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旧街道

喜迎十九大

蹒跚在清晨,阳光懒散的那个午后,置身于柳林的旧街道。让我想起了记忆中的叫卖声,那悠扬悦耳、温柔婉转、抑扬顿挫的声音,曾经是多么的让人温暖和愉悦。那些商业不甚发达的年代,它带来的浅浅的喧哗,不含一点儿疯狂的成分,像很熨帖的平民化的乐声,深入人心,沁人心脾。古老的街头巷尾,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穿梭着深邃的时光,贴心与温存的市声,熙熙攘攘叽叽喳喳与我们和谐相伴。

柳林古镇地处吕梁山麓、黄河之滨,位于四十里抖气河(即清河畔)向为秦晋通衢、商贾云集之地。回眸历史,这里山清水秀,柳树成林,清河蜿蜒,鸳鸯戏水,自然环境优美;这里层楼遍地,瓦厦连云,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实乃晋西商贸都会;这里店铺林立,商贾遍地,人流熙攘,市场繁荣,近代人称“小北京”。

“沟门前”之所以吸引人,因其风味小吃种类繁多。全国连锁“沟门前碗团”就出于此地。此处有一棵大槐树,枝繁叶茂,树高参天,树冠圆大,树身直径在半米以上,一个大小伙子也抱不过来。医院一带,古称“张兰街”。因介休张兰老人最早在这儿摆摊卖饭而得名。柳林第二条主街道是背道。至清末民初,沟门前已是名闻晋西的餐饮夜市。这里有几十家饭摊通宵达旦营业,风味小吃有:荞麦碗团、莜面旗则、灌肠凉皮、芝麻饼则、油斜饼、苏油饼、水花面、下水肉、羊杂割、油糕、油条、豆腐、火烧、花卷肉包、炒菜、调和、炒货等等。

在柳林旧街道,不远几步就能看见做碗团的店家,大锅里摆着老瓷碗满满当当。

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以底浅容积小者为宜,面糊入碗前,先将碗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每碗只盛八成,加盖以武火蒸之。蒸约二十分钟即熟。

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状。

置于凉处令冷即成碗团。

做凉皮,和面﹑洗面,用水把面筋洗出来,用沉淀下来的面糊糊来做凉皮。

莜面稍挂糊,把面饼摊开,蒸熟后切成旗则加作料即可实用。

灌肠的做法:把猪肠清洗干净,把荞麦面糊糊加生姜等作料灌入,用绳系紧,然后蒸,即成。

蒜泥醋配料,看上去是不是很好吃?

每天的小吃摊,人们坐的满满当当。

卖豆腐的总在大街小巷穿行吆喝,方圆十里八乡的处处有他们“割-豆-腐-来”的声音。

老街上打饼子铺比比皆是,一道千年不变的风景,或许是对故乡千百年历史陈情的最好回味。勤劳善慧的先民们独创的民食风情,农耕文明的一个厚重的缩影,带给我们无尽的骄傲和景仰,享有这方独有的传统味道。

那原始的烟火浴烤下成就它一贯固有的气息。

67岁的康继锁老人,从小就随父打饼,四十余年从未停歇。腿脚不好仍然坚持,舍不得放下这项祖传老手艺。

案板上的作料就是他饼铺独家秘方,茴香芝麻咸盐和油苏。油苏制作需要大火铁锅,油加热放白面不断的翻炒出香味来,最后变成糊状呈现金黄色即好。老人说:现在柳林没有传统手工制作油苏饼这项技艺,我这里是唯一的一家。

老人虽腿脚不好,打饼的技术却利落完美。面剂子包着适当馅料,饼杖便当当节奏的响起。祖上遗留的百年案板,油亮光鲜的色泽,就叫人啧啧看好。

擀好的面饼放在火鏊上,接下来的手工技术活叫人看得心旷神怡。但见老人做饼似打太极拳般,不断在火鏊上来回揉搓翻转面饼。发出“呲呲嚓嚓”的声响,五个面饼同时玩转在他麻利的动作间。不一会儿,金灿灿油光发亮并带着不规则花纹的油苏饼就成型了。

老人已经满头大汗!拿着一个貌似扁鏊的物件,用力压着瓷实的油苏饼。

然后再把饼摞一起,转动着擦边整型。

油苏饼的花纹如同旋转的风火轮,闻着老火炉里漫漫散发出来的香味,我是真的醉了!

温烤十分钟左右的功夫就可出炉了。

老人小心翼翼的把做好的饼子放到大盘里。

老师傅张罗着趁热尝鲜,我没舍得吃一个,这样费时费力的传统手工饼做法真的少见了。匆忙寒暄几句就离开了,虽然没有尝试过,心里却是满满咸淡香酥的味道……

牛师傅包子铺

蒸花卷

炒瓜子

煮老肉

街巷拐角处忙活着的老吊炉,芝麻饼也许只有在这条老街巷才能散发出特别诱人的味道。

城市像春草一样疯长,新绿滋生的过程,并没有让新旧之城融为一体。砖石叠砌僵持着的残垣断壁,远处是老城外的高楼耸立。

老城市的界限,现在则成了新兴城市的禁制,城市的扩张性注定扫除一切阻碍与禁锢,却融化不了人们记忆中的成见与沟壑。(图为原糖酒公司二楼)

七八十年代的副食公司,糖酒公司,烟草公司大门。

清代庞家院硬山顶卷棚大门建筑

常家院建筑

住在这里的老居民,横七竖八拉起的线网,忽然觉得他们能一直留守在这里真好!

不管宽敞的街衢如何一马平川,狭窄的小巷仍如毛细血管般自由呼吸。每一块砖石上的裂痕都是岁月的皱纹,生长着岁月的故事。

宽棚歇山顶,清代建筑。

拥挤窄小的老街巷,挤上了天边的居高楼房。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离得很近,有着生活中最淳朴的模样。

风俗以别样的形式出现在深巷古道上,幽远宁静沧桑……

火神楼附近背道

贺家院,原有精美灶壁近期被拆除。

柳林镇幼儿园附近孩子们在玩耍

墙上的涂鸦,稚气童真里饱含着爱国的热情!

七八十年代的柳林镇委所在地,现在为柳林镇幼儿园。

这条略显宽阔的小巷,是过去经常出入要道。属于主要商品集散地,后面就是糖酒公司,百货公司和县供销社。

柳林位居秦晋之通衢,东通汾平介孝祁太晋中以至天津上海等重要口岸:西连绥德、榆林、安定、靖边以至内蒙草地西北边疆,既是承东启西的货物集散中心,又是沟通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西北边疆的津要枢纽。明清时期,上商贾辐辏,居民八方杂处。街宽8——10米,两边各有台阶。拾阶而登,前门后店。繁盛时期,东、中、西三街计容纳商号铺面余家。从东向西,牌匾幌子琳琅满目;商行字号房檐厮捺。直至八九十年代,柳林街计居全国个县籍的商业市民后代,经营门店余所,沿街摆设摊位余处。居民籍贯的繁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北京”柳林曾经的辉煌,在全国中小城市中实属罕见。

柳林镇最初的民居聚落在香严堡、大小堡寨以及杨家圪廊、沙源圪廊、瓷窑圪廊、石家沟、田家沟、羊道口等靠近北部源头一带。由于山川河河床南移,南部河滩一带沉积了大片滩地,且亩数连年加增。因这一片河滩地在柳林之南,故称南坪。柳林原先只是堡沟梁下的一片柳树林子,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当地著名的“小北京”。

七八十年代柳林商办,柳林县供销社所在地。最早66年属于晋中专区,贸易货站。内约有砖窑十眼,九十年代初加层。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柳林最大最红的商场,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比青龙百货商场要早。在当时来说,商品最全,规模也最大。里面商品是分类摆放的,每个售货员负责一类,售货员只开收据不收款,有专人负责收款。

据知情人回忆,当时收款台和各柜台之间各拉一根铁丝,售货员开好票后把票夹在铁丝上的书夹上,用尺子一敲,书夹带着票跐溜一下就滑到收款台,收款员收完钱后把结好的票在夹在书夹上,用尺子一敲,跐溜一下又回到售货员手中,然后才取货。这景象,也算是那个年代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

曾经最繁华的人民商场,现在冷冷清清。前台隔板陈列一些廉价鞋子,左右仅剩两家商户卖布匹和日常用品,古旧凌乱无人问津,索性打发着大把悠闲的时间。

也许正是因为有他们珊珊几人留守此处,我们偶尔路过,才有那些古旧温情的记忆……

原药材门市部旧址

很多人倍感亲切的小理发店,独具传统简易的风格。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在人们的心目中仍占一席之地。

这古色古香的“古董”让我大开眼界,且不说真假,那些物件肯定与现代器物拉开了距离,那种陈旧物件的色彩瞬间让人凝重。

一座老酒坊溢出满城的酒香,阳光与老伙计的亲昵,微风和屋檐的私语,还有那脚步与青石板摩擦的爱意。

中街道拐角处,钉鞋的老人正在专注做活。临空横竖交错的广告牌繁琐而醒目。

晨风吹过老院那扇尘封的门,生活太快日子也快,许多东西在世俗潮流的冲刷下销声匿迹。还好,老院还在,街道小巷的每一个欢笑,都让我倍感温暖!

此处现住户高姓老人,已经八十多岁,爱好收藏。

老伴儿把院落布置的紧紧有条,花鸟宠物颇有生机。

古旧的二层门楼,看起来很精致。

中街48号民宅

外住户悠闲的在老院内吃下午饭

原百货公司大门

商场后院百货公司库房,曾经是热闹的商品集散地。

赵家院原居民做木活

古民居圆形窗口

柳林一中背后的一条小巷子里有一个很小的院子,是贺氏祠堂。

贺氏祠堂里有贺昌的族谱和详细记载。“这里以前是瓦房,0年重修了一次。

66岁的贺承祖说,祠堂修成典礼时,贺昌的孙子还来过,而且为祠堂捐了0元。

泽远都贺氏九十两甲,祖居柳林唐宋以来建有家佛堂一所,历代曾多次维修。最后一次维修于清同治九年光绪年间重建贺氏宗祠一所。

大清同治九年碑记

大清光绪年二月十九碑记

公元二零零零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立碑

据碑记记载:迩来百余年矣年久失修,严重坍塌,碑记毁损碑位无存。祠内杂草丛生值同荒野,令人目不忍睹。贺氏族人早有维修之志,苦无良机其志未遂。

适逢盛世国泰民安、家族兴旺、繁衍昌盛、人才济济遍及各地。贺昌烈士系贺氏之后羿,功勋卓著,名垂千古,世人称颂,族人敬仰,实为贺氏之幸甚,柳林之光荣!为继承先人之遗志,启迪后昆之懿德,故重修贺氏宗祠,实乃应时之善举。

正祠上方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牵回的老祖宗十甲贺丛之牌位。

贺柳先生为祠堂题字

贺应其、贺玉顺、贺符晋、贺志云、贺维域等人合议于一九九年农历九月聚九十两甲,族人代表十多人共商修祠之事。于是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正式施工建正祠房一间,东房一间,集仿古与现代建筑于一体,装彩一新,蔚为壮观。(图为十甲支系-三義店、下背道、贺家沟)

贺冠明先生为贺氏祠堂题字

后将家谱世系表贴于正祠东西墙壁。祖宗牌位妥侑先人之志,克遂于农历九月竣工。(图为九甲支系)

祠堂收藏贺昌部分文集。由柳林县政协书院、柳林文化研究会设计编著的贺昌系列丛书《贺昌传》、《贺昌年谱》、《贺昌文集》、《贺昌纪念文集》、《贺昌资料征编纪实》。

贺昌出生于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羊道口(今称贺昌村)。贺氏是柳林大族,明清时期出过不少秀才。其父清代贡生贺云路字奎峰,是柳林三镇书法名家,深受时任永宁州知州的书法家翰林王继贤赏识。贺昌同志年诞生在永宁州柳林镇羊道沟一个封建绅士家庭。贺昌故居也正在此处。

贺昌,原名贺颖,又名其颖,字伯聪,年1月19日生,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人。山西省早期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共早期的高级党务工作者,红军高级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委员、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等职。被选为中共第五、第六届(三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第一、三、四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年3月率部向粤赣边突围,10日于江西会昌河畔遭国民党军伏击,与时任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人一起壮烈牺牲。

贺昌故居为青砖白灰建筑四合院。

院向坐北朝南。正前方列一柱香、水磨青砖雕饰大门。进院正面青砖拱窑洞3孔,中间房便是贺昌出生居住之所。东边侧窑洞4孔,瓦房一间。西侧瓦房3间,马棚一间。正窑顶东侧建小楼一处。院前列蜈蚣墙,拱卫大门。总占地面积平方米。

贺昌出生居住过的地方,现居民房主人82岁的薛维元老先生。买下该房70年了,老伴正在讲述当年的事情。

窑洞格局仍然保留有当年的模样

原房产职工之家

原看守所后围墙

原三郎堡遗址,后改为看守所武警部队,现在是县二小所在地。

现有的三郎堡戏台遗址被圈地保护

柳林原食品公司,六十年代为食品站,俗称猪场。

干炭窑沟村口

原柳林青龙陶瓷厂为汾酒厂做瓷酒瓶使用的石膏磨具,该村老百姓用来拦墙。

田家沟街道一古老民居

田家沟原王达成住处,旧公社院沧桑的厚重门楣。

家在人不在,也许再也回不到属于原乡人的过去,物是人非。

王达成的老院在延安革命期间,被日本人占领,后警备队驻扎。解放后政府没收,成为旧政府遗产。最早的政府所在地,年后是柳林旧公社院。

田家沟一处杨姓老民居,木门窄小而精巧。

推开门但见一幽深过道,其后是一堵砖墙。

两边留有一人宽的过道,进入且为两宽敞的院落。感觉此处曾为商家大户,这隐蔽的格局令人称奇。

什么时候旧街改造啊?田家沟大院的老住户们,总是不经意间询问。希望得到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

田家沟一高姓人家的后卷窑砖砌风格独特。

清代柳林万和堂药店旧址,后为东街居委会,现为民居。

杨家大院

党家楼底通道

堡沟口通道,粮食局家属院楼下过道,一位老人正在清扫路面垃圾。

上背道通往堡沟的曲折小巷

柳林最具名气的传统美食就是碗团、芝麻饼子、高粱饭。烤芝麻饼过去用吊炉,现在旧街道的电动炉烘烤芝麻饼子偏多。然过程仍然是纯手工制作。

背道的党探平芝麻饼,就是一个做了好多年头的老铺子。

大概制作过程如下:面发好后揉均匀,用手掐一小块面团,小擀杖摊成厚饼,用手指勾取酥油一点,包入为馅,再擀成内薄边厚的饼胚。

然后挨次放入小筐箩,用毛刷刷一次搭色油。

接着再往面饼撒上一层湿芝麻。

饼胚做好后,挨个整齐的摆放烤炉里。

十来分钟左右翻转面饼。待面饼呈棕黄色,便可出炉。

羊道沟口百年老槐树

原火神楼所在地

火神楼边古建筑门上的清代沙石狮

原天主堂下过街洞

柳林古镇从明清至民国初年余载,繁荣景象,持续不断。古镇以它优越的地域位置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以它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味小吃,以它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多彩的传统文化,招来了全国各地的商贾游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

走在这悠长曲折的古街巷,叫人不得不去想那些美轮美奐的明清建筑:四合院,过街楼;林立的店铺,恢弘的瓦厦,云集的商贾,红火的闹市;吆喝的小贩,化缘的僧侣,迎亲的唢呐,媳妇的轿子;川流不息的市民游客,熙熙接攘的繁茂市景,求神拜佛的信男善女,揺扇品茶的胥吏士绅,令人垂涎的风味小吃,通宵达旦的餐饮夜市,穿街过巷的驼队马帮,揺船拉纤的清河摆渡。这一切,构成了一副“小北京”的“清明上河图”。明末清初,商贾游客面对如此繁荣的景象赞不绝口,不亏为柳林人心目中的“小北京”。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道出了一组城市的编码:城市与记忆,城市与符号,城市与名字,城市与眼睛。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就被抹掉了。”如果记忆不能被词语表述,记忆会存在于哪里呢?对于记忆,与时光的流逝密切相关,需要某一段时空的覆盖、掩埋和沉淀。那么留住这些现有宝贵真迹,是不是更值得人们重视和保护呢?

赞赏

长按







































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怎样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tq/41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