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第一综合信息门户平台
第八章古镇风俗(一)
作者:绅士长弓
湄潭民间风俗太多,而且随地域多变,博大精深,仅义泉镇而言也举不胜举,大略按季节时令风俗、修房建屋风俗、婚丧喜庆和祝寿添丁风俗分类,有这些讲究:
季节时令风俗
▼
清明
清明节到逝去的亲人墓前祭奠,也叫“扫墓”、“挂青”。清明节的节期不只定在“清明”这一天,俗话“前十天、后十天,懒人还有十天”,从清明前十来天开始就有人陆续上山,直到清明后二十来天结束。墓前祭奠一般是打扫墓茔,割除野草灌木荆棘,修整培土,上祭祀品(烟酒、糖果、饭食、菜肴)、点香蜡、烧纸钱(那时都用黄草纸做,没有现代印刷精美的“冥币”),挂青(一种用染色皮纸扎制、竹竿挑在坟茔包顶环笼状的纸制品),敬酒上香,跪拜祝告,放鞭炮。清明季节湄潭山岭山清水秀,是踏青游玩的最好季节,往往一般人家都把祭奠亲人和踏青赏景合在一起,大都带有酒菜吃食,祭奠亲人后游山玩水,饿了席地而坐,和风煦阳下在山花烂漫、满鼻芳菲中享用野炊,尤其惬意。吃食中用刚冒出地面的清明菜(一种浅绿色、周身长有白色毫毛的野菜)合米粉蒸制的清明粑,清香糯软,充满春天气息,非常让人喜爱。
对于义泉镇的学生来讲,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各校分别到“革命烈士纪念塔”祭奠革命先烈。纪念塔是解放后50年代初修建,地点是遵义到永兴公路与老平桥出去左到遵义、右到永兴的公路会合处三角地带,纪念塔耸立在中间。纪念塔为砖砌,外覆水泥,四面正方柱体,每面内凹,红色隶书“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阶梯式塔顶,塔基基座1米多高,四面台阶。刚建时,周围除一家铁匠铺、一家钉马掌的马店外,无人家和房屋,因此10多米高的纪念塔已经很雄伟;后来58年建车站,周围3层以上建筑增多,纪念塔才淹没在建筑物中间。学生祭奠革命先烈程序很简单,把纪念塔地基台阶打扫干净、静立、默哀、三鞠躬、敬献用松柏扎的花圈、新少先队员宣誓、唱郭沫若填词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铺导员讲话,祭奠仪式在呼口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声中结束。
端午▼
农历5月初五纪念屈原投江,叫端午或端阳。节前几天,一般人家就开始准备,买粽粑叶、棕树心;粽粑叶洗净,用剪刀把叶尖、叶柄剪去;棕树心一片一片撕开,抽去叶片梗心,略略在开水里汆一下让其软化;淘洗好糯米和泡花生米、红枣、豆沙、鲜瘦肉(酱油腌过)、腊肉丁、咸鸭蛋黄等配料备用。初四下午,都在街沿坎上摆开包粽子的战场,把一根长凳立起来,在凳子的上腿绑扎好棕心,用二张(叶片小时用三张或更多)粽叶颠倒叠放,兜卷成尖圆叶窝左手握着,插一支筷子在窝里,右手抓一把糯米放入叶窝,放配料(不放配料叫白水粽,放花生米、红枣、豆沙等叫素粽,放鲜瘦肉、腊肉丁、咸鸭蛋黄等叫荤粽),右手持筷轻轻把糯米筑紧,取去筷子,右手把叶窝两头叶尖(尾)卷盖在已筑紧的米团上,用一根棕心栓缠捆紧,吊在凳子腿上。如此施为,直到把准备的原料包完,凳子腿上吊着大团粽子。义泉镇粽子外形有长尖形、短粗形、团角形多种,因包粽子人的手艺而异。晚上无事,初五早上3、4点钟,粽子下锅大火煮,起码1个小时以上,熟透后在锅里闷着。天刚亮,家中必有一人起早,到街上市场买一把艾蒿、菖蒲和草药回家,把艾蒿、菖蒲挂在家门两边祛病防祟驱邪。这些事情做完,粽子起锅,家人清早就以粽子为早餐,开始一天的过节。粽子带着粑叶的清香,是什么材料也代替不了的,白水粽、素粽沾白糖吃,荤粽已有滋味不再加佐料,鲜、糯、润、香,无以复加。餐后小孩眉毛正中点着雄黄点、脖子上挂着自己家得意的粽子凑到一堆显摆,或到老平桥看湄江端阳水。晚餐是大人的节目,通常都要有腊肉、咸鸭蛋,喝雄黄酒,饭后成群结伙到老平桥、沿江公路散步“游端阳”祛病。晚上用买来的(也可自己采挖)草药熬水给小孩洗澡,可以去热毒、避瘴气,即将来临的暑热期间不会长痱子(草药中多为车前草、蒲公英、陈艾等清热解火药草,传说是当年诸葛亮南征留下的方子)。10来岁的女孩过端午还有一项神秘活动:做香包,香包又叫香囊、香袋,女孩们凑到一起自己做;用硬纸折成三角体,寸许大小,里面放入一小粒香料(至今不知其名,在中药铺可以买到,2角钱1粒,包谷粒大小,很香),纸袋外周用五彩丝线穿绣花针编织几层,绣出各种图案,上有挂脖子的丝滌,下有流苏,五彩瑞丽,是非常典雅的工艺品;女孩挂脖子上,香包放在衣领内,走到哪里香到哪里。
端午包的粽子可以吃一个星期,不会坏,我最喜欢把白水粽一切两半用油炸、像油炸粑一样吃,比油炸粑还多一道粽叶的香味。小时义泉镇过端午没有见过划龙舟的内容。
七月半
▼
“七月半,鬼乱串”,是“供饭”祭奠祖先亡灵的鬼节。这天其它事务无讲究,晚饭开始忙碌。64年以前义泉镇除“公家人”(在机关、单位上班的人)外,一般人家“堂屋”(“堂”字湄潭话读“tao”音,堂屋近似现代的客厅、起居间)正墙上都设有神龛,上面正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两边是观音、阎罗等一干菩萨和自家祖宗先人牌位(湄潭土话叫神龛为“香火板板”),牌位下有个尺宽的供台,摆放着香炉、烛台、铜罄和纸钱等物,作祭祀用。农历七月十五的晚饭要准备四个、六个(或更多、但必须双数)菜,神龛上香燃烛亮,堂屋中间大方桌(又叫八仙桌)上每边放2个饭碗、2双筷子、2个酒杯,碗里盛点饭,杯里倒点酒,待菜全上桌,再给每个碗里夹点菜,“供饭”仪式开始。家里主事人逐个端起桌上的酒杯,面向神龛,心怀虔诚,口中念念有词,祭奠自家祖先,先辈姓名已不可考的一句“祖先”带过,近代去世的祖、爷、奶、父、母、丈、伯、叔等要念出称谓,逐一拜祭(拜完一个把酒杯里的酒洒在神龛下)。主事人的小辈都要跪在方桌前,在地上烧纸钱,待已去世的祖先都祭拜完,把桌上8个供碗里的饭菜合成一碗,连一双筷子供放在神龛供台上,仪式结束,家人进晚餐。这天晚上,神龛上香不断烟,烛不断亮,半小时左右烧一叠纸钱,快到午夜时,派家中一人(最好是男孩)取烛2只、香9根、纸钱一叠,端着神龛上的供饭、筷到家门最近的路口(或河沿),燃点香烛(烛分两边,香分三柱每柱3根),烧纸钱,把筷子横放地上,把供饭连饭带碗倒扣在筷子上,叫“泼水饭”,至此鬼节供饭程序结束。62、63年是义泉镇这个风俗最盛的时候,七月十五的晚上11点左右,老平桥头河岸、柳林里全是烛光,纸钱烟雾熏人,第二天一看,河沿一坡都是各式各样的供碗、饭菜。64年后,四清运动开始,这种迷信活动受打击,明目张胆过鬼节的看不到了。
中秋
▼
中秋即仲秋,秋天已深,湄潭田间稻谷基本已收完,季节抢得早的新米已上市。只要有能力的人家,都会买新糯米做糍粑尝新,用糍粑沾白糖代替月饼,价廉物美,热衷程度超过到商店买月饼。
月饼当年在义泉镇是稀罕物,商业局的食品公司从外地进货,比较受欢迎、也消费得起的是苏式月饼,多层酥皮、冰糖内馅的那种。我弟弟妹妹多,父亲每年中秋买3、4个苏式月饼,每人分半个,我用纸包了又包,一丁点一丁点地吃,珍贵得很。义泉镇过中秋最气派大方的是赏桂花,谁都有条件,打鼓坡茶园桂花树数不胜数,花香袭人,哪个小孩都能上树撧一大桠来,走到谁家玻璃瓶、瓷瓶里都插着,外地绝看不到这种风景。
西门坝的商业宿舍球场是全县第一个水泥球场,一到秋天球场就成了蔬菜农场的嗮谷坝。中秋晚上,这里却是赏月的最好地方,一大帮小伙伴坐在守谷子的席棚里,看一轮明月从后城坡升起,月华如银,天地同辉,那景像现在都还印在脑海里。
重阳
▼
小时候听说过农历9月9是重阳,是尊敬“杵拐杖老人”的节日,那时我父亲也才30来岁,家中无“杵拐杖”的老人,不知道有什么讲究,也没有看到有“杵拐杖老人”的人家怎么讲究,悬案。
冬至
▼
冬至在每年12月下旬,小时说冬至是什么节我不知道,但冬至时令一到让我高兴,为的是一可以不打猪草了、二是快吃刨汤肉了。我家在困难时期末年的62年开始,为解决全家“油水”问题自己养猪,我负责每天打猪草。冬至时天很冷,猪抗寒消耗热量大,已经不再增重长膘,再喂是白耗猪食,所以一过冬至,我家就安排杀猪,把喂养的猪赶到屠宰场(蔬菜农场即郑家河pian原豆腐社)宰杀,公事公办,猪肉交国家一半,另一半(包括头、脚、内脏)运回家里,熬油、灌香肠、做血灌粑(猪血旺和糯米饭加佐料调和灌装在猪大肠里,像香肠一样熏干,吃时切片蒸后上桌)、熏腊肉,忙了个不亦乐乎。
但农村不一样,冬至以后杀猪叫杀年猪,过年有猪杀是日子兴旺的象征,得好好庆祝。我当知青的生产队一过冬至,杀猪就开始了,基本是一家挨着一家,排着队杀;农民都质朴,家里杀猪得请全生产队每家来人吃“刨汤肉”。农民家在院子边挖一个窟窿做灶,安口大锅,烧开一锅水,7、8个人帮忙把要杀的猪从圈里揪出来按到杀猪凳上,主人取几张黄纸钱在凳尾烧了,杀猪匠口含明晃晃的杀猪刀,一只手勒住猪脖子,一只手往猪喉咙处浇冷水,浇水那只手摸准位置,拿下口中的杀猪刀对准位置捅进去;开始猪还惊天动地地叫,待杀猪刀一捅进喉管,叫声马上变得低沉,杀猪刀一拔出来,一股血就喷涌而出射到地上的木盆里;猪开始还乱踢乱蹬,随着血喷出逐渐瘫软,最后不动,叫声停息,猪杀死了。接下来在猪腿上开口吹气、绑扎、烫猪、拔毛、刮毛、开膛、取五脏、清洗内脏…一条白猪趴在案板上;杀猪匠征得主人同意,首先把猪头割下来,主人把几张卷成一卷的黄纸钱塞在猪嘴里用牙咬住,杀猪仪式结束。主人看客人多少,请杀猪匠割猪“颈圈”(脖子肉)去烧、煮、炒,配其他菜丰丰盛盛搞一桌,招待亲友邻居们。
刨汤饭后,灌香肠、熏腊肉是杀猪人家的要事,那时没有冰箱(有冰箱也放不下一条猪),要保存好猪肉来年细水长流只能熏腊肉,即使没有猪杀的人家或城里的居民,也要买些猪肉做点香肠、腊肉,这也是风俗使然。
腊八和腊月二十三
▼
湄潭风俗不过腊八节,更没听说喝“腊八粥”。
传说一户人家只要有灶,就有灶王,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所在一家人一年的表现灶王都要禀告玉帝,好坏事录进赏罚簿,今后有报应。为求灶王在上天多说好话,每家人在这天要给灶王上香、烧纸,敬酒,祝告拜托。送灶王是私密事,不公开,我只61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在西街供销社食堂看见一次。那时我读小学5年级上学期,在这个食堂吃饭,晚饭后已经天黑,由于放寒假,冬天无处可玩,食堂厨房地下火落坑烧着一大堆火,很暖和,就在那里烤火玩。炊事员是一个40多岁的大娘,姓吴,我叫她吴大娘,食堂就办在她家中(西街湄江旅社隔壁)。吴大娘把食堂收拾完后,关门,拿出香烛、纸钱和一张写满小毛笔字的黄纸,用两根筷子插在半块白萝卜上,把黄纸用米汤粘在筷子上摆在灶台口(填柴火的灶口),点燃香烛,插在另半边白萝卜上,困难时期没有酒,用土碗倒了一点水代替。然后大娘跪在灶口,一边烧纸钱一边作楫,口中念念有词,什么“祷告我家灶神菩萨,保佑全宅上下人口周全平安,敬送菩萨今天回辇天庭,言及全宅众人皈依上天,尊老爱幼,乐施好善,全家和睦,孝悌当前,敬惜字纸,勤劳朴俭,不争乡邻一长一短,不曾糟蹋一茶一饭……”,叽里咕噜了几分钟。我非常好奇,这么顺口的“四言八句”(湄潭对朗朗上口的诗文叫法,即八股文的写法)大娘临时怎么把语句组织得这么好,文思泉涌啊,不说民间无秀才,眼前就有高人呢。大娘敬拜完成,仪式也就结束,要把筷子上粘的黄纸一起烧掉,我帮大娘烧,顺便看上面写的什么。灯下见黄纸上字写得很好,整齐的小楷,立书三排:右排写“周天无上至尊无所不能凌霄宝殿玉帝真君辖贵州省湄潭县义泉镇西街吴姓宅下(无上至尊、无所不能二词并排)”;中间一排字稍大,写“主司茶饭之灶王菩萨神位”;左下排写的是“吴姓全宅上下信男女诚惶诚恐叩首(男、女二字并排)”,原来是灶王牌位。烧完纸钱牌位,我问大娘:“你刚才说给灶王的话真好,怎么想到的?”大娘笑着给我后脑勺一巴掌:“我哪有那份文化,字都认不倒几个,那是从小你嘎(外祖父或外祖母,湄潭叫“嘎公、嘎婆”,是“家公、家婆”的转音,简称“嘎”)教了,我背得的,哪家拜灶王都是这几句话,几十年拜下来都背熟了,那张牌位还是2角钱请端公(湄潭对作法事驱邪道士的叫法)写的”。哈,原来如此,我缠着大娘又唸了2、3遍祝词,记在心中,50多年后还记得以上几句。
除夕、春节、元宵
▼
农历每年最后一个月叫“腊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因为天象闰月、编历规律的关系,农历每年不一定是12个月,可能也有13个月;腊月可能是30天,也可能只有29天。民间约定俗成,哪怕这次腊月只有29天,“除夕”同样叫“年三十”。忙忙碌碌一年,好容易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第二天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天增岁月人增寿,怎么着也要庆祝这一年过去,迎接新一年的黎明。因此老百姓直白把过“除夕”叫“过年”或“过大年”,守望新一年到来叫“守岁”。有民俗学家在故纸堆里查出古代“年”、“岁”是一只猛兽,除夕这天“过年”、“守岁”是防止猛兽作祟,放鞭炮就是为驱赶“年”、“岁”猛兽。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联想,回归到团聚、庆祝、迎接的层面最好,也最合乎民俗演变的自然规律。
过年最讲究的是团聚,一家人不管其成员分散在哪里,哪怕天涯海角,只要有可能,都要在除夕这天赶回家里与亲人相聚,热热闹闹过年。由此除夕前到处都是赶路回家过年的人,为了回家,天寒地冻、路途遥远根本不是事,就这样才形成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家人、亲情观念,世界上才有中华民族每年一次季节性的大迁徙。
那些年代义泉镇过年特别隆重,家家户户提前几天打扫阳尘(“尘”音湄潭话读平音,阳尘指屋里墙壁、楼幅、家具上的灰尘)、擦洗家具、浆洗被子(白被里子真用清薄米汤浆过)、给小孩做新衣服、割肉买鸡鸭、推豆腐(自己磨、制豆腐)、磨汤圆粉、做甜酒(即米酒、醪糟)、打糍粑、发豆shi、蒸扣碗(盐菜扣肉、夹沙扣肉、鮓海椒扣肉、小米鮓、粉蒸排骨、红薯鮓肉等)……,忙里忙外准备好年下要用的东西。除夕这天中午开始在自家大门两边贴红春联,门板上贴红门神(钟馗、秦叔宝等),神龛上换新红纸写的牌位,有条件的人家门口挂个红灯笼(天黑后燃点蜡烛),解放初老百姓还时兴用竹竿挑出一面五星红旗。到下午5点左右,整条街都红彤彤、喜气洋洋,笼罩在节日气氛中。
除夕的过年饭虽然最讲究,终归50、60年代物流不畅,湄潭本地再富饶品种也有限,上桌的菜无非回锅肉、红烧肉、炒鸡丁、烧鸭块、各式扣碗、油炸花生米洋芋片、时鲜蔬菜、香肠腊肉、卤菜等来回倒换,最后一大钵猪头炖萝卜或老母鸡炖汤。但59-61年困难时期没有那么多荤菜,那几年活下来的人过年能有碗饭吃就不错了。别看湄潭一条大河围绕,河里的鱼却不够供应,60年代以前湄潭也少有鱼塘,因此过年讲不起“年年有鱼(余)”,是7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习惯。
菜上齐了,天也黑了。56年前家家户户用蜡烛、油灯,57年后用电灯,此时蜡烛、油灯(电灯)齐明,打开大门,家里主事的开始“献饭”(仪式同“七月半”供饭,不同的是不把酒泼洒地上,上供的饭菜、酒都在仪式完后家人吃),请祖宗先人一起来家过年,神龛上香烛燃亮,饭桌下烧几张纸钱(到正月十四前天天都要燃点神龛上的香烛),在门外放挂鞭炮,鞭炮响完,关门吃年饭。鞭炮一响,说明有人家吃年饭了,街上陆陆续续接着东一家、西一家响起鞭炮,整条街沉浸在酒香、菜香之中。吃完年饭是小孩最盼望的时候,收拾完饭桌,家里老人、长辈坐在堂屋里,辈分最高的坐神龛下面正中,其余按年齿顺序分坐两边。小孩从辈分最高的开始,挨个下跪给老人、长辈叩头拜年。这个头不白叩,受拜的老人、长辈都要给一个红包,里面装着钱,叫“压岁钱”。除夕晚上压岁红包不能拆开,要放在枕头下睡一晚,天亮才能拆。压岁钱因家庭条件、小孩大小而异,有多有少,我从记事起到58年都是1元,59-62年没有,63年读中学后每年3元,那已经是了不起的一大笔钱了(我读初中一个月学校食堂的伙食费才3元)。
给长辈拜完年,小孩钻出家门找小伙伴放炮仗,那时炮仗品种少,只有小仔仔(串鞭拆散的小炮仗,一个一个单放)、双响(二踢脚)、大炮(串鞭拆散的大炮仗,一个一个单放)等花色,其它焰火品种70年代后才有。我年龄稍大后,年饭后不玩炮仗了,跑去看电影(50年代末60年代初湄潭电影院在天主堂,61、62年除夕的电影我还记得是《追鱼》和《51号兵站》),电影散场后再到西街茶馆、南关茶馆听书。茶馆里照着汽灯(用人工加压的空气喷出煤油燃点纱罩,非常明亮),茶客和听书的小孩济济一堂,人满为患,我记得61年除夕南关茶馆讲《唐郎传》,62年除夕西街茶馆讲《封神演义》,都非常吸引人。这两年除夕都是大风雪,地上结了亮晃晃的桐油凌,茶馆里烧着大火炉,热气腾腾,是暖和守岁的好地方。大人们年饭后如果不看电影、不坐茶馆,差不多都在家里(除夕晚上不兴串门),坐在火盆边烤炭火,吃瓜子花生守岁,小一点的孩子不让外出,陪长辈在家。那时无收音机(更别说电视机),58年后街上电线杆才安上有线广播喇叭,远了根本听不清,还每天只有晚8-9点响1个小时,如果家里没有小闹钟(那时手表是奢侈品,绝对稀罕),连时间也估不准,“岁”守到什么时候了也没人知道。好在电厂有通知,平时晚上居民10点半停止供电(57年前是木炭烧锅炉发电,58年后是小水电),过年期间供电到半夜12点半(直到68年新的东方红水电站建成居民才24小时供电),停电表示已经过了半夜12点,新年已经来临,守岁结束。我们在外看电影、到茶馆混书听的差不多也是这时候回到家里。守岁还有个规矩,满地吃年饭丢弃的骨头、守岁磕的瓜子花生壳可以扫一扫,但不能倒出家门,怕把家里的“财运”倒掉,要第二天才能倒。半夜交子时时也不兴放鞭炮,全城静悄悄的。
一觉到天明,每家正月初一(又叫大年初一,即春节)开大门要放一小挂“开门”鞭炮。初一这天小孩要穿新衣服,过早是吃汤圆,节前磨的汤圆粉用温水调和揉软,小团小团的在手掌中搓圆、压扁,包入馅料(品类很多,一般人家受欢迎的是黑芝麻、酥麻富油、花生核桃、桂花等品种),放下锅煮熟装碗。初一吃汤圆的数量规矩是吃双数,而且最好是4个、8个、12个等4的倍数,“四季发财”讨吉利。
家庭在义泉镇周围有祖先、长辈坟墓的,初一要到坟茔去祭拜,叫“上坟”,有一处上一处,都要走到。每个坟前燃烛上香,烧纸钱,敬酒,供烟糖果品,跪拜祝告,放鞭炮。祖上坟茔多、分散的要跑整整一天。没有祖先、长辈坟墓的,初一就是在街上闲逛,放炮仗,见到熟人朋友双手一拱,问“新年好”。初二,家里媳妇回娘家,男主事人开始带着小孩到亲戚和要好朋友家串门,拜年。登门拜年不能空手,一般提包县酱原厂(在七星桥外老车站)生产的糖果饼干桃酥、甚至半斤白糖(那时不兴、也买不到水果)都行,提着二瓶酒上门的是大礼。接待来家拜年的客人一是茶水、二是瓜子花生、三是给去的小孩一点零花钱(1角2角居多),最多再给小孩几颗糖果。不是路远的亲戚和朋友都不留饭,如果留饭,那交情就不一般了,起码几盘几碗,还要喝几盅才罢。串门拜年从初二延续到十五,过了十五就不算是拜年了。初二晚上,义泉镇特有的过年风俗拉开序幕:跳花灯(又叫跳龙灯、玩龙灯、跳车车灯)开始。义泉镇虽然不大,60年代前人口满算也就万吧,可搞什么活动非常齐心;每年春节人们最喜欢的就算跳花灯了,看跳花灯的热切超过春节好吃好喝的引诱。
跳花灯年年搞,镇里、街里、四乡八村、甚至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都可组织,哪年都有一、二十个花灯队,扭起花灯来不怕没观众。街上一拨走了一拨又来,每个花灯队至少30、40人,排开有百来米长的队伍。有时几个花灯队在十字街碰头打起擂台,互相较劲,锣鼓喧天,又唱又闹,热闹极了。最有意思的是西街花灯队,由名满全城的女人民代表张天明组织,多是老太太参加,满脸抹红,穿着大红大绿、扭着大秧歌不说,每人耳朵上还栓个红辣椒,裹脚老太太跳秧歌,这个场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义泉镇约定俗成的规矩,花灯队走到哪家门前,有意请花灯在家门口闹一闹的主人就点燃一挂鞭炮;鞭炮一响,街坊邻居都知道要留花灯队了,观众围过来,花灯队的锣鼓敲得更起劲,跟着花灯队跑的闲人、看热闹的观众、街坊邻居东一响西一响放起爆竹,再加上花灯队的演员放开喉咙那么一唱,热闹劲没法形容。花灯的节目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歌舞,多人唱跳,像“划龙船”、“莲花落”、“车车灯”、扭秧歌等,另一类是逗花灯(又叫逗幺妹),近似东北二人转(一人唱众人和又像川剧),内容都比较结合当时形势,非常严肃的话题经花灯一跳就变成老百姓的语言,你不得不佩服当时宣传工作的能力。记得当年花灯中一个节目,讲湄潭县茅坪区的一个大土匪肖世栋被土改工作队和解放军消灭的故事,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津津乐道,土改工作队和解放军的事迹深入人心,不是这个节目的宣传,我哪里知道“肖世栋”这个名字,而且一记几十年。正月十四,义泉镇风俗,除夕晚上拜请来家过年的过世祖先、长辈要归位,有过世祖先、长辈坟茔的家庭下午很早就献饭,请祖先、长辈用饭后送他们上路。为了祖先、长辈行路方便,在其坟茔拜台燃点香烛,并沿坟茔到家居的道路,几米远插一根蜡烛,每个坟茔前起码有20米远的路要被“照亮”,而且每根烛都用四根竹棍套个白纸套围着,以免烛被风吹熄。山间林旁、寨前寨后到处的坟茔从傍晚起,大约2小时里都被一溜烛光照亮。我们一帮伙伴曾经有一年的正月十四爬上朝阳亭四看,义泉镇山山水水间“照路”的烛光星星点点,几十里映照得天都泛红,真是一大奇景。从正月初二起开跳的花灯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达到高峰,满街都是花灯队。这天的名堂叫闹龙灯,前几天没有现身的“龙”出场:前面一个黄色的大龙头,后面20、30米长的黄色龙身,分段由一群黄衣壮小伙举着,龙头前一个小伙手持一个红色缎子扎的彩球,逗引(指挥)巨龙在大街上来回穿梭、翻滚、跳跃,满街喝彩。龙灯队还有专人向龙身“煦花”(一种持久喷出火花的焰火,“煦花”即“喷花”)、燃放鞭炮,街市俱笼罩在火树银花中,太平盛世,壮观大气。义泉镇花灯以59年前最繁荣,59-61年困难时期衰败,62年恢复形式但元气大伤,65年四清运动开始后消失。元宵节一过,年即过完,繁忙的春天来到了。
回顾湄潭历史
《乡愁》第一章义泉、湄潭传说。
《乡愁》第二章一起来看我们的“黔北江南、鱼米之乡、山水桃源”
《乡愁》义泉第三章“水趣”
《乡愁第四章》义泉那些年我们摘过的森林珍果。
难得一见的湄潭老八景古图。
《乡愁—第六章》物华天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湄潭人!
《乡愁第七章》那些最经典的小吃糕点档案!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湄潭最大综合社区论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