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发现之旅随县柳林镇双利村的今古传

柳林镇双利村,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的山村,这里除了有闻名遐迩的青林寨,还有当年随南建筑面积最大的尼姑庵,更有享誉中外的明玉珍故里。

双利村,既充满着神奇,也充满着传奇,这些神奇和传奇如同一条纬线,把历史和今天串在一起,那些传奇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纬度线上,至今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带着对那段传奇历史的探索,8月21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踏着历史的足迹,走进双利村,探访这里的今古传奇,倾听这里的神奇故事。

明玉珍故里

说起明玉珍,在整个随州,几乎是人人皆知。明玉珍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明玉珍(年10月2日―年3月17日),原名瑞,字玉珍,湖广随州随县(今湖北省随县)人,元末义军领袖。

至正十一年(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至正二十六年(年)春,明玉珍病故,子明升继位,后大夏国为朱元璋所灭。

沿柳林镇双利村至洛阳镇永兴村旅游公路一路前行,在位于双利村委会北约2公里的地方,就是明玉珍故里纪念馆了。该馆总投资万元,于年2月29日正式开馆。

来到明玉珍故里,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镌刻着“明玉珍故里”,故里修建在山脚下,掩映在绿树之中,青砖黑瓦,气势非凡。左侧是一尊明玉珍骑在骏马上英姿勃勃的汉白玉雕像,右侧有几棵数百年的古银杏树,一颗古桂花树还在焕发着它的青春,每年花香不断。

整个明玉珍故里气势恢宏,布局古朴,既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也有历史的古典韵味,古今融合,相得益彰。

明玉珍故里(东花屋)位于随县县城厉山镇西南约50公里,青林塞主峰西北2.7公里,现属柳林镇双利村六组,始建于元明时期,原称明家庄。其坐西朝东,十间三进,三个大门:第一层为照墙、门厅和厢房:中层为厅屋、都用木板屏风间隔,主厅墙上挂着县、州官员们题赠的几幅匾额;第三层是正屋,作会客室、寝室;靠南边的厢房是储藏室,靠北边的厢房是生活区,厢房前有一口水井,水质清澈、终年不断。整栋房屋青砖布瓦,墙头翘起,顶部都用石灰抹出一尺白边,绘画着山水、花草、人物。因为房屋装修考究,雕梁画栋,又因为离此地西侧也有一座花屋塘,为了区别,故称此湾为东花屋湾,塘周围现存树龄数百年的银银杏树十余棵。山冲的东边是板凳岭,是青林山与十九山山脉的中段。岭北通往何店,东南通往青林山主峰,西通西花屋塆至古城(平林)、京山、安陆、枣阳等地,是随州往西南方向的主要驿道。

纪念馆里除了明玉珍塑像以外,还有刀枪剑戟、床轿桌椅,包括过去的犁耙耖子、箩筐升斗等一应俱全,走进纪念馆,就如同时光倒流,回到过去的历史之中了。

关于明玉珍的故事,已经出过多种版本,各位可以查查,本文不再赘述。

青林寨与白林寨

青林寨海拔米,其为大洪山脉南段北部诸峰之一,山上松树成林。寨子西为随县柳林镇境,东距洛阳镇水兴村委会所在地永兴店约2公里,该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50米。现存房屋遗址有主体建筑4处5栋,皆以地势情况而为东南门向;墙壁残存高度最高处约5米;寨墙为石块垒砌,高4米,厚1-2米;东、南、北各开一宽2米、高35米的寨门。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山林远望,蔚然而青,名青林山”又载:“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汝颖兵起,随人结屯于此,推明玉珍为屯长”。

据《随州志》载:“山木苍翠,故名,顶石垣。元末兵乱,平林明玉珍率乡人结屯相保于此,当即其遗寨也”清同治年间续建,重修碑入寨墙内。山下原建有青陵寺,有房屋30余间,解放后被毁。据以上文献考证,该寨元代已存,清代重修,现存较好。据寨内留存“水远千秋”石碑碑文记载:“自汉姚期兵电于此山,嗣是代代居人,倚为保障。宋元以来,皆为修理,盖山高而险,避乱者视为安乐之窝,良有以也”可知始建于后汉“至明末流寇日起,乡贤周宗成于青林山结义练乡兵合郡赖以求避者甚众”。

另据传说,东汉末年。南漳人司马徽(号水镜先生)曾在秦林斋隐居,最后得道成仙。乡人建庙于此立水镜影象。四时享察。民国初庙废,仅存水镜塑身,居民蒸xx在此放牛用帽子遮住其头。为其遮风避雨,水镜感其德,竞度仙而去。

青林寨和白林寨相距仅有米,两座山峰只有一道宽不足五米的山梁相通,有的地方甚至不足两米,而且基本是龟背形的,这条山梁的两侧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白林寨位于青林赛东约1公里的同一条山脊之上,海拔.5米,有房屋遗址3栋,由于山顶面积窄小,不足10平方米,故山房屋修筑的离主峰约米处较宽的山脊上,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8.6米x12米。正殿北侧墙中嵌“水远千秋”“功德无量”石碑各一块,体积为50厘米x15厘米x厘米,记叙了房屋及寨墙的修缮历史、原因、经过、经费来源等情况,为清同治二年(年)立。寨房墙中的“水远千秋”碑文记载:“叙山何以清陵名?因清陵名也。清陵之陵一白陵之陵,二取清白之义”后来简写为白林寨。离主峰约1.8公里处建有一座南城庙,坐北朝南,因山石阻隔,建为两栋,相距2.4米。南端建筑面积15米x8米,共分三层,第一层为小院,两侧为厢房,第二层为正股,有用石块垒砌的供桌;第三层为内室。北端建筑而积5米x7米,坐西朝东。此庙为寺僧住所,战时兼作军营。白林寨主峰东侧有东寨门,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末端。寨墙围山而建,寨门向东,顶用厚粟木撑托,已经歪曲。西南5米处有一栋小型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坐西朝东,为守门兵土栖身之所。赛门西侧30米处有一通道东去何店、随州方向,西通洛阳、古城。

青林寨为当年明玉珍举兵起义屯兵的地方,虽然面积不大,但几座山峰都没有捷径可走,是典型的易守难攻的地方。这三座寨子可屯兵千余,这在当年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明玉珍选择在这里作为起义的根据地,就是看中了这几座山峰奇险。

明玉珍起义成功后,便放弃了这几座寨子,后来零零散散有一些土匪在这里占山为王,他们在山上盘踞不了多久,均因为山高路陡,上下极不方便,最后不得不放弃。

清朝年间,全国各地均爆发了诸如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的起义活动,这些起义活动免不了会发生战乱,当时青林寨一带也未能幸免。因为青林寨地处洛阳镇的永兴村和柳林镇的双利村之间,因此,一旦发生战乱,这两个村的近千余名百姓便携家带口到青林寨躲避战乱。因此,这里又成为周边百姓躲避战乱最理想的地方。

从那以后,只要一遇到战乱或者土匪,青林寨附近的百姓就直接上山躲避,一些官兵或土匪曾经多次尝试攻打青林寨(北林寨),都因为山太陡,路太难行,他们攻打到半山腰后不得不自动退回。

目前,三座山峰上残存的古寨墙依然还在,最高的两米有余。这些寨墙全部是在山上就地取材的大小不一的石块。目前,南寨门还基本保存完好。

三座庙的沉浮

在青林寨(白林寨),一共有三座庙宇,这三座庙宇建在三座山峰,它们分别叫南头庙、中头庙和北头庙,中头庙建在青林寨两座山峰之间的山梁上,北头庙建在白林寨,南头庙则建在青林寨的最南端。

这三座庙始建于什么时间,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据当地老人介绍,南头庙坐北朝南,当时约有几十间石头房子,四合院格局,目前已经房倒屋塌,现场只见一片废墟。北头庙位于白林寨,这是三座庙中间建筑面积最小的一座庙宇,只有几间房子,与南头庙一样坐北朝南,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目前还有部分墙壁残留。

中头庙并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在青林寨两座山峰之间的山梁上,这个山梁在三座山峰之间地势最为平坦的地方,总面积约1亩上下。当时的中头庙只有一排石头房子,这也是三座庙宇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年久失修,导致自然坍塌。

年,当地村民又集资对中头庙进行重修,他们将原来倒塌的中头庙部分建筑材料(石块)加以利用,不足的其它建筑材料从山底下靠肩挑背扛运了上来。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头庙重新焕发出了它的青春。

中头庙修好之后,周边不少信众纷至沓来,在这里烧香许愿,后来,因为缺乏管理,这座后来重新修建的庙宇现在已经开始垮塌,房顶的瓦片残缺不全、庙内的各种设施东倒西歪、杂乱无序,香案上香炉里面的香灰不知道已经沉寂了多久,院内的蒿草差不多有一人多深,大门外通往南头庙的路被草棵完全侵占……如果不进行抢救,在不久的将来,它的命运将会与它的前身一样。

仙人洞的传说

在登顶青林寨主峰的途中,有一个掩映在草丛和大石之间一个似洞非洞的地方,扒开杂草,就可以看见约40厘米见方的小坑,这就是传说中仙人洞的洞口了。

据当地老人讲述,这座仙人洞以前的洞口足以走进去一个人,这个仙人洞里住的不是神仙,而是放满了锅碗瓢盆筷子酒盅等一应生活用品,最具特色的是这些生活用品不是普通材质的,全部都是用纯金打造。

这些生活用品据说都是神仙放在这里供当地百姓做红白喜事的时候,客人来多了,家里的生活用品不够,然后就到仙人洞来免费借用的,用完后再原数奉还,下次其他人借用的时候再直接去仙人洞里按需领取就行。

有一年,一名贪财的财主家办酒席,他一直就听说仙人洞里有金碗金筷等生活用品,本来他家不缺这些东西,但他仍然亲自到仙人洞“借”了一些碗筷回家,等宴席办完之后,这名财主留下一套金碗筷自用,把其它的物品全部归还到仙人洞。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这名财主以为他做的这个小动作无人知晓,没想到他将那些碗筷送入洞里之后,还不等他走出洞口,仙人洞就自动关闭了,而这名贪财的财主就被关在仙人洞内与那些他所贪恋的金质生活用品相伴了。从那以后,仙人洞就再也没有开过。

年,附近六七个村民带着工具来到仙人洞,尝试着将仙人洞打开,但因为所带的工具都是一些普通锄头等,根本就挖不开堵在洞口的巨石,最后只得作罢。

红藤堰的来历

在青林寨中头庙正西约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口一间房子见方的堰塘,这就是传说中的红藤堰了。

关于这口红藤堰的来历,据说当年明玉珍屯兵青林寨的时候,因为整个青林寨包括白林寨完全没有水源,如果不找到水源,近千名义军的生活就成问题,他们就难以在寨上生存。

山高水高。明玉珍不相信山上没有水源,他亲自在山上到处找水源,当他来到红藤堰所在地的时候,发现有一根红藤在不停地向外沁水,用手接来放在口中尝了尝,从红藤里面沁出来的水甘甜可口,只可惜水量太小。

既然这根红藤能够沁出水来,一定有更多的水在里面,于是,明玉珍当即抽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将这根红藤斩断,红藤被斩断之后,一股清水从红藤里面汩汩地流了出来,而且连绵不断,这样一来,驻守在山寨上的义军就有了饮用水。

为了不让这些水浪费掉,明玉珍召集义军在红藤的下方挖了一个大坑,用来蓄水,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红藤堰。

据当地人介绍,这口红藤堰从来就没有干过,不管遇上连阴雨还是持续干旱,这口堰里始终都有水,既不漫堤也不干枯。正是有了这口红藤堰,青林寨才得以沿袭数百年。

挖断岗与吴家畈

在通往明玉珍故里的旅游路两旁,有一个分别叫吴家畈和槽坊的自然湾,两个自然湾隔冲相望,相距不足米。在槽坊的背后通往青林寨方向约米有一个叫“挖断岗”的地方。据当地老人介绍,吴家畈、槽坊和挖断岗有一段极具传奇的故事。

据传槽坊是出天子的地方,而吴家畈是出娘娘的地方。在一个大山的深处要出天子和娘娘,这对当朝皇帝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隐患,为了阻止这里的天子和娘娘出世,防止他们将来威胁到自己的江山,皇帝便派了一名风水先生带着一只照妖镜来此查看。

风水先生奉命来到吴家畈和槽坊,用照妖镜在周边进行扫描,其时在槽坊村口有一颗硕大的桑树,树上有一只黑母狗,每次照妖镜扫描到这里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所能见到的就是一片紫色的祥云,就是这片祥云挡住了照妖镜,这名风水先生断定祥云的背后一定有猫腻。于是,风水先生名手下从人将那只黑母狗杀掉,就在黑母狗被杀的那一刻,槽坊湾的竹子突然如同放鞭炮一般开始爆裂,竹子爆裂后,从里面走出一个个竹人来,他们身披铠甲,手持竹刀竹剑,然后跨上竹马,紧接着当地卷起一阵狂风,悠忽间将这些竹人竹马卷向半空,最后不见了踪影……

杀掉黑母狗之后,照妖镜所照之处再也没有祥云遮挡了。这个时候,风水先生发现,在离槽坊不远处,有一只青石狮子和一头白石大象,这一狮一象端坐在槽坊背后的那条山岗上,虎视端端地看护着吴家畈和槽坊。

风水先生认定这一狮一象所在的山岗应该就是槽坊的“龙脉”所在,因此决定将这条龙脉挖断,这样一来,槽坊的天子和吴家畈的娘娘就不可能成气候。于是,风水先生请来大量民工来挖,准备将“龙脉”拦腰挖断。没想到这些民工白天挖,到了晚上又恢复原状,如此反复,皆不能动,正在风水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个地王神仙路过此地,见此情景,顺口念了两句口诀:不怕千人挖万人挑,就怕一丈二尺长的铜钉钉断腰。那风水先生听说后,幡然醒悟,迅速安排手下找铜匠打造了一根一丈二尺长的铜钉,钉在“龙脉”的正中,这一招果然灵验,没用多久久,龙脉就被挖断了,风水也被破坏掉,槽坊和吴家畈的天子与娘娘就此夭折。

还有一种传说,那位皇帝为朱元璋,风水先生是刘伯温。

白林寨的棋盘石

在白林寨的半山腰,有一块50公分见方状如棋盘的石头,这就是棋盘石了。

据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位喜欢下棋的神仙到处仙游,所到之处均为风景优美的崇山峻岭,白林寨是方圆数十里的高山之一,其风景自然也是很不错的,因此,这里便成为那位神仙经常光顾的地方。

以前神仙仙游到此,大多是在山顶闲逛,看一看周边的风景。这一次,神仙突发奇想到山下转悠转悠,等到他从山上下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牧童在半山腰一块青石前苦思冥想,待走近一看,牧童面前的那块青石其实是一方棋盘,牧童正面对着那一盘残局想着如何破解。

见此情景,神仙蹲下身来,没用上几步,就把牧童的残局给破解了。牧童见有人破解了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残局,感觉遇上了高人,当即拜神仙为师,神仙在仙游途中遇上知音,欣然接受了,从那以后,师徒二人便在这里下棋,乐此不疲。

后来,因为天庭有事相招,神仙不得不返回天庭,那个牧童自从神仙离开之后,就一直守候在那里,希望再次得到神仙的教诲,没想到神仙走后,直到牧童终老去世再也没有来过,而那块神仙与牧童对弈的棋盘却永远留在了山上。

兴福庵的衰落

兴福庵,始建年代不详。据说是当年为了压住槽坊后面的龙脉所建。当时整个兴福庵有数十间房屋,分为前殿和后殿。一直到年,整个兴福庵被毁。

年,当时的兴龙大队在兴福庵建了一座养猪场,年废弃。现在的小庙房为十年前当地百姓所建。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兴福庵应该是建于清朝年间,前殿供奉有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神像,后殿供奉有玉皇大帝等,兴福庵在周边种有几亩田用以自保。

在兴福庵的正大门,当年还有一口直径约2米的大钟,敲起来声震数里,年大炼钢铁的时候被熔炼。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兴福庵最后一名和尚姓李,问及庵里面不是尼姑而是和尚时,老人说,因为尼姑在战争年代都跑光了,后来为了这座庵不被毁坏,是这名和尚来守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毁坏的命运。

康宁庵的传奇故事

康宁古名康悦,相传四川籍康悦、康宁云游至此,集善男信女,筹资捐物,用桐油、石灰、砖砌,建前殿、中殿、正殿、丹房、禅房、耳房计一百一十七间。僧众聚达百余。神像有三尊佛爷、四天王、八菩萨、十八罗汉、玉息、关帝、观音等。四时香火不绝。后经战乱,庙势日衰。解放前,尚有房数十间。

抗日战争时,随枣地委、随南县委曾迁住于此。解放时佛像尽毁。寺门对联尚依稀可认,其一佛殿往来金殿客,禅林出入翰林人:其二: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现如来。解放后,一九五一年拆建学校。

据当地老人介绍,当时康宁庵的和尚尼姑颇多,不下百人之众,从康宁庵以下整条冲的耕地均属于康宁庵的庙产,而且康宁庵的和尚尼姑也相当霸道,附近百姓马虎一点就不敢招惹他们。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从这里撤出,年十月,医院再次来到这里。据当地老人回忆:“那个时候只看见有背枪的和穿白大褂的人在这里进进出出,那个时候我们还小,也不敢问,后来听大人说是医院。”

医院撤走后,周边驻扎之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和在山里盘踞的土匪狼狈为奸合为一处乘势攻进康宁庵,将康宁庵的和尚尼姑全部赶走,想在此地占山为王,但没有过多久,他们就被解放军消灭。

解放后的年,因为古城和胜场要建学校,便将康宁庵全部拆除,康宁庵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被拉走,当地一名老人介绍说,他亲眼看见当时康宁庵院墙外面摆放了几十座石碑,遗憾的是这些石碑都被当做建筑材料做了房屋的基石了。这位老人还告诉我们,他知道有一家的房子墙脚里至少有十五块以上的石碑。

目前,康宁庵已经荡然无存,前几年有人在康宁庵旧址上建了一座土地庙和一间小房子,供周边信众前来拜祭。好在见证了康宁庵整个发展历史的两颗千年古桂花树依然郁郁葱葱,每年的秋季,从这里散发出的桂花香飘数里。

感谢柳林镇政府、双利村委会的大力支持。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zp/130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