文、随笔和小说。鲁迅很欣赏的青年画家奥伯雷·琵亚兹莱(AubreyBeardsley)也曾在这个杂志工作过,他的许多装饰风格强烈的插画最初都是在这个杂志上问世的。这个杂志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肯尼斯·格雷厄姆也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柳林风声》同样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它一九〇八年出版,一问世就风靡一时。可惜它已是格雷厄姆最后的文学创作了。在此书出版之年格雷厄姆便退休了。然后他便把大量时间用到旅行上——常常是一个人孤独地旅行。

格雷厄姆少时想进牛津剑桥而不可得,到了老年却受到剑桥大学的聘请,主编了一部少年读物《剑桥英国诗歌集(少年版)》,一九一六年出版。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看见格雷厄姆的诗人气质,而这种气质在我们这本书里随处可见。

一九三〇年,戏剧家、儿童文学家米尔恩(A.A.Milne,—)把《柳林风声》改编成了舞台剧《蛤蟆大院的蛤蟆》上演,颇获成功,从此成为圣诞节的保留剧目。两年后,即一九三二年,肯尼斯·格雷厄姆去世。

《柳林风声》是公认的英国儿童文学经典之作。译者手边的《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利特学生百科全书》在介绍肯尼斯·格雷厄姆时都说他是英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柳林风声》的作者。这代表了英国学术界的权威看法。

不过,这书也并不完全是孩子床头听见的那个故事,作者在出版以前显然对它做了许多加工。但是那加工并没有抹掉它原有的纯朴和天真,而只是提高了它的层次,把一个单纯的儿童故事变成了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开始时是孩子喜欢什么就讲什么。孩子小名叫老鼠,爸爸就讲老鼠,讲老鼠还不过瘾,就加点别的。孩子看见蛤蟆能把肚子胀得老大,挺好玩,爸爸就加上蛤蟆,让他常常胀大肚子。那时汽车刚流行,挺新鲜,孩子感兴趣,爸爸就讲汽车,讲蛤蟆开汽车,把汽车开进了小水洼里。男孩子喜欢听打仗,那就讲打仗。鼹鼠、水老鼠、蛤蟆在狗獾的率领下攻打蛤蟆大院,杀得黄鼠狼乱跳乱窜。总之,孩子爱听什么就给他讲什么,舒卷自如,发展随意,没有功利目的,也不受道德教条、科学性、可信性之类东西的羁绊。

然后便是几年以后的加工。经过加工,天然的纯朴依旧,却带上了浓郁的文学色彩,更美了,更迷人了,层次高了许多。癞蛤蟆冒充洗衣女工,既能叫守监牢的人、卖票的人、开火车的人、吉卜赛人和驳船女人把它当人看,却又能被驳船女人抓着它的两只胳臂扔到河里,仍然是只蛤蟆。这类情节说明它还是天真稚气的儿童故事。但是,书里又有了许多儿童未必懂得欣赏的东西。

比如,“多彩多梦”一章写了鼹鼠对故居的依恋,写了小田鼠在圣诞之夜唱圣诞欢歌,它那甜蜜的、带了浓厚乡土气息的描述儿童也许会喜欢,但是作为抒情散文却更能受到成人的欣赏。又如“向往远游”一章那么新颖地写了鸟儿们一年一度的迁徙的本能,又通过海老鼠那么精彩地刻画了地中海大小城市迷人的风物和景色,那场面,那风光,那有趣的经历也是成年人喜欢当作散文来欣赏的。而最美的则是“黎明前的排箫手”,它写了黎明前牧神潘的排箫音乐和他的歌,那么空灵悠远,那么神秘缥缈,这都不是儿童所能真正体会和欣赏的。许多这样的东西给作品赋上了浪漫、神秘、飘忽、美丽的色彩,引人遐思,如饮醇醪,恐怕只能主要为成年人所欣赏了。

所以这书既是儿童的读物,也是成年人的读物。它的好些篇章是可以当作瑰丽奇伟、想入非非的散文来读的。它的想象力之丰富,画面之绚丽,情调之独特,却又那么质朴天真,都带了唯美主义作品的特质。

关于本书的名字TheWindintheWillows的译法需要解释一下。

TheWindintheWillows的意思是“柳树间的风”,但是作为书名不大好理解。译者开初以为它别有含义,但是查过许多工具书,包括大牛津词典、莎士比亚索引和英语谚语词典,都没有查到字面以外的含义,因此只好按字面译作了《柳林风声》。它的意义可以从“黎明前的排箫手”里的一段描写看出:

在那一章里,水老鼠和鼹鼠到堰口去寻找走失的小狗獾,到达时已近黎明时分。这时他们依稀听见了牧神的排箫声,可随即消失了。接下去鼹鼠对水老鼠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可是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除了在芦苇、灯心草和柳树里玩耍的风声。”

鼹鼠在这里听见的“柳树里玩耍的风声”其实已经是牧神潘的排箫声。这排箫声在这一章里有极动人的描写。它轻灵、悠远、似真似幻,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指引着水老鼠和鼹鼠来到堰口,找到了小狗獾。水老鼠对排箫声的感觉是:“他全部的知觉都被这个神圣的新东西迷醉了。他狂欢,他战栗,他灵魂出窍。”

在希腊神话里,牧神潘是牧场、牧群和森林之神,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动物之神。在这个故事里他爱护小动物,救助迷路者,小狗獾被猎人设的套子套住,他把他解救出来,为他治好了伤,指引水老鼠和鼹鼠来到堰口,把它带了回去。同时又施展神力让他们忘记了这次经历,以免对这事的回忆影响以后的生活。潘的形象是原始的,也是慈爱亲切、富于人情味的。

牧神排箫声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甜蜜美妙、震撼灵魂却也应该忘记的东西。作者选用了这个意象作为全书的标题,值得我们玩味。说白了它就是:这是说给孩子听的催眠故事,无论你的感觉如何,它也只如柳林风声,柳条静了,便该被忘却。

不过,这个故事并没有被忘却,而是被看作了英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珍惜,而且被译成了好多个国家的文字。

(注:原发《柳林风声》前言。如有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不下架的成长经典”丛书

《海蒂》

《小王子》

《昆虫记》

《格林童话》

《柳林风声》

《绿野仙踪》

《海底两万里》

《列那狐的故事》

《鲁滨孙漂流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书名:《柳林风声》

作者:(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译者:孙法理

定价:27.00元

出版:华文出版社

日期:年9月第1版

赞赏

长按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如何确定白癜风病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tq/45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