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杨智慧遥远的乡下,有一座老屋,那是梦里温暖的去处。那里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呼唤的乳名飘过矮矮的窗户。窄窄的巷中,有一座老屋,那是童年难忘的幸福。那里有红红的花开满树,树下坐着我那慈祥的祖母。多少回梦中我又风尘仆仆,再次回到我那座童年的老屋。物是人非忍不住含泪回顾,多少难舍的旧时光让我铭心刻骨。多少回磕磕绊绊走在人生路,我怀念着那座童年的老屋。时光如水带走太多已不能计数,只有对这老屋眷恋如初。
我的柳林行记(3)文/生吉俐5、柳林老街在柳林,有一条闻名远近的明清老街,据说它最繁华的时候是在清朝。那时候,柳林是中原地区的人们通往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的必经之路,也是商贸的重要集散地,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拥有过繁华无比的往昔。在清朝时候,柳林有八百多家商号,到民国时候,柳林的商号发展到数千家。
冯老师家的老屋,也在这条老街上。那天,冯老师带领我们一行人走在柳林的老街上,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着家乡的变化。告诉我们街道两旁的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哪些房子是老的,哪些房子是后来新盖的,哪里是老戏台……他描述着这条老街昔日的繁华,眼里是喜悦是留恋也是怀念。自从16岁当兵离开老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离开故乡50余年的游子重归故里,冯老师心中的感慨一定特别多。
老屋里住着人家,有人进出忙碌着,我们没有进去打扰老屋如今的主人,只在通往老屋的走廊外留了影。我在心里感慨,这真是个很有意义的地方,我们有幸陪着冯老师默默回忆往昔,也跟着想象一下那远去的童年光景,古老的巷子中,那蹒跚学步的娃娃,那玩着跳房子的小孩,那背着书包匆匆来去的少年,还有小院里飘来的饭菜香和响起的熟悉亲切的呼唤……
在老街上,遇到正在卖烧饼的流动小摊,冯老师乐呵呵地请我们品尝了现烤的芝麻烧饼,这是他难忘的家乡美食之一。那一刻,我们几个突然都变小了,像馋嘴的小孩子一样,围在炉旁,翘脚期待烧饼出炉,芝麻烧饼热乎乎的,薄脆香甜,我们吃得不亦乐乎。
走在下午的柳林老街上,感受古老与现代的交融,老街陈旧了,不再是长袍马褂熙熙攘攘的旧时繁华。在古旧的建筑旁走过的人们,大都穿着时尚,有不少中年人很多骑着电动车,接孩子放学,有老人家在慢悠悠散步。路旁的商家大都是各种店铺,有些旧房子被弃用,门是锁着的。有一些敞着门,门口摆卖着各种日杂用品或者当地特产等,因为不是周末,游人顾客不是很多,没怎么听到叫卖声,街上不是很喧闹,感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有一种近乎悠闲的安静与幸福。
印象很深的,是见过两回有人用排车拉一车煤从街上走过。车上的煤颜色黑亮,一看就是质地很好,很好烧的优质煤。这个场景,应该是此地为煤乡的一个小小见证。柳林,是产煤大省山西的产煤大县,据了解,柳林县的储煤面积有平方公里,占总面积一半以上呢。在老街上走,我对柳林还有个特别美好的印象,就是我发现街上看到的孩子,个顶个的漂亮。不论男孩女孩,个个眉清目秀,都很好看。
在柳林,我们还参观了民俗展览。在那里,看到冯老师给我们介绍过的春节习俗。在柳林过春节,有个特别隆重的风俗,叫“柳林盘子”,柳林盘子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开始,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街巷相隔不远就有大小不同、各式各样的盘子,附近的居民分段轮流值班,盘子会张灯结彩、点着昼夜不熄的社火,有秧歌、弹唱等表演,有斗龙和转九曲等,载歌载舞,还有祈福等仪式,方圆十里的乡亲都来参加,可热闹了。节日的祈福活动,一直被传承下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是劳动人民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祖祖辈辈未曾改变。
(图片摄于年11月,文字写于年10月10日)
生吉俐
生于山东,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喜欢歌词、诗歌、散文、楹联及诗词写作。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被聘为央企音乐专业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和中国少儿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生吉俐的原创世界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