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红茶区最早发现冷后浑的茶场
之一夏家湾茶场的调查报告
曹绪勇
宜都市是宜红茶的核心产区,早在年就有茶商在陆城设庄办运红茶销往汉口和上海等地,清末民国年间宜都“开设有近10家红茶号”,逐步发展成宜红茶的转运集散加工中心,年“中国茶业公司宜都红茶厂”建成后,统领两省四地十六县的毛红茶精制加工,宜红茶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新中国三大出口工夫红茶之一,在原苏联和欧美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夏家湾村茶园图
年代,为促进红茶生产,宜红茶产区广泛开展“绿改红”和推广制茶机械化等工作,宜红茶的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至年代初,“宜昌的邓村、五峰的采花、宜都的夏家湾以及鹤峰等茶区相继出现‘冷后浑’红茶,色泽红艳透亮,滋味浓醇回甘,香气较高。”湖北省茶叶公司总技师、机制茶之父冯绍裘(~)先生认为,冷后浑是高品质宜红茶的特征。
为还原宜都夏家湾冷后浑红茶的产生和发现经过,年1月作者到王家畈镇夏家湾村进行了调研,又查阅了很多档案资料,并寻找到了部分当事人核实相关情况。现将该村茶叶发展及冷后浑红茶制作发现过程等相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茶场的发展之路
夏家湾村,曾用名红林大队,位于宜都市南部偏远山区,这里属武陵山东延伸段余脉,西靠古水坪村,北俯王家畈村,东接松木坪镇双井寺村,南与松滋市刘家场镇柳林冲村毗邻;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面积亩;村委会所在地夏家湾,海拔米,全村大多数土质属黄棕壤,弱酸性,映山红和松树遍地生植,适宜茶树生长。年以前,该村的上夏家湾、南竹园等居民点农户就有在田边、路边、坎边、沟边等地零星种植茶树的习惯,并有一定的产量。
年,王畈区古水公社红林大队为发展集体经济,将集体耕地上的四边茶园,折算面积约30亩,由具有茶叶种植、制作经验的九队队长黎泽贵(~)负责,实行统一管理、采摘,利用九队的一大间暴屋进行加工,试办茶场。当年生产白茶(即绿茶)多公斤,除部分作实物分配给农户外,大多数外卖作集体收入,既巩固了集体经济,又满足了农户的需求,成效显著,从而坚定了该村办茶场的决心和信心。
丁思88岁留影
年红林大队茶场根据上级要求,开始改制红茶,宜都县土产公司派技术员丁思(~)驻厂指导,由黎泽贵、杨运甲(~)负责加工做茶,揉茶是在黄桶里用脚踩的,所做红茶全部合格,改制红茶成功。
年在区手工业社徐世全主任的指导下,由当地木匠做了一台畜力木质揉捻机,使茶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当年一季春茶就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给该大队的全年红茶交售任务,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在王畈区供销社收购站交售任务时,被评为当季茶的最高等级,受到上级表扬。
座谈调查:左魏开元、曹绪勇、温和平,右二村书记张桂先
年“四清运动”结束后,上级号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红林大队领导班子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决定开发荒山发展茶园,这一规划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年底县土产公司支援的2公斤茶籽已有部分运到土地岭,王畈区公所还安排特产助理周炎祥驻队帮助测量规划指导建园。大队长易开学(~)一边安排人员到土地岭和王家畈挑回茶籽贮藏备用,一边组织劳力在9队的上夏家湾松林包和8队孙家湾(又称辽叶湾)两处同时开山。经过全大队社员一个冬的艰苦努力,基地整理完成,具备播种条件。次年春,黎泽贵带领专班人员,条播茶籽多公斤,建专业茶园50亩,其中夏家湾30亩,孙家湾20亩,少部分茶籽因保管不善受到了损失。
看着出苗整齐的幼茶园,大家见到了希望,年秋,红林大队决定从各小队抽调人员组建独立核算的专业茶场,由黎泽贵任场长,杨尚春任副场长,魏开元(~)为事务长,共有18人的茶场正式成立。在夏家湾新建茶园的下面选址做茶叶加工厂,在平屋场时,还挖出了有红筋的龙形化石,在当地引起轰动。年春,一栋干打垒墙,两层木楼板瓦屋正式建成,厂房五正一偏一洪屋,10米进深,28米开间,占地近平方米,设计楼上摊鲜叶萎凋,楼下揉捻、干燥等,添置一台铁木结构铁坨滑动加压的40型揉捻机和解块筛等红茶生产设备,大队茶场正式建成运行。
作者在黎孔荣(左)家调查
年,新建的专业茶园开始采摘受益,大队茶场的茶叶产量也逐步提高。后来国家又扶助了部分资金,茶场购买了两台五峰茶机厂生产的50型铁质揉捻机,从宜都买了一台十匹马力的柴油机作动力,同时配备了其它以加工红茶为主的设备,终于在年超额完成了0公斤红茶任务,成为宜都产茶过万斤的几个大队之一。
年冬,古水公社从全乡抽调民工,由区特产助理李陆城(~)负责技术指导,以孙家湾20亩茶园为基础,筹建公社茶场,联片开发荒山约亩建茶园,年下放给红林大队,后又整体划归松乐山国营林场,因权属变化频繁等原因导致茶园失管而荒芜。同时期该大队在熟田里拖沟子种茶籽,打木桩做记号发展的茶园,也因“以粮为纲”而毁茶种粮了。
作者(左)与周安楠摄于年初
年周安楠(~)同志任王家畈乡党委书记,他从青龙嘴走到夏家湾村,在黎孔荣(~)书记家召开两委班子会,使大家思想得到解放,确定了发展亩茶、亩杉的村集体经济计划。当年冬,村委会组织统调工在七星岩下开发荒山发展茶园亩,后成园受益90余亩;次年又在毛家岭开发荒山建成茶园80亩。
为巩固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年下半年,村委会筹集资金将原土墙屋的茶叶加工厂拆除,改扩建成占地近平方米的两层熟砖预制结构的茶厂,楼上办公住人,楼下加工茶叶,并围有院墙,院内地面全部硬化,添置更新了茶叶加工设备,实现了加工厂的硬件标准化。次年为解决新茶园鲜叶运输远的问题,村委会又筹资在毛家岭新建了一个茶叶初制加工厂。至此,夏家湾村集体茶园亩,两个茶叶初制厂的目标实现。
李陆城60岁留影
红林大队茶场年成立,直到年一直由黎泽贵任场长,负责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分别又由杨尚春、胡延伦、李启进、杨成刚和黎孔荣等承包经营;年成立夏家湾茶叶专业合作社。
冷后浑红茶的发现
冷后浑是由红茶中的茶红素、茶黄素和咖啡碱等内含物在茶汤冷却时,络合成不透明的络合体,成为咖啡色茶汤的现象,它是高品质红茶的特征。
夏家湾生产的红茶发现有冷后浑现象纯属偶然,据现年92岁,时任宜都县土产公司的茶叶技术员丁思回忆:年他受公司指派,到王畈区各产茶大队巡回指导红茶生产,发现红林茶场的黎泽贵肯学技术,制茶认真,做的红茶在收购站每次卖的价也最高。次年春,茶场又添置了揉茶机,毛红茶的加工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这年春茶交售期的一天,丁思到王畈收购站了解收购进度,看到还没有来得急清理的三个评审碗中,有一碗的茶汤是浑浊的,就问收购员杨金五:“这个茶是谁的?”得知是红林茶场交售的毛红茶时,丁思按标准取了样,回公司后,他把小样交给公司的评茶技师胡康民(~)开汤审评,结果汤色、香气、滋味等指标都属少见的好茶,但待茶汤冷却后,也是浑浊的,于是他们向单位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了此事,后反馈的结果说这是红茶的冷后浑现象,是优质红茶的标志。在当年春茶总结会上,县农业局的蒋顺顶副局长在大会上表彰了黎泽贵做出了宜都最好的冷后浑红茶,于是红林茶场生产的红茶有冷后浑现象就传开了。
作者(左)年在翁寿楠家
据黎孔荣回忆:他父亲(黎泽贵)常讲,县里开会多次表扬红林和红山(现松木坪镇茶园寺村的洪家大岭,时称红山大队)茶园管的好,红茶做的好,是全县的榜样。后来宜都市农业局的茶叶专家翁寿楠(~),发表在《茶叶》杂志4年第4期的《宜红茶史略》一文中,记载了夏家湾曾经生产出冷后浑红茶一事。
经作者实地调查年以前红林大队老茶树的立地条件和生长情况,走访易开学、魏开元、黎孔荣等人,他们回忆,当时夏家湾生产出的冷后浑红茶,其鲜叶主要来源于上夏家湾和楠竹园两地的四边群体种茶园,茶树丛状生长,叶片稍大而厚;这两地海拔在米左右,南向坡,阳光充足,土质均为扁砂黄壤;生产季节为春季,鲜叶以一芽一叶、二叶为主;制作工艺是竹卷帘日光萎调,畜力机械揉捻,室温自然发酵,栎树炭火两次烘焙。
春丰公司生态茶园图
年宜都市农牧业局派茶叶技术干部曹绪勇等帮助夏家湾村茶场创制名优茶,当年春,精心制作的绿茶,以鲜叶来至当地著名的七星岩山峰下的高山茶园,样茶选用单芽为原料精心制作,形如月牙,起名“七星明月”,当年参加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全省名优茶鉴评,获得二等奖。
优质宜红茶基地腾飞会有时
进入新世纪以来,夏家湾村确定了以大力发展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思路,积极高标准发展优质无性系良种茶园,到年底止,全村已建成生态优质茶园1亩,成立有“夏家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年又引进外地能人注册成立“宜昌春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建设良种优质茶园基地亩,改造提升老茶园亩,按生态优质茶叶和绿色食品的标准管理茶园,注册“松乐山”商标,建设有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配备生产红茶的专门设备,志在恢复有冷后浑特征的高品质宜红茶。
春丰生态农业公司及茶叶加工车间
注:该文原载宜都市农业农村局门户网。
.1.2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