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运输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人文学院的5名学生组成的长安大学的“追溯红色记忆,珍爱民族团结”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金振广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学习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实践队在剪纸教室和老师合影
守住纸屑里的时光
“一纸成形态,一刀剪神态”,纸与剪的结合,勾勒出最美轮廓,刻剪出最美的图案,柳林剪纸沉淀黄河流域汉秦文化的底蕴和文化象征,具有汉画像石刻医术的简括粗狂和豪放,柳林剪纸既淳厚古朴又灵动精巧。
在柳林县文化大厦,实践队队员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翠珍老师。高老师给队员们简单介绍了柳林剪纸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并且给同学们带来一节有趣的手工课,由描绘再到刻剪,高老师耐心的教学。同学们对剪纸抱着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位同学都剪出了一副作品。
队员和老师学习剪纸
队员们发现剪纸教室的展览的剪纸作品中不仅有“喜花、龙凤、狮”等传统元素,还有许多现代元素,令队员们惊奇的是这里还有几幅少数民族元素的剪纸。高老师说:“把五十六个民族融入剪纸当中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恰逢今年建党百年,我就想着趁这个机会剪出来,算是送给党的礼物。”
剪纸教室中的部分展品
课堂结束后,队员们和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这是一场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也是两代人之间的对话。高老师说将中华民族传统手艺和现代技术融合,这不是一些人的的任务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任务。听了高老师的话,队员们深有感触,队员黄世奇说道:“在这次剪纸活动中,我不仅看到一群对剪纸文化充满热爱的人,他们对传统手艺几十年的坚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感受到剪纸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碰撞,我会在日后剪出土家族的剪纸。”
实践队队员和高翠珍老师谈话
五十六个民族的剪纸仍在剪刻,民族团结之花长盛不衰,剪纸艺术也在流传,在文化大厦,我们还见到了高翠珍老师的学生毛宏玉,和印象中的剪纸手艺人不同,毛宏玉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青年,从第一次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到现在真正的热爱剪纸,她和剪纸走过了七年。作为新时代的手工继承人,她将剪纸创新,制作了一些文创产品,期待更多人了解剪纸。
柳林剪纸的部分文创产品
面团的精巧世界
在县城的另一端,冯亚峰正在直播,一团团粘土在他的手上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冯亚峰是也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从师父那学得了面塑的手艺,并通过网络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他热情地和同学们一起捏面塑,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队员们学习面塑
队员们的部分作品
无论是高翠珍、还是毛宏玉或者冯亚峰,他们都谨记着自己的使命,与其说他们是手艺人不如说他们是“守艺人”,守一份初心,担一份使命,在红旗下,在春风里,将中华民族的艺术弘扬光大。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