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柳林镇东
——王堂庙“乡农学校”
作者:王连陟王堂庙,在柳林镇约八里路的后邵营村北,庙宇宽敞,其中供奉什么神灵我无可知。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是柳林镇和张四孤庄乡两乡镇的“乡农学校”所在地。梁漱溟先生的办“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学说,也被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范筑先当作了抗日宣传、培养所谓抗日积极分子的基地。此庙约毁于年的“五风”之时。在乡镇组织上按各人口多少分配参训名额。以土地多少为先后。我村小,每期一个名额。也无大户,50多亩地者为先,共参训了三期,一期王连清,二期王贵道,三期王贵和(我父亲)。四个月一期,自买枪支、交伙食费,发蓝制服。我父亲八十多岁时,要求我昼同语,夜同眠,怀故旧,谈起往事:他受在王堂庙“训练”的影响,在抗日部队打走鬼子,重占临清后,他毅然去临清投军,在平阴打过鬼子的伏击战……我跟他说:“我还记的那时候你的几个同学,两个吹着洋号的,在咱家后场院里随走随唱:“向前走,别退后,胜利以后关头”。他说不对,是“以后关头”。他说,“那时就有共产党,人参加,刚解放时,俺某某某老师还当过一段儿柳林区长呢!(是国共合作时期}。”他把他“受训”时唱的所有歌曲都能背下来。他说的、唱的,我就随手记录在日立牌纸页上。
我父亲与在“王堂庙”训练时的同学——吴梁庄的王润昌结为了儿、女亲家,我姐夫王晓阳,清平师范毕业,河北邯郸峰峰矿区退休。善文艺。我们谈及往事,他说《墙头记》剧本是他跟聊城文化馆的老杨合编的,60年代,省里给要走啦,那时也不兴版权。到老了他还会好多旧歌,去世前还让孩子给我发来二十首老歌的歌词。
我们共同回忆过父亲在王堂庙受训的事,他说父亲拿家去的小册子,现已不存,其内容还能记起:课程表,大致分为术科和学科。术科是在操场进行军事训练,下操、刺枪、打拳等基本动作的演习。学科是上讲堂听课,每天早晨听“精神讲话”,中午学《农民识字课本》。他说父亲那时的小册子上的歌和事他还还记起,我们共同对照的情况和他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是:
早晨五点半打起床铃,班长吹哨站队,唱《起床歌》,歌词是:
黑夜过去天破晓,旭日上升人起早。扫庭院,修路道,光景无限好。黑夜过去天破晓,旭日上升人起早。勤俭孝顺又敬老,乡村风俗好。
唱完歌,由班长带领到校外操场跑步。回来在课堂听校长“精神讲话”,讲国内外时事、政治理论等。
九点钟早餐,唱《吃饭歌》,歌词是:
这些饮食来不易,我们农民要爱惜。
一饭一粥勿抛弃,保家卫国在斯矣。唱完,分组用餐。然后回寝室十分钟即整队上操场。班长带领做操练演习,两小时回校休息。十分钟后上课堂,教师教《农民识字课本》,内容有常识、国语拼音等。
下午一点半下课,用午餐,休息。四点钟出操,刺枪、打拳。至六点,停止,绕操场齐步走,唱《满江红》(满江红即岳飞词)等歌曲。部分歌词如下:
《铁血歌》歌词是:
我有铁,我有血,我有铁血,可救中国。
还我河山,誓把倭奴灭,醒我国魂,誓把奇耻雪!
风凄凄,雨切切,洪水祸西南、猛兽噬东北,忍不住心头痛,止不住心头热。起兮起兮,大家团结,努力杀贼!《农夫颂》歌词是:
穿着粗布衣,吃的家常饭,腰里掖着汉烟袋,头戴着草帽圈。
手拿农作具,日在田野间。受些劳苦与风寒,功德大无边。
农事完毕积极办团练,将团办完自在且得安然。
士工商兵耻笑咱、耻笑咱,没有农夫谁能活在天地间。《我们武装老百姓》歌词是:
我们武装老百姓,头戴凉草帽,手拿是锄杆。五更起,半夜眠,田野冒风寒。忽然土匪来,大家逃避远。房屋被烧,妻子离散,提起真惨然!
从此大觉悟,我们受训练。穿制服,拿枪杆,劈刀又打拳。再有土匪来,奋勇争向前。家园平静,安居乐业,快乐真无边!《大刀歌》歌词是: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们消灭、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晚上九点钟鸣铃就寝,寝前齐唱《睡觉歌》,歌词是:
男儿名誉要看珍,每日三省在我身。欲修身,先正心。深夜睡眠时,莫把邪念存。
有事急起切莫困,值勤还充卫士军。严守纪律,爱护乡邻,团结一心,做一个模范军人。乡农学校每天都是三操两讲堂。四个月的训练结业,举行结业考试、典礼,校长赠给每个学生一张名片,合影留念。
我在《聊城历史人物大辞典》中,看到过我市和乡农学校有关的人物。
1、魏子方(--),名翼公。东阿县人。年任临清乡农学校校长。年并组织成立东阿县抗日运动会。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9月至年3月,代理东阿县委书记......
2、沙延孝,回族,年出生,梁堂镇闫村人。9岁入小学,因家庭贫苦,不得不半耕半读,14岁考入冠县一高。九一八事变后,同赵建民、王维群等进步青年积极发动和组织同学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年高小毕业后,考入寿张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年初,经赵建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到济宁受训一年,年3月,被分配到馆陶房二寨“乡农学校”担任教务主任......
—作者简介—
王连陟,柳林镇后和寨村人,东昌府区粮局退休干部,住址聊城,金柱大学城b区6号楼
手机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