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马乱一百年13互不服气黑旗斗民团

第13回:互不服气黑旗斗民团,两败俱伤朝廷收渔利

宋景诗率领黑旗军返回山东,以剿匪的名义驻扎在临清,暗地里屯集粮草,招兵买马,势力不断扩张。与此同时,地主豪强组织的民团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并且与黑旗军产生了矛盾。年二月,宋景诗准备教训一下附近的民团,灭一灭他们的嚣张气焰,树一树黑旗军的威风。

当时冠县一带民团武装遍地开花,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一个是柳林的永清团,首领叫杨鸣谦,是个武秀才,因排行为十,江湖人称杨十。柳林是冠县东北一带最大的镇子,杨鸣谦是这一带最大的地主,家里有七百多亩地。他组建的永清团也是这一带最大的民团,团丁两千多人,管辖着柳林周边五十二个村庄,分为五营四哨,外加一个黑虎队。永清团的团丁除当地青壮年以外,还从外地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战斗力非常强;再一个是柳林往南十二里,范寨的尚义团,首领叫范景唐。范景唐虽然经济实力不如杨鸣谦,但是他善于走上层路线,和山东按察使丁宝祯是把兄弟,刘长佑、僧格林沁都和他来往密切。按察使丁宝祯相当于山东公检法一把手,刘长佑是直隶总督,僧格林沁是朝廷的亲王,被称为国之柱石。从范景唐交往的这些官员也可以看出他的实力。他的尚义团有多人,因为和官员们熟悉,所以经常把队伍拉出去帮助官兵剿匪,战斗经验很丰富。

另外范寨东南五里有辛集的肃清团,以孔里村的武举人王九龄为首领;辛集向东十里有宋小屯的信实团,首领马景三;柳林东十五里有堠固集的永兴团,首领是个秀才,叫梁兆祥。以及其他一些几百人的小民团。

再就是柳林往西十五里,宋景诗老家刘贯庄附近,甘屯的忠爱团,首领王百龄。从前他和宋景诗关系不错,还曾经做中间人,劝说过宋景诗接受招安;后来宋景诗带兵出征以后,因为瓜分黑旗军留下的物资和黑旗军结下了梁子,逼死了宋景诗的二弟宋景礼。忠爱团管辖着二十二个村庄,势力中等。势力大的宋景诗不想打,小的打了也没意思,所以,宋景诗就拿王百龄开刀,以给二弟报仇的名义,于二月初八带兵消灭了忠爱团,抓住了王百龄。当时也没杀他,关在黑旗军军营中。

宋景诗本以为灭了忠爱团对柳林和范寨的民团是个警告,没想到杨鸣谦和范景唐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并且两个人还联合起来,准备教训一下黑旗军。那段日子因为是宋景诗负责剿匪,所以起义军都放松了警惕,经常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在冠县境内流窜。农历三月初,让民团瞅准一个机会,打了个冷不防,截杀了起义军的首领张锡珠和杨朋山;过几天又故计重施,杀死了另一个义军首领张玉怀。民团杀土匪,宋景诗也不能说什么,但是,他吃不下这个哑巴亏,于是,他也找了个理由,说柳林和范寨两个民团不听官军号令,要立即解散。两个民团没理这茬,宋景诗就带兵来围攻两个村寨。这两个寨子沟深墙厚,团丁都是十里八乡的乡亲,宋景诗怕伤到熟人,也不好意思用火炮强攻,就派人天天在外面叫骂,站着骂累了就坐着骂,坐着累了就躺着骂。但是,不管怎么骂,两个民团一直是免战高悬。

就这样骂了十多天,黑旗军忽然撤走,不再来骂阵了。到三月二十四,杨鸣谦看了看寨墙外面确实没人了,就带了一队卫兵出去散心。走出南门外没多远,路边有几垛土坯:那时候农村盖房都用土坯,泥巴在模子里脱出来,稍做晾晒成形以后,垒成一垛一垛的,慢慢风干备用。没想到宋景诗在这几垛土坯后面埋伏了一支精兵,看到杨鸣谦过来,一拥而上,杨鸣谦来不及逃跑,被捆了个结实。随后,宋景诗又从军营中把前些天抓到的王百龄也带过来,给杨鸣谦在黄泉路上找了个伴儿,一起斩杀在了范寨的寨门之外。

范景唐一看这阵势,不能坐以待毙,就派人带着王百龄的儿子和杨鸣谦的家人,来到济南找到他的把兄弟丁宝祯,哭诉了宋景诗在冠县的所做所为;这时山东巡抚刚换成了阎铭敬,新官上任三把火,听了丁宝祯的汇报后,立即调兵遣将,要去征剿黑旗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fc/149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