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两户人家,一户姓钱,一户姓林,钱家为了留住林家,专门拿出好地十多亩,全部栽上柳树,并把这块树园子取名“留林园”。由于栽的全是柳树,园子又叫留林,叫着叫着,这里就成柳林啦,相传名字源于此故事。
柳林县今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管辖。
黄河图
黄河自北向南沿柳林西部县界流过,途中三川河、留誉川河汇入黄河主干流。
黄河母亲峰
传说大禹在邻近三交的孟门治水时遇险,大禹妻子为救丈夫,飞身挡住落下的巨石。大禹得救,而大禹妻子却坐化成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把禹王娘娘坐化的这座山尊称为“黄河母亲峰”。
柳林黄河大峡由龙泉石峡、屈产峡组成,涛走云飞,美不胜收。屈产河与龙泉水分别从黄河两侧在同一地段注入,三河交汇,形成世界地理中十分罕见的水面十字路口。旁边就是天下黄河第一碛---土金碛,巨浪翻卷,浊浪滔天,蔚为壮观!
香严寺
香严寺,俗称鸽子寺,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城东北隅山阜之处。寺前有碧波潺潺的抖气河环抱,後山有郁郁葱葱的佛塔山为倚背,使寺宇幽藏在青苍如黛,蓊然毓秀之中。又有青龙宝宁山腰的明代建筑玉虚宫,与古刹香严寺交相辉映。
相传寺内有三件宝,即铁杆蒿梁、风磨铜佛像和山门鸽子。风磨铜佛高约一米左右,存於正殿,只要见生锈可搬至院内,见风复生光辉,金色如新。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古董商买价二千白洋,寺僧惜其珍贵,收藏入柜,秘不见人。铁杆蒿梁,大约三丈多,粗约二十五厘米,横七竖八置於正殿梁间,属古今罕见奇木,游人到此先睹为快,叹为奇观。
民俗文化—盘子会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盛大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是古代“祭盘”仪式的遗留,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元宵节为高潮。
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作非常精美的组合型仿古建筑模型,民间庙宇的高度浓缩。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易装易拆易保存。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廉,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分四角、六角,有单层或双层等多种形式,内分多个神龛,供奉天官、财神、观音等众神像,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盘子的外观可以用“缩小的庙宇,放大的神龛”来形容。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桑皮纸制作技艺
桑皮纸,又叫纱纸、棉纸、纱皮纸,是以山区特有的构树皮、纱树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胶等为原料,经多道工序特制加工而成。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前冯家沟村有着悠久的桑树种植历史,明清时期,当地桑皮纸使用频率颇高,直至20世纪40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使用。
孟门桑皮纸完整的保留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纯手工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大体要经过剥、浸、灰、蒸、烧、揉、洗、化、捞、转、擞、拣、捣、切、踩、摆、操、晒、分、整等二十余道工序。孟门桑皮纸的制作工具大部分是木制的,对纸纤维损坏很小,所以纸质坚韧耐用,保温性能很好。用它书写文书契约,保存数百年皱折不断裂;用它包鲜水果,滴水成冰的日子包上七层可长途贩运。孟门人经常用桑皮纸包上梨在火上烤着吃,据说对治疗咳嗽有明显效果。用桑皮纸做材料,写出的字,画出的画色彩靓丽,古朴典雅,比传统宣纸更有韵味。
地方美食—柳林碗团
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碗脱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在柳林方言中,“团”、“脱”、“秃”,音节相似,故有多名。碗团用圆圆的碗蒸出来,象征团团圆圆!
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从离石左国城派大将石勒发兵攻晋,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当时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军粮供应成了大问题。军士就把荞麦磨碎后熬成粥喝。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结块,士兵就把碗内的荞面扒下来抓食。有人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团切成条,随便撒了一些盐,吃完把剩下的一块切条,泼了些枣醋、蒜泥、姜末、葱花,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让厨房如法制作,让军士饱尝,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在民间得以流传碗团刚开始在锅内熬煮,碗内盛放,晾凉即食,后来发展到一小碗盛面糊,上笼蒸熟,晾凉而食。外国传教士来柳林后,把刀、叉扎的习惯传到柳林,碗脱也由原来的筷子夹刀、叉扎食。
后序
柳林是黄河沿岸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汉武帝在今柳林县孟门镇封蔺侯,“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典故中的蔺相如,就是今柳林县孟门镇人。被清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祖籍地就是今柳林县于家沟村。
这里是华北地区通往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秦晋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商贸兴盛,民国年间拥有商号余家,也因此被誉为“晋西小北京”。
大美山西!大美吕梁!大美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